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科技助力洞庭湖生态疏浚

视频加载中...

湖南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杨建建 范思璇 记者 奉永成 童迪

将洞庭湖沉积多年的泥沙清理出来,疏通航道、修复生态,难度可想而知。9月1日上午,记者乘快艇驶往位于沅江市的黑泥洲,实地探访正在这里进行的生态疏浚工程。

“巨能吸”搭载“巨能洗”,疏浚作业高效有序

快艇抵达黑泥洲中心作业区域,挖泥船如同巨兽般蹲踞在湖心,长臂深入水底,发出低沉有力的轰鸣声。

(9月1日,在沅江市黑泥洲洞庭湖疏浚工程现场,钻探式疏浚船正在紧张作业,将筛洗干净的沙石通过输送带源源不断地传送到运输驳船上。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童迪 摄)

“这是我们的钻探式疏浚船,作业的时候,钻杆会带动钻头垂直钻入砂砾层,再用高压冲水泵冲散砂砾层,形成混合疏浚物,然后经泥浆泵抽取,这样表面的覆盖层就会自然下陷,便于钻头整个把泥沙抽吸到疏浚船后端的清洗区域。”现场负责人杨念江指着眼前的庞然大物说。

顺着他指示的方向,记者看到疏浚船上像“电梯”一样不停运转的清洗装置,把泥沙层层筛洗,直到清洗干净,达到市场需求的标准,才会通过传送带输送到运输驳船上。

在众人说话间,一艘泥沙驳船船舱已满,缓缓调头,拖着臃肿的身子慢慢移动,而另一艘早已准备就绪,随即补上位,与输泥管道精准对接。一眼看去,还有8艘驳船蓄势等待,整个流程高效有序。

“千里眼”配合“智慧大脑”,实时监控精准测算

走进岸上的疏浚作业指挥室,眼前的景象仿佛步入了科幻片现场。24小时监控大屏上,各种关于大气污染、水质和空气质量的数值,光点闪烁,线条流动,湖面动态一览无余,有风吹草动就会立刻提醒屏幕前的工作人员。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为了项目全面的环评监控,他们在岸上专门设置了6个高清摄像头,沿着岸线每6公里就布置一个,实现作业区全方位覆盖,所有监控画面实时回传,每一方泥沙的流动都会被精准记录,每一次作业的效益也可以精确评估。

更令人惊叹的是无人机量方技术的应用。“我们通过无人机的清晰摄像,先对空船进行扫描,三维扫描后形成数据,测算出空船的体积,等装满疏浚物后进行二次扫描,两次的数据换算相减,就可以得到疏浚物的吨位体积,全程不到10分钟就可以完成。”现场工作人员说。

无人机量方,相比传统的人工测量,不仅提升了工程效率,而且杜绝人为误差。

洞庭湖生态疏浚,疏的是泥沙,通的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脉络。数字化、智能科技的深度赋能,正在为洞庭湖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6

标签:科技   洞庭湖   助力   生态   作业   泥沙   沅江市   无人机   记者   现场   精准   船上   驳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