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三国乱世,孙权坐镇江东,凭借“六郡”之地打下东吴基业,屡次抗曹抗蜀,独霸一方。
可这六郡,究竟是哪里?它们不仅是东吴的兵源粮仓,更是战略重地,决定着整个政权的生死命脉。
千年之后,这些名字早已淡出历史舞台,却仍活跃在今天的地图上——只是换了个我们熟悉的称呼。
东吴根基何在?那六郡又对应着当今的哪些城市?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
外有西域胡人蠢蠢欲动,内有黄巾军起义如火如荼。
朝廷的权威一落千丈,地方上的豪强地主纷纷跳出来,争相称王称霸。
这其中就有一个叫孙坚的,他仗着自己是江东大族,祖上在当地经营了几代,积累了雄厚的家底和深厚的人脉,趁着这个天下大乱的机会,招兵买马,起兵反抗朝廷。
孙坚这个人啊,真是不简单。
他生性豪爽,为人仗义,骁勇善战,当了带头大哥之后,很快就收服了一大帮子弟兄。
仗打了一场接一场,孙坚的势力是越来越大,名气也是越来越响亮。
曹操、袁绍等一干雄主,都不得不侧目相看。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孙坚在乘胜追击的时候,却在一次遭遇战中不幸中箭负伤,带着满腔的英雄豪情和未尽的霸业壮志,撒手人寰了。
孙坚一死,他的军队就群龙无首,人心涣散了。
朝中有人提出来,要趁机收拾孙家,以绝后患。
幸亏孙坚生前威信太高,一些心腹旧部还愿意留下来,辅佐孙坚的大儿子孙策。
那时候的孙策才十七岁,在军中尚无根基,四面楚歌,내外交困。
换了一般人,早就吓得屁滚尿流了。
可孙策是什么人?他从小跟着父亲南征北战,该看的血腥场面没有不见过的,该学的兵法谋略没有不通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孙策胸怀大志,心如磐石,他发誓要完成父亲的未竟事业,哪怕豁出性命不要,也在所不惜!
于是乎,孙策强忍丧父之痛,一边安抚母亲和弟弟,一边笼络人心,整顿军队。
很快,他就重新集合了父亲生前的部众,还网罗了不少名士猛将,成了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但是,孙策也清楚,就凭自己这点家底,还不足以在乱世中立足。
他需要一个靠山,一个能助他一臂之力的强大盟友。
于是,孙策把主意打到了被称为"江东枭雄"的袁术身上。
袁术这个人,狡诈多疑,贪婪好色,占了便宜还卖乖,是个十足的奸诈之徒。
当孙策领着残兵败将来投奔他的时候,袁术故作姿态,摆出一副勉为其难的样子,口口声声答应重用孙策,但只给了一个闲职,根本不给实权。
孙策心里恨得牙痒痒,但他不动声色,表面上对袁术百依百顺,暗地里却在蓄积力量。
他勤勉刻苦,兢兢业业,很快就在军中崭露头角,得到了不少人的爱戴和追随。
同时,他还广泛结交名士,请教兵法谋略,苦心钻研,不断充实自己。
就在孙策被袁术压制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天无绝人之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出现了!原来,当时的汉献帝与袁术闹翻了,派了一个叫刘繇的官员到扬州做刺史,妄图削弱袁术的势力。
袁术大怒,誓要把刘繇赶出扬州。
孙策眼珠一转,计上心来。
他主动请缨,要帮袁术征讨刘繇。
袁术喜出望外,赶紧给了孙策几千兵马,催他快去快回。
哪知道,孙策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
原来,这一切都是孙策精心策划的一场大戏。
他早就看透了袁术的为人,知道袁术根本不可能放心把兵权交给自己。
与其在袁术那里受气,不如另谋出路。
而刘繇的到来,无疑给了孙策一个絶佳的跳板。
孙策带着几千兵马来到扬州,非但没有讨伐刘繇,反而拉拢了刘繇,自立为主公。
刘繇也是个识时务的,一看孙策来头不小,立马俯首称臣,把扬州的军政大权都交了出去。
从此,孙策有了自己的地盘,有了一定的实力,再也不用看袁术的脸色了。
但孙策的野心远不止如此。
他知道,真正的天下霸业,不应满足于偏安一隅,而要放眼全局,步步为营。
而江东六郡,则是他实现远大理想的最佳跳板。
于是乎,孙策开始了他的六郡争夺战。
他先是发兵吴郡,这里是孙氏的祖籍,一下就拿下了。
接着,他又兵临会稽,那里是东汉的重郡,盛产铜铁矿产,是兵家必争之地。
孙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了会稽,把持了赣闽经济命脉。
接下来,孙策又瞄准了丹阳、豫章、庐陵、庐江。
这几个地方虽然都有割据势力占据,但都不是孙策的对手。
孙策决定采取"李代桃僵"的计策:先去攻打割据势力的死对头,借刀杀人;然后趁火打劫,进而取而代之。
果不其然,短短数月,孙策就把六郡一网打尽,形成了雄踞半壁江山的态势。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孙策深知这个道理。
他在军事上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在政治上,在民心上,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尤其是江东六郡,地域辽阔,民风各异,如何有效治理,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地方安定富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孙策临危受命,责无旁贷。
他没有骄傲自满,没有急功近利,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开始了励精图治的漫漫长路。
他广开言路,网罗天下贤才,任用那些有治国才能、爱民如子的儒生来辅佐自己。
同时,他严明军纪,抚恤百姓,实行一系列惠民政策,很快就赢得了民心。
孙策还非常注重文治武功的兼修。
他常常和手下大将讨论兵法谋略,切磋武艺,以保持军队的战斗力。
同时,他也时常和那些博学多识的名士清谈论道,研读兵书史册,提高自己的学识和见识。
正是在文武双修中,孙策炼就了一身真本事,成为了一代枭雄。
就在孙策的事业蒸蒸日上、声名远扬的时候,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公元200年,孙策正带兵北伐曹操,准备一举夺取许昌,迎奉天子。
谁知半路上遭到刺客的暗算,身负重伤。
虽然他拼死抵抗,击退了刺客,但毒箭已深入体内,回天乏术。
躺在病榻上的孙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他紧紧握住弟弟孙权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今天下大乱,英雄辈出,各怀异心。
我虽力有不逮,但幸得江东之地。
你要善加经营,以图长远啊!"孙权泪如雨下,连声应诺。
不久,孙策带着他的满腔热血和盖世英名,离开了这个世界,年仅二十六岁。
他虽没有完成一统天下的宏图大业,但他在乱世中开疆拓土、励精图治的事迹,他文武兼修、爱民如子的胸襟,都永远值得后人敬仰、学习。
孙策的一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他虽然英年早逝,但他奠定的东吴基业,他留下的治国方略,都深深影响了后世。
如果没有孙策的铺路架桥,哪里有后来孙权的赤壁鏖战,又哪里有三分天下的格局?正如诸葛亮所言:"江东子弟,才堪任使。"
这其中,孙策无疑是开创之功臣,是精神之领袖。
千百年过去了,每每想起这位"英雄年少,志在四方"的少年将军,我们都不禁肃然起敬,热血沸腾!
信息来源:《三国志》等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