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防万防,家贼难防!
谁能想到,一个美国人竟能成为“华为海思”的技术总监,还伙同13人窃取公司核心技术,大发横财。
2024年7月28日,上海法院宣判,华为海思技术总监张琨及其团伙入狱6年,出狱后5年不得踏入芯片行业。
作为我国芯片史上,最严厉、最彻底、也是最具“警醒”的一次判决。
他如何一步步沦为“内鬼”?又是怎么窃取机密的?
张琨,一个顶着北京大学、美国双硕士光环,年薪超过600万的华为海思技术总监,谁能想到,他竟是这场震惊业界的芯片盗窃案主犯。
在加入华为之前,他于美国高通任职达5年之久,深度涉足早期WiFi芯片的研发工作,甚至荣获公司的“最佳技术奖”。
但许多人都不知道,这位被华为委以重任的技术专家,早在多年前就已加入了美国国籍。
如此明显的一个特点,相信华为不至于一无所知,巧就巧在张琨加入华为的时机。
2020年底,恰逢美国对中国科技领域制裁打压,华为海思此前依赖的国外芯片被断供,而自主研发便成了唯一的出路。
也正是在这个缺人的当口,给了张琨一个“机会”,成功担任华为海思技术总监的他,开始了自己的“双面人生”。
慢慢的,手握华为WiFi6全套核心技术的张琨,比谁都清楚,如果自己创业,几乎可以零成本复制一条成熟的技术路径,从而轻松避开自主研发那漫长的周期与巨大的风险。
2021年2月,张琨正式从华为离职。仅仅一个月后,尊湃通讯科技有限公司在南京注册成立,对外宣称要“打破国外垄断,致力于国产WiFi芯片的研发”。
尊湃凭借张琨“WiFi之王”的名号,其核心团队又皆为“前华为”成员,迅速在资本市场崭露头角,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
公司成立仅两个月,高榕资本便砸下亿元投资,小米集团、湖杉资本等知名机构也纷纷跟投。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尊湃的估值从五亿飙升至十亿。所有人都以为,这匹“国产芯片黑马”要一飞冲天。
然而,无人知晓,这匹所谓的“黑马”压根就是从华为的马厩中偷来的。
一家成立仅两年、从零起步的公司,竟宣称其WiFi6芯片性能比华为还要快30%。这在行业内听来,速度快得简直离奇,也迅速引起了华为的高度警觉。
华为内部的调查随即启动,结果则让人不敢相信:尊湃芯片的40个关键技术点,与华为芯片的相似度竟高达90%以上。尊湃的部分代码里,甚至连华为内部的程序标识都没被清理干净。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借鉴,而是赤裸裸的复制粘贴。
据警方调查结果得知,张琨及其团队采取了一个名为“蚂蚁搬家”的行动,以此来偷窃华为的技术。那些手段听来原始,却异常有效。
想想看,核心技术人员在离职前夕,竟将华为的电路图、算法流程图,一张张用手机截屏或拍照。
有人甚至手抄下关键代码,再神不知鬼不觉地带出公司。
更有甚者,为了绕过重重安防系统,他们将核心数据拆分成小型压缩包,然后通过蓝牙,悄悄传输到智能手表上。
还有些人,干脆把华为的专有代码稍作修改,乔装成开源项目,上传到GitHub等公共平台,再由外部团队“光明正大”地下载回来。
华为号称滴水不漏的安防体系,防住了外面的黑客,却没能防住这些来自内部、最熟悉规则的人。
张琨深知,单枪匹马,就算能力再强也难成大事。于是,他首先拉拢了老同事刘某,成了最早的合伙人。
紧接着,他抛出重磅诱惑:三倍于华为的薪资,加上令人心动的丰厚期权,开始精准地从华为海思挖人。
顾某、周某,这些平日里在华为内部系统进出自由、手握高权限的“老人”成了他的目标。
一个以窃取为核心的团队就这样悄然成形,其成员超过六成,都曾是华为人。
团队里的一部分成员,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过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双面人生。
白天,他们一如既往地在华为打卡上班,像个称职的员工。到了晚上,却像鬼魅般潜入张琨创立的尊湃通讯实验室。
在那里,他们调试着从老东家那里“搬”来的技术,心安理得地领着双份薪水。
为了做到彻底掩人耳目,不少人在尊湃任职期间使用假身份。
2023年4月,就在尊湃芯片即将量产的关键时刻,上海与江苏警方展开联合行动,突袭了尊湃位于两地的办公室。
七台存有侵权技术的服务器当场被查扣,近一亿资产遭冻结,张琨等14名核心人员全部落网。
这起案件的判决,在法律层面创下了先例。法院首次将“技术密点重合率90%”作为定罪的核心依据。
过去,技术抄袭案的被告常以“灵感相似”或“独立研发”等借口打擦边球,但这次判决明确了:只要关键技术点高度重合,且无法提供合理解释,就构成侵权。
同时,对张琨等人处以的“出狱后五年内禁入行业”的惩罚,也开创了同类案件的先河。
而就在尊湃案发前后,美国高通公司突然解散了其位于上海的WiFi7研发中心,并迅速在美国注册了两项相关的关键专利。
行业内不禁揣测,张琨的计划,恐怕不只是窃取华为,也许还“融合”了高通的部分技术。
该案件带来的实际损失,远非罚金所能弥补。
有专业人士指出,此次技术泄密事件,直接导致中国在WiFi7全球标准谈判中,损失了约15%的专利分成。
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此案也敲响了警钟:一家拥有如此多前华为员工的公司,竟能让众多投资方和合作企业都未能察觉其技术来源问题,这暴露了行业尽职调查的盲区。
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各大芯片公司都将重新审视并加固其内部信息安全体系。
因为信任,终究不能替代制度的约束。当天才不受约束时,便可能沦为魔鬼。
更新时间:2025-08-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