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啥宁可失业在家,也不愿进厂?就业蓄水池需要看到

说起当下中国年轻人的就业选择,总绕不开一个扎眼的对比:一边是制造业工厂开出六七千的月薪还招不到人,另一边是外卖骑手、快递小哥们风里来雨里去,日结两三百的活儿却挤破头。2025年上半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6到24岁城镇青年失业率一度攀升到18.9%,这数字听着就让人心里一沉。

明明经济在回暖,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装备制造业也涨了8.4%,可为什么那些刚毕业的00后、10后宁可失业在家刷剧,也不愿跨进厂门?制造业本该是就业的“大水库”,吸纳农村青壮年,缓冲经济波动,可现在这水库眼看要干涸,年轻人流失得飞快,得好好瞧瞧这背后的门道。

先从数据说起吧,别光凭感觉。教育部和人社部早几年就预测,到2025年,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逼近3000万,缺口率高达48%。中智咨询的调查显示,超过80%的制造商正为劳动力短缺发愁,缺额占整体劳动力的10%到30%。沿海地区尤其严重,东莞、佛山那些电子厂、服装厂,招聘广告贴满街头,许诺包吃住加补贴,可响应者寥寥。

相反,零工经济如火如荼,阿里研究院估算,到2036年,中国会有4亿人卷入其中,其中不少是从制造业转过来的年轻人。2024年底到2025年春,制造业订单虽有回升,但外部贸易摩擦加内需疲软,房地产危机拖后腿,让工厂生产压力山大。结果呢?企业不敢轻易扩招,年轻人一看前景不明朗,就先跳船了。

这不是年轻人娇气,而是实打实的算不过来账。拿工资来说,制造业一线岗位平均月薪6000出头,听着不错,可扣掉五险一金、宿舍杂费,剩下来的刚够城里租个单间。相比之下,外卖平台高峰期一单几分钱一公里,多跑几单日入300不是梦。更别提快递业,2020年以来吸纳了200万制造业转岗者,八成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

为什么?制造业加班常态化,12小时轮班起步,节假日还得顶上,身体扛不住不说,生活节奏全乱套。国家统计局的就业报告指出,2025年4月虽整体就业稳定,但青年群体对固定工时的排斥感越来越强。工厂管理严,刷卡打卡、产量考核,稍有差池就扣钱罚站,这套老规矩在年轻人眼里就是枷锁。反观零工,时间自己捏,接单拒单随心所欲,至少有种“腿在自己身上”的自在劲儿。

再深挖挖,社会眼光这事儿也得提。进厂打螺丝、流水线组装,在长辈那儿是“铁饭碗”,可对同龄人来说,提起这份活儿总带点惋惜味儿。流行文化里,工厂工人形象多是灰头土脸、重复劳作的代名词,美国那边也类似,虎嗅网报道说,美国年轻人对制造业有刻板印象,宁可失业也不愿沾边。

中国更甚,知乎专栏分析,年轻人偏爱白领岗,哪怕月薪3000的文职,也胜过厂里高薪苦活。为什么?因为发展空间窄啊。制造业对高精尖人才张开双臂,求机器人工程师、数字化专家,可普通一线工呢?晋升靠熬年头和关系,技能培训少,几年下来还是那把螺丝刀。

清华大学的研究报告显示,制造业就业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离大城市越远,机会越少。年轻人挤破头考公、考研,2025年公务员报考人数破纪录,研究生入学率创新高,就是不想回那条死胡同。

当然,这里面还有经济大势的推手。2025年6月世界银行的中国经济简报直指,自动化和AI正取代低技能岗位,制造业就业面临外部风险增大。工厂引进机器人臂,精准抓件不喊累,一线需求缩水。广州小工厂的困境就是例子,纽约时报7月底报道,轻工业出口式微,工人要求涨工资,企业成本压力爆表。

结果,年轻人一看,厂里活儿越来越脏累险,还不稳当,转头就去服务业。服务业是天生的“就业蓄水池”,物流零售吸人无数,劳动生产率低但岗位多。博鳌论坛研究院的学者分析,服务业像个缓冲带,承接实体经济不景气时的劳动力。可制造业呢?它本该是底盘,稳住大局,吸纳那些没高文凭的农村生力军。过去,农民工进厂是主流,撑起中国制造的脊梁。可现在,人口红利消退,老员工退休,新人不上,缺口像雪球越滚越大。

说白了,这水库漏水不是一天两天。疫情后遗症还在,2020年以来,零工经济成了年轻人避风港,美团数据八成青年骑手从厂里跳槽。央视报道,制造业“铁人三项”——快递、外卖、网约车——分流严重。

工人日报2023年底就发文问:制造业靠啥吸引年轻人?答案是待遇、保障、成才空间。可落实呢?不少企业还停在低成本模式,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用人成本升,招工难成死循环。证券时报12月文章指出,工作强度大、待遇低、发展限是主症结。年轻人不是不努力,是算盘打得精:干厂里十年,身体垮一半,出来找啥?零工虽不稳,但至少不被吼不被罚,收入看天吃饭也比厂里那点死工资强。

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掂量。想想那些刚毕业的娃,背着贷款,父母盼着体面工作,一进社会就撞上这堵墙。失业率高到18.9%,不是数字,是多少家庭的焦虑。制造业要是再不改,高端人才来了,低端岗没人干,高技术领域虽增长9.3%,但整体底盘晃荡。

国务院新闻办8月发布会说,7月国民经济运行平稳,可就业压力隐现。专家解读,2025年增长点在新能源、数字经济、低空经济,这些新赛道吸金吸人,但制造业得跟上转型。企业得补课,推技能培训,涨薪水,建空调车间,带薪假多点。政府层面,《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已定调,到2025年补3000万缺口,多方合力是关键。职业教育推机器人岗,中高职生占需求七成,这路子对头。

可话说回来,这不光是钱和政策的锅。年轻人变了,追求的不止温饱,还有点自由和尊严。过去打工30年是常态,新京报8月报道,现在舆论场总追问为啥不愿进厂。

答案藏在那些宁可失业的决定里:不想被榨干,不想一辈子低头。制造业得看到这点,别光喊缺工,得让年轻人觉得进厂是条出路,不是死路。否则,水库干了,旱时就全乱套。经济稳不住,就业这池子得靠大家一起修。那些骑手们风吹日晒,也不是长久之计,早晚得回正轨。可谁来搭桥?得从实处下手,别空谈。

​回头看,这现象不是中国独有。美国制造业也缺人,年轻人文化影响大。可咱们这儿,体量大,影响深。2025年青年就业趋势,亚洲日报说,优质岗位缺,制造业低迷成隐形墙。

毕业生1200万,就业率降,寒潮不小。得承认,年轻人有他们的道理:谁不想活得体面点?制造业蓄水池作用大,稳就业、促增长,可现在年轻人流失,池子浅了,水不满了。企业得醒醒,待遇跟上时代,空间打开点。年轻人也得想想,零工虽自由,但社保养老呢?长远看,平衡点在哪儿,大家伙儿得一起找。

这事儿说到底,人情味儿得有。那些工厂老板,吼着招工难,可工人也苦。年轻人失业在家,刷着招聘app,心塞。得让这水库重见天日,年轻人进得去,出得来。否则,经济这艘船,底舱漏水,早晚晃荡。2025年8月,形势就这样,稳字当头,得动真格。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2

标签:财经   蓄水池   年轻人   制造业   零工   经济   厂里   工厂   骑手   缺口   劳动力   中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