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火协议生效后,加沙地带总算暂时听不到空袭的轰鸣声了,但当地人没高兴几天就发现,另一场更磨人的危机已经找上门,那就是现金彻底不够用了。
街头巷尾讨论的不再是躲避炸弹,而是去哪里能换到一点现金,银行门口排起的长龙,比冲突前任何时候都要长。
停火本是让人松口气的事,但没想到,没了炸弹威胁,大家却被“钱”这个最基本的东西困住了,2023年10月冲突升级后,以色列就全面封锁了加沙,不光是粮食、药品,连现金都被拦在了外面。

直到停火第六天,一些没被炸毁的银行终于重新开门,可等着取钱的民众却傻了眼。
61岁的瓦埃尔・阿布・法雷斯在巴勒斯坦银行门口排了大半天队,最后还是空手而归,他无奈地说,银行是开门了,可根本没有流动资金,大家只能办点文书手续,想取钱门儿都没有,这种情况在加沙到处都是。
本来经历两年冲突,很多银行就被炸得不成样子,想恢复正常金融服务本来就难,现在现金进不来,银行就算开门,也只是个空架子。

这种看得见账户余额却取不出钱的滋味,怕是最有体会的就是加沙老百姓了,七个孩子的母亲伊曼・贾巴里对此感触更深。
她记得以前去银行,不到一小时就能取到钱,可现在,她得花两三天时间排队,最后也只能取出一点点钱。
这点钱,在现在物价飞涨的加沙,连一家人的基本口粮都不够,更让人头疼的是,就算想用电子支付,卖家也会额外加收费用,相当于钱又缩水了一截。

现金成了稀罕物,一些商人却看到了“商机”,他们搞起了现金兑换的生意,手续费高得吓人。
本来大家手头就紧,还要被剥一层皮,日子过得更艰难了,如此看来,停火带来的平静,并没有让加沙民众的生活好起来,反而因为现金短缺,陷入了新的困境。
面对现金短缺的绝境,加沙民众没有坐以待毙,反而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

40岁的马纳尔・赛迪找到了一个谋生的办法,她在街边修补那些破损的纸币,每天能赚20到30谢克尔,刚好够买些面包、豆类等基本食物。
53岁的商人萨米尔・纳姆鲁蒂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帮大家渡过难关,只要纸币的序列号还能辨认,不管破损多严重,他都愿意接受。
在现金极度短缺的情况下,这些破损的纸币也成了大家生活的希望,本来想靠银行或者正规渠道解决现金问题,but后来发现根本行不通。

无奈之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归最原始的交易方式以物易物,家里用不上的闲置物品,拿来交换食品、药品等生活必需品。
这种民间自发的交易模式,成了金融系统瘫痪期间,很多家庭的救命稻草,以物易物虽然能解燃眉之急,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它限制了交易的范围和效率,也不利于经济的恢复,加沙的经济本来就脆弱,经过冲突的打击,再加上现金流通的中断,整个经济体系几乎濒临崩溃。

加沙的现金危机,暴露的不仅仅是当下的民生难题,更是地区发展的长期困境,停火只是第一步,要想让民众真正恢复正常生活,重建家园,首先得解决现金流通的问题。
没有钱,医疗救助无法开展,基础服务难以恢复,重建工作更是无从谈,随着民众的储蓄慢慢耗尽,能变卖的财产也所剩无几,加沙面临的不仅是当下的生存考验,更是关乎未来的发展挑战。

国际社会不能只关注停火本身,更要看到停火背后的这些隐形危机,为加沙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让这片饱经战乱的土地,能真正走上恢复和发展的道路。
否则,停火带来的和平,也只能是短暂而脆弱的。
更新时间:2025-11-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