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元的咖啡,今年要卖500亿!瑞幸官宣正推动“重回美国上市”

一杯9.9元的咖啡背后,藏着年营收500亿元的生意经。从财务造假退市到重新叩响华尔街大门,瑞幸用了五年时间完成了一场商业史上罕见的自我救赎。


“我们会持续关注美国资本市场,但公司目前对于重返主板上市没有确定的时间表。”2025年11月12日,瑞幸咖啡对界面新闻的这番回应看似谨慎,实则暗藏玄机。



就在十一天前,瑞幸咖啡CEO郭谨一在厦门企业家日大会上透露,公司正在积极推动回归美国主板上市进程。这是自2020年因财务造假从纳斯达克退市后,瑞幸首次公开表态要重返华尔街。


五年前,瑞幸因22亿财务造假丑闻从纳斯达克狼狈退市,股价定格在1.38美元。如今,这个曾经的中概股“污点”正准备以年营收500亿、门店近3万家的新面貌,重新敲响纳斯达克的钟声。


No.01

绝地翻身

2020年4月2日,对瑞幸而言是个分水岭。这一天,公司自曝财务造假22亿元,股价从前一日的26.2美元暴跌至6美元,随后停牌。6月29日,瑞幸正式从纳斯达克退市,转至场外交易市场,股价只剩1.38美元。


“当时所有人都觉得瑞幸完了。”一位亲历那段时期的前高管回忆,“供应商排队要账,员工纷纷离职,门店大量关闭。最艰难的时候,公司账户上的钱只够发三个月工资。”


退市后的瑞幸开始了艰难的自救之路。第一步是彻底切割与造假团队的关系。创始人陆正耀、钱治亚等原管理层全部出局,新的管理团队在投资方大钲资本的支持下接手了这个“烂摊子”。


“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坦诚面对所有问题。”郭谨一在后来的采访中表示,“该认罚的认罚,该赔偿的赔偿,绝不回避。”


2020年12月,瑞幸同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支付1.8亿美元罚款达成和解。2021年9月,公司又就集体诉讼与原告达成1.875亿美元的和解协议。


在解决历史问题的同时,瑞幸开始重塑商业模式。从过去追求门店数量的野蛮增长,转向精细化运营和盈利能力提升。


“我们关掉了所有不赚钱的门店,即使是黄金地段,只要不盈利就关。”一位参与当时业务调整的区域经理说,“最多的时候一个月关了近300家店。”


转型的效果逐渐显现。2022年第一季度,瑞幸首次实现单季度盈利,营业利润达到1610万元。到2023年,瑞幸全年营收达249.03亿元,首次超越星巴克中国。

如今,瑞幸已经成长为拥有近3万家门店、超4亿注册用户的咖啡巨头。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单季营收达123.59亿元,同比增长47.1%,预计全年营收将突破500亿元。


No.02

资本大佬与实干派的完美组合


瑞幸的涅槃重生,离不开两个关键人物的默契配合——资本操盘手黎辉和实业掌门人郭谨一。


1974年出生于甘肃兰州的黎辉,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他先后获得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学士、耶鲁大学MBA和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职业生涯起步于华尔街顶级投行摩根士丹利。


在摩根士丹利期间,黎辉参与了多家中国企业的海外上市项目,积累了丰富的资本运作经验。2002年,他加入美国华平投资集团,开启了14年的投资生涯。


在华平期间,黎辉主导了对神州租车的投资。2012年,当神州租车美股上市失败、现金流紧张时,黎辉果断出手,用2亿美元投资神州租车,创下当时中国租车行业最大的一笔股权投资。


这段经历让他与陆正耀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也为后来参与创立瑞幸埋下伏笔。


2016年,黎辉离开华平,加盟神州优车担任副董事长。同年,他开始与陆正耀、钱治亚探讨创建一个全新的咖啡连锁品牌。


“当时我们算了一笔账,中国咖啡市场有巨大空间,但星巴克价格太高,便利店咖啡品质不够。”一位参与早期策划的人士透露,“如果能找到性价比的平衡点,机会很大。”


2017年,黎辉创立大钲资本,成为瑞幸的早期投资方。在瑞幸造假危机爆发后,黎辉没有放弃,而是通过债转股、增资等方式持续投入,最终成为瑞幸的实际控制人。


2025年4月,黎辉正式出任瑞幸董事长,为重返美股做最后准备。



与黎辉的资本背景不同,郭谨一的经历更为“非典型”。



1981年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的郭谨一,本科就读于大连民族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后来考入北京交通大学,攻读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博士。


“很多人奇怪为什么交通博士来卖咖啡,其实底层逻辑是相通的。”郭谨一曾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解释说,“都是研究如何在复杂系统中实现效率最大化。”


2009年博士毕业后,郭谨一先后在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和运输服务司工作。2016年,他做出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放弃铁饭碗,下海经商。


他先是在加拿大生活了一段时间,深入观察了当地的咖啡市场。回国后,经人介绍加入神州租车,担任陆正耀的助理。


2017年,郭谨一参与创办瑞幸咖啡,成为公司第一个员工。从负责供应链和门店拓展的副总裁做起,他展现了出色的执行能力。



2020年瑞幸造假危机爆发后,郭谨一被临危受命为代理CEO。当时内部很多人不看好他,觉得这个“学者型”高管难以驾驭如此复杂的局面。


然而,郭谨一用业绩证明了自己。在他的带领下,瑞幸不仅活了下来,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No.03

爆款密码背后的产品哲学


瑞幸能够起死回生,最关键的是从资本驱动转向了产品驱动。而生椰拿铁的出现,成为这个转变的标志性事件。


2021年4月,瑞幸推出生椰拿铁。当时公司刚完成管理层换血,仍深处财务造假阴霾。谁也没想到,这款新品一上市就引爆市场。


“生椰拿铁上市初期,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供不应求。”一位瑞幸产品团队成员回忆,“当时全国的椰浆产能都被我们拉满了,采购团队满天飞找原料,还是经常断货。”


数据显示,生椰拿铁上市第一年销量就超过7000万杯,成为当之无愧的超级爆款。这款产品的成功不仅带来了巨额收入,更重要的是重振了团队信心。


继生椰拿铁后,瑞幸又创造了另一个现象级产品——酱香拿铁。



2023年9月,瑞幸与贵州茅台联名推出的酱香拿铁正式上市。这款单价38元的产品,首日销量就突破542万杯,销售额破1亿元。


“与茅台的合作谈判了将近一年。”一位接近谈判的人士透露,“茅台起初对与‘有污点’的瑞幸合作非常犹豫,是郭谨一亲自带队多次赴茅台总部沟通,才最终打动对方。”


瑞幸的产品策略已经从过去的“大而全”转变为 “少而精” 。据了解,瑞幸现在每推出1款新品,背后至少有5-10款产品在内部测试阶段就被淘汰。


“我们建立了完善的产品赛马机制。”瑞幸产品开发负责人表示,“每个新品都要经过内部盲测、门店试销、数据追踪等多个环节,只有通过所有考验的产品才能正式上市。”


瑞幸还建立了一套数字化产品研发系统。通过分析数亿用户的消费数据,精准把握口味趋势和消费偏好。


“比如我们发现,25-35岁的女性用户更喜欢甜度适中、口感丰富的饮品;而男性用户更偏好醇厚、苦涩的口感。”产品团队负责人介绍,“这些洞察直接指导我们的产品研发方向。”


No.04

科技如何重塑一杯咖啡



在外界看来,瑞幸是一家咖啡公司。但在内部,瑞幸更愿意将自己定义为一家科技公司。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咖啡配方,而是那套支撑万店运营的技术体系。”瑞幸CTO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瑞幸的技术团队规模超过1000人,每年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占营收的3%以上。这些投入主要用在两个核心系统上:智能运营系统和智慧供应链系统。


智能运营系统让瑞幸能够实时监控每一家门店的运营状况。“从杯量、客单价到原料消耗,所有数据都是实时更新的。”


一位瑞幸区域经理介绍,“如果某家门店的牛奶消耗突然异常,系统会在15分钟内发出预警。”这套系统还能根据历史数据和外部环境预测销售趋势。


比如,当天气预报显示第二天温度下降时,系统会自动建议门店增加热饮原料备货;当检测到某个商圈有大型活动时,会提前提醒店长增加人手。


更厉害的是动态定价系统。系统能够根据门店位置、时间段、天气状况等因素实时调整优惠力度。


“比如下雨天的午后,办公室区域的门店订单通常会减少,系统就会自动推送优惠券刺激消费。”技术团队负责人解释,“这套系统就像滴滴的调度系统,只是我们调度的是咖啡订单。”


在供应链管理上,瑞幸建立了一套自动补货系统。每家门店的库存数据会实时上传到中央系统,当某种原料低于安全库存时,系统会自动生成补货订单。


“我们的门店店长不需要像传统零售业那样花大量时间盘点库存和下单。”一位瑞幸店长表示,“系统基本上把这些工作都自动化了,我们可以更专注于服务和品质管控。”


技术投入带来的效率提升是显而易见的。据了解,瑞幸单店平均员工数仅为4.5人,远低于传统咖啡店的7-8人。但人效却高出传统咖啡店约30%。


对于瑞幸来说,重返美股不仅是资本的回归,更是一场尊严的收复战。但这条路并不平坦。


监管障碍是瑞幸面临的第一道坎。虽然瑞幸已经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达成和解,但重返主板仍需通过严格的审核。


“SEC会对瑞幸的公司治理、财务内控、信息披露等进行全面评估。”一位熟悉美国资本市场规则的律师表示,“特别是考虑到瑞幸的历史问题,审核肯定会更加严格。”


根据2023年生效的《境内企业境外发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中国企业赴境外上市需向中国证监会履行备案程序。


目前尚不清楚瑞幸是否已就美国重新上市计划与监管部门沟通。市场竞争是另一大挑战。如今的咖啡赛道已经比五年前拥挤得多。


库迪咖啡在陆正耀的带领下,采用与瑞幸相似的打法快速扩张,门店数已突破万家。Manner、M Stand等新兴品牌也在特定区域和市场形成竞争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茶饮品牌纷纷跨界做咖啡。蜜雪冰城旗下幸运咖门店数已突破3000家,茶百道推出咖灰,沪上阿姨有沪咖,都在蚕食咖啡市场。


尽管如此,资本市场对瑞幸重返美股仍持乐观态度。“瑞幸如果能成功重返纳斯达克,将创造中概股历史。”一位长期跟踪瑞幸的投行分析师表示,


“这向全球资本市场证明,中国企业有能力从严重危机中恢复,并重新赢得信任。”


对黎辉和大钲资本而言,推动瑞幸重新上市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作为瑞幸的实际控制人,大钲资本持有瑞幸超过30%的股份。成功上市将带来巨大的投资回报。



对郭谨一和管理团队来说,重新上市则是对五年转型成果的最好证明。“瑞幸的案例说明,企业的核心价值最终还是取决于产品和服务,而不是资本运作。”


一位商业观察家评价,“从追求快速增长到注重可持续发展,瑞幸的转变对中国新消费企业都有借鉴意义。”


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瑞幸在全球已经拥有26206家门店,其中海外门店89家。从新加坡到马来西亚,再到美国纽约,这个源自中国的咖啡品牌正在将9.9元的咖啡哲学带到全球。


在纽约曼哈顿的瑞幸店里,美国消费者用Apple Pay支付着1.99美元的咖啡,而在五年前,没有人能想象这样的场景。


瑞幸的故事远未结束,重返美股只是它新征程的起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8

标签:美食   美国   咖啡   系统   纳斯达克   产品   资本   公司   美元   中国   团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