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的夏日旅行照,一半是景,一半是人头,还有一半是中暑的表情包。有人晒出景区排队两小时的票据,配文“花钱买罪受”;有人发了张中暑后在医院输液的图,调侃 “这趟值了”。
本想趁着假期逃离喧嚣,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享受一下山间的清凉、古城的韵味,最终却在各种排队、拥挤和高温中耗尽体力,连偏远的山村都被自驾车队堵得水泄不通,甚至可能面临意外。
这样的旅行,到底是在享受还是在煎熬?我们花了钱、耗了时间,真的得到了想要的体验吗?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说走就走”的潇洒,在旺季的现实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它真正的意思是说堵,立刻就堵。
去贵州避暑,本想感受 “天无三日晴” 的清凉,结果从机场到市区的路堵了三小时,司机师傅叹着气说平时半小时的路,旺季能走成半天。好不容易到了景区,售票窗口前的队伍像条长龙,烈日下大家的耐心一点点被烤化。
故宫的广场上,遮阳伞挤成了彩色的丛林,孩子被晒得直哭,大人拿着扇子拼命扇风,却扇不走密不透风的闷热。救护车的声音时不时传来,总有人撑不住倒下,有位大妈抹着汗说这辈子再也不来了,进门就像闯火海。
孩子被晒得哇哇大哭,大人也蔫得像霜打的茄子,这还没进门呢,半条命已经交代了出去。
更别提上海那个梦幻乐园,热门项目排队两小时是常态,轮到自己时,兴奋劲儿早没了。有人算过账,一天下来,真正玩项目的时间不到两小时,剩下的全耗在排队、找路、等饭上。
我们花掉辛苦攒下的年假和钞票,换来的就是在各种队伍里,用生命中最宝贵的时间,去等待一个转瞬即逝的瞬间。
连桂林的山水都学会了堵船,漓江上的竹筏首尾相连,密密麻麻,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支舰队在搞水上阅兵。
我们总说 “说走就走的旅行”,可旺季的现实是 “说堵就堵的无奈”,钱花了,假休了,换来的却是腰酸背痛、满心疲惫,连风景的影子都没看清多少。
夏天出门,美其名曰“避暑”,可到了地方才发现,我们只是换了个地方和更多的人一起蒸桑拿。
本以为贵州的山是清凉的,风是清爽的可结果呢?黔灵山里人挤人,汗黏汗,呼吸里全是别人的二氧化碳。
有人说人多热闹,可这热闹里藏着太多糟心事,本想在黄果树瀑布前感受 “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阔,结果挤在人群里,只能从缝隙中看一眼水线,连拍照都得抢角度。
山里如此,城里也一样,想去夜市体验人间烟火,却发现自己连摊位都挤不进去,只能在天桥上,遥望那一片翻腾的人海,一份小吃,排的队比贪吃蛇还长,等到终于拿到手里热乎劲儿早没了,入口的不是美味,而是早已凉透的无奈。
这种拥挤不仅让舒适感荡然无存,更是一场对体力和健康的极限透支,杭州西湖的断桥,据说快被游客踩得“真断了”,工作人员拿着大喇叭喊请往前走,可人群像凝固的粥,想动都动不了,这种时候一旦出事,后果不堪设想。
再好的脾气,也经不住这种“焖炖”,所谓的避暑最后成了一场身心俱疲的苦旅。我们背上行囊,是为了看山川湖海,是为了触摸历史的脉搏。可最后,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有后脑勺。
去西安看兵马俑,想象中是与千军万马对话的震撼。现实是跟着人流往前挪,耳边全是导游的喇叭声和游客的议论声,想停下来多瞅两眼,后面的人就催着快走, 最后连陶俑的脸都没看清。
晚上去大唐不夜城,你根本不需要自己走路,身后的人潮会推着你,身不由己地向前漂移。想停下来拍张照?那得看你前后左右的大哥大姐答不答应。
敦煌的莫高窟,预约的队伍长得像一条迁徙的巨龙,从清晨一直蜿蜒到黄昏,知道的是去旅游,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去“攻打匈奴”。
白娘子想上雷峰塔,如今也得先扫个预约码,这些限流和预约,固然是为了秩序,但也把旅行切割成了碎片。你不再是自由的探索者,而是一个掐着点打卡的任务执行者。
你的脚步确实抵达了远方,但你的感官却被喧嚣和拥挤牢牢捆绑,对风景的感动被“人山人海”稀释,对文化的沉思被“快点快点”催促,这种体验上的巨大落差,或许是旅行中最让人泄气的一件事。
身体的疲惫和体验的折扣都可以忍受时,还有一样东西是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的,那就是安全。
前不久三亚发生的一场悲剧,就是一个血淋淋的教训,一个27岁的年轻女孩和朋友满怀期待地去度假,途中她不幸被蛇咬伤,因为景区人多堵车,她们没有在第一时间冲向医院,而是耽搁了近一个小时。
抵达医院时天色已晚,没人看清蛇的样子,医生初步检查后也未能立刻判断出是毒蛇,只当是普通虫咬处理,打了一些生理盐水。
短短时间后,女孩开始全身抽搐,尽管被火速转院,但一切为时已晚。一个鲜活的生命在最美好的年华,因为旅途中的一次意外和一连串的疏忽,戛然而止。
这件事告诉我们在陌生的环境和混乱的人潮中,我们的大脑和判断力,可能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可靠,任何一个小小的侥幸,都可能撬动无法挽回的后果。
既然如此,假期还有什么意义?当然有。只是我们或许该换个思路,问问自己,旅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是为了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一张带有地理坐标的“我来过”的照片吗?还是为了完成一份人生必去景点的清单?如果是这样,那我们确实是在“折腾”。
但如果旅行的意义是找回与自己相处的能力,那一切或许会不同,我们可以不去挤那座网红桥,而去逛逛当地人买菜的市集,可以不去排那个热门餐厅,而去街角小馆尝一碗不知名的面。
把脚步放慢,把感官打开,去听一座城市的声音,去闻一座城市的气味,去感受阳光穿过树叶,落在肩膀上的温度,把注意力从“打卡”,转移到“感受”上来。
这个夏天如果不想在人潮里遭罪,不如慢下来,换个地方,换种心情,真正的风景,不在照片里,而在心里。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2025-08-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