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疲乏是一组以长期极度疲劳为主要表现的全身症候群,常伴有头痛、咽喉痛、淋巴结肿大和压痛、肌肉关节疼痛以及多种神经精神症状,其基本特征为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虚弱性疲劳,持续时间几周甚至数月,卧床休息不能缓解,而各项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没有明显的异常发现,且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在中医学范畴中,其表现属“虚劳”。调查结果显示本病的高发年龄在30~50岁之间,患病率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经济上成功者高于一般人群者,发达国家和地区人群高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人群,女性高于男性。科技人员、医务人员、电脑软件设计人员等为最好发的人群。
从中医角度来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阴阳、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此病在中医中属于“虚劳”范畴。
第一,先天禀赋不足。很多人在受孕之初,由于父母体弱多病,或胎孕失养等,以至于先天肾气不足,肾气不充,则易出现疲劳、精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第二,过劳。长期从事过量的体力劳动或者脑力劳动,或房事过度,则易耗伤气血,损伤肾精,从而出现倦怠、乏力感。
第三,情志不畅。中医理论认为,七情可影响五脏,脾主思,思虑过度,思虑过度会损伤脾气,则易出现倦怠,乏力、睡眠不佳等症状。肺主悲,悲伤过度则耗伤肺气,肺主气,肺气亏耗,则易出现感冒、乏力、反复咽部不适等症状。肾主恐,过度惊恐则伤肾,肾精不足,则易乏力,腰膝酸软,注意力不集中等。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肝血不足,则易出现疲劳、抑郁、精神不振等症状。心主喜,过喜则伤心,心神涣散,则易出现疲倦、失眠等症状。
第四,饮食不节。很多人都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 如嗜食肥甘厚味、嗜食生冷、饮酒过度、饮食过饱或摄食过少等,都可损伤脾胃,导致脾气亏虚,导致四肢肌肉不得濡养,出现倦怠、乏力、嗜睡、食欲下降等症状。
中医讲“神”主气,只要你的“神”能定住,气就聚得住,精才能养得起来。可现在的问题是,绝大多数人“神”都耗出去了,看手机、电脑用眼过度。眼神空,眼里没光,因为我们的“神”是藏在眼睛里的,古人讲机在目,眼睛看向哪里,“神”就投向哪里。而现在的人,一天10几个小时盯着手机、电脑、平板、短视频。“神”就已经流走了五六成的能量,都被抽空了,这时候你当然觉得累,累的不是肉体是精神被掏空了。那该怎么办?怎么养神让“神”回来?
第一步,放下手机,断掉“神”外线的源头,这是最基本的。
第二步,走进大自然,眼看青山绿水,鼻闻花草馨香,耳听鸟鸣风声,当你的五感全都投入自然,神就开始回来了。
第三步,做让你进入无我状态的事,比如写字、画画,做手工,整理文案,一做就是几个小时,忘间的感觉,这时候你就真正活在当下了,不念过往,不忧将来。
中医讲究食养,自觉疲乏,长期身心无力的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症状,选择有益于自己的食物进行干预。
心脾两虚型
表现为倦怠,伴有食欲不佳,大便不成形,睡眠较浅、易醒,思虑较多,月经量少,面色萎黄舌质较淡者。宜用大枣、桂圆枸杞子、小米、山药、乌鸡等益气养血之品。
痰湿内蕴型
表现四肢困倦,整日昏昏沉沉,提不起精神,体形偏胖常觉咽中有痰,大便黏腻,睡觉易打鼾,平素易饮酒,或暴饮暴食,嗜食肥甘厚味,舌质比较胖大者。宜用茯苓、陈皮、玉米须、炒薏苡仁、赤小豆、冬瓜等健脾祛湿之品。
肝郁气滞型
表现为疲倦,情绪不畅,或郁郁寡欢,或急躁易怒,难以入眠、梦多,口苦、咽痛,反复低热,女性月经不规律者,宜用香橼、佛手、玫瑰花、菊花、枸杞子等疏肝养肝之品;
肾精不足型 自觉疲劳严重,健忘,注意力难以集中,腰酸背痛,容易怕冷,性功能下降者,属于肾精不足型,宜食用黑豆、黑芝麻、枸杞子、猪腰、羊肉等补益肝肾之品。
艾灸也具有很好的平衡阴阳、温通经脉调补脏腑的功效。对于慢性疲劳的患者来说,日常可选取神阙穴、足三里穴、关元穴、命门穴、脾俞穴、胃俞穴、肾俞穴、肝俞穴、身柱穴这几个穴位进行施灸。
作者:江西省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 徐清娣 梅明珠
通讯员:陈婷洁 罗昭淦 乐熙文
编辑:熊恕
审校:陈师睿
核发:戴利红
图片: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更新时间:2025-10-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