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起推窗,见邻家老翁携伴缓行。银杏叶正黄,两人银发胜雪,相视一笑的工夫,竟让我这惯看秋月春风的人,也怔怔望了许久。

世人常叹“少年夫妻老来伴”,却不知这相伴的学问,恰似陈年普洱,唯有懂得冲泡之法,方能品出醇厚回甘。
其一·留白处,自有天地
古语云“至亲至疏夫妻”,年轻时总盼朝夕不离,年岁愈长愈懂得:再好的茶也要留出杯沿。各居一室读书听曲,偶尔抬头相视一笑,这份不过分黏腻的尊重,反让暮年相处更显从容。恰如王维笔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境地。

其二·病榻前,三分糊涂
老先生前日悄悄同我讲:“她风湿痛翻身,我总假装睡着。”见我疑惑,他眼角的纹路堆成秋菊:“醒着她要强撑,装睡她才能自在些。”忽然想起《菜根谭》那句“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这病榻前的“糊涂”,何尝不是七十年熬出的真味。

其三·言语间,存些温热
见过老姐妹为豆腐咸淡拌嘴半月,也见过老先生因老伴一句“今日月色很好”,特意取下蒙尘的二胡。白居易《赠梦得》里“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倒过来品才妙——相处痕迹虽不似少年浓烈,情意却该在寻常话语里焐着。

其四·儿女事,轻拿轻放
总记得小区梧桐树下,那对老教师夫妇的对话:“莫学廊前燕,衔泥附雕梁。”说的是儿女各有际遇,父母过分的牵挂反成负累。该学古画里的留白,退后半步看,子女的人生画卷反而更显开阔。

其五·生死课,从容面对
今春帮邻舍整理旧物,见素来怕黑的阿婆,竟在床头备好了两套寿衣。她抚着老伴那套说:“谁先走都不必慌张。”这种通透,恰似苏东坡“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暮年相伴最美的境界,原是共同修得这般云淡风轻。
暮色染窗时,又见那对老翁老妪。他们正在蔷薇架下分食一块枣糕,夕阳给银发镀上金边,比任何青春爱恋都来得惊心动魄。

原来七十岁后的相守,不需海誓山盟。不过是把岁月熬成细粥,用五分的留白、三分的糊涂,佐以温言软语,在儿孙世界里轻轻转身,最后共同面对那道必然的门槛——这般经营出来的暮年,才当得起“相伴”二字的千钧重量。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