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系列财经事件牵动人心:美联储突然宣布降息25个基点,利率从3.75%降至4%;几乎同时,我国央行在10月27日宣布恢复在国内购买国债,财政部也于10月24日公告将在香港发行40亿美元国债。
伴随这些动作,10月28日上证指数再次突破4000点,不少人疑惑这是否意味着大放水,更想知道这一系列操作背后的深层逻辑,毕竟未来五到十年的财富分配格局可能就藏在其中。

首先要明确的是,央行恢复购买国债绝非所谓的“大放水”。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央行禁止直接从一级市场购买国债,这一法律红线始终坚守,从根源上避免了财政赤字货币化引发恶性通胀的风险。

而第二十三条明确允许央行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这种操作本质是公开市场调节工具,央行可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调整,需要流动性时买入,流动性充裕时卖出,精准把控货币投放量。
2024年8月至12月,央行曾通过这种方式净买入1万亿元国债,有效支撑了债券市场稳定,实践证明这是可控的日常调控手段。
真正的“大放水”如美联储在2008年金融危机和2020年新冠疫情时实施的量化宽松,是以接近零利率不计成本地向市场注入海量资金,属于危机状态下的极端抢救措施。
而我国当前经济运行稳健,利率保持合理水平,调控工具箱储备充足,显然无需此类操作。央行此次恢复国债买卖,是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强化政策协同的重要举措,目的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让人好奇的是,这项写入法律三十年的工具此前极少使用,2004至2023年间仅两次特殊操作,为何偏偏在当下恢复?这需要从我国货币发行机制的演变说起。
过去三十年,我国货币发行主要依赖外汇占款,即通过出口换取美元,再以美元为抵押发行相应人民币,这种模式为我国赢得了全球市场准入和高速增长,外汇储备从2000年的1600多亿美元飙升至2014年的近4万亿美元峰值。
但随着国际形势变化,这种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货币主权与美元的绑定关系带来了潜在风险。

近年来,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我国货币政策框架也在顺势优化。央行恢复二级市场国债买卖,本质是推动货币发行基础从外部依赖转向内部支撑,通过国家信用背书的国债构建更自主的货币发行机制,这是完善货币政策框架、增强金融自主性的重要一步。
这种调整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的战略转型,2024年首次常态化操作后,因债市供求变化曾短暂暂停,如今恢复正是基于市场环境的精准判断。

至于财政部在香港发行40亿美元国债,与央行国内购债形成“内外呼应”的战略布局。
在货币发行机制转型期,保持在国际美元体系中的合理参与度至关重要,发行美元债既是维护国际市场话语权的体现,也是对全球投资者展示我国经济稳定的信号,实现新旧机制的平稳过渡。
同时,美联储降息为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提供了更宽松的外部环境,减轻了资本外流压力,让国内政策调整更具空间。

从市场影响来看,央行恢复国债买卖将促进股市与债市的平衡发展,避免单一市场过热或过冷,契合稳健发展的政策导向。
长期来看,这一操作有利于强化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定价基准作用,提升金融市场效率,而核心城市优质房产、优秀企业股权等资产的价值也将得到更合理的市场评估。
当前我们正处在金融周期的重要转型阶段,从依赖外部红利的增长模式转向依托内部活力的高质量发展。央行的操作既非应急式放水,也非简单的政策调整,而是维护金融安全、夯实发展根基的战略布局。
看懂这种转型逻辑,才能在市场变化中把握趋势,做出更理性的财富决策。全球格局与资产定价正在重构,唯有顺应新趋势,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主动。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