来源:中国艺术鉴赏网

图 汪学琦老人百岁留影
文 | 曹旭峰
今天,听到蕲春百岁抗战老兵汪学琦去世的消息,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两个月前,我带着博士来集团武汉世承宏广创作团队去蕲春采访他。坐在家乡的光影里,他显得格外清瘦、安详,岁月仿佛在他身上沉淀下的不是沧桑,而是一种从容。我难以想象,这位跨越民国与新中国的百岁老人,心中装了多少悲欢与不舍。
不久前,国家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老人收到了他的第四枚纪念章。加上之前的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章、建国七十周年纪念章、“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这四枚奖章,就像四颗星,照亮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图 1945 年 2 月于中国青年抗日远征军中摄(生平第一影)
老人出生在蕲春山里的农家。一家十口,饥寒交迫中只活下来五人。母亲早逝,父亲艰难支撑。靠着父兄和族亲的帮助,他读到了中学——那是他走出大山的第一步,也是精神觉醒的开始。

图 1958 年春于县教育局工作时留影
青年时他从军抗日,远赴战场;后来战场起义,他成为解放军一员。西南剿匪、修建成渝铁路,都有他的身影。虽立过二等功,他却转业到地方,勤恳工作,还考上了华中师大中文系。更让人敬佩的是,他主动申请去蕲北山区教书,从小学教到高中,一站上讲台就是三十多年,桃李满天下。
战乱年代,他与逃难而来的杨松龄相遇、相守,育有四个孩子——两硕两博,个个成才。孙辈重孙,也都各有出息。说起这些,他眼里闪着光。

图 1976 年秋摄于故居汪瓢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他说这话时很平静。历史长河奔流不息,个人不过一粒尘埃。但只要还有人记得,岁月就未曾真正走远。
那天采访持续了四个多小时,老人谈兴依然很浓,毫无倦意。在我略显疲惫时,他眼中仍闪着兴奋的光——那光,来自一段不曾被遗忘的岁月,来自一颗依然炽热的心。临别时,他紧紧握着我的手,久久没有松开,那双布满皱纹的手,温暖而有力。

图 作者(右)在蕲春采访汪学琦老人
屋前有片湖,秋荷正开。几株垂柳,几分菜园,陪他度过了最后的时光。一切都静悄悄的,就像他不愿惊扰任何人的离去。
审核:张佑军
编辑:林韬
更新时间:2025-11-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