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人无癖,不可交

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

西湖一片茫茫,人踪,鸟迹,都隐于大雪,四野安静无声,世界干干净净,一片雪白。

这天夜里,一叶小舟,载着一名书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炉火,往湖心亭去看雪。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水中的影子,唯有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小舟一叶。

撑船的人对书生说,是不是傻,这么冷,还大晚上出来看雪。

书生笑而不语。

到了湖心亭,却发现已经有两人铺毡对坐,酒也温热,见到书生,大喜:

湖中居然还有你这样的人啊。

三人痛饮,饮后,兴尽,书生归去。

船夫低语: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这个白面书生,就是张岱。

在那个人被困在各种规矩、制度、等级的社会里,张岱就是一个奇葩。

他是最败家的败家子,也是最富盛名的大才子。

他还是放浪形骸的段子手和演员。

可是对这样一个人,作家章诒却说,若生在明清,只嫁张岱,因为他是一个丰富又美好的人。

有人说:

哪里人声鼎沸,锣鼓喧天,哪里肯定有张岱。曲终人散,风冷月残,有人吹出一缕悲箫,那听客肯定是张岱。

张岱一生,用“癖”和“痴”两个字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他对“痴”“癖”,也有不一样的理解。

他的交友要求就一条:

“人无癖,不与可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按照世俗的观点,张岱“离经叛道”,他很不正经,可是为什么我们那么喜欢他呢?

我觉得,是因为他过着一种我们本性中呼之欲出却总被压抑的真性情的人生。

01

如果投胎是一门技术,那张岱确实很会投胎。

万历二十五年,八月二十五,阳光刚铺满大地,张岱在一众人的期待之中,出生了。

张家是名门望族,祖上三代,都是进士,是真正的书香门第。

生在这样的家庭,浓郁的文化氛围,给张岱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成长机会。

最起码,他不会像贫民读书子弟那样,拼尽全力,还未必可以出人头地。

他也不会像那些暴发户家庭,被物质填满灵魂。

张岱生来就在罗马,不用奋斗就有别人奋斗一辈子都得不到的东西。

张岱出生的时候,那个没有张居正扶着的大明王朝,已经摇摇欲坠,科举僵化,朝廷腐败。

越是黑暗的时候,文化越是活跃,可能是因为外在动荡不可把握,于是需要在内心寻求慰藉和安定。

可是,任何一个时代,大部分人都不谈文化,只是追求享乐,追逐名利。

毕竟,人世间就是一个巨大的名利场。

张岱是幸运的,因为他周边的,都是有文化的人。

他家有一座大大的藏书楼,藏书丰富。

他的家人,还都喜欢看书。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感动另一个灵魂。

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张岱也喜欢看书,很小的时候,就能拿着一本书,读得津津有味。

有些读书人,死板,僵化,但张家这群人,还都挺有意思,个个都有个性。

张岱的叔叔们,有的爱茶如命,为了一口好茶,不惜跋山涉水。

有的爱好收藏,为了喜欢的东西,挥金如土。

在那个汲汲于名利的社会,张岱没有被教成一个唯利是图的读书人。

他自由自在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听任自己的兴趣,自由地拓展着自己,去寻找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

读书,是成为自己的一条大路。

读书越多,越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所以,张岱长大后,超越了他的家人,成为更大的奇葩,他的个性,照亮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唯一的任务,就是沿着自己的路,去成为自己。

02

小时候的张岱,对得一手好对子。

因此,他也深受祖父喜爱。

每次有客人前来,祖父都会带着张岱,让他去长长见识。

当然,也有炫耀的意思。

因为喜爱,祖父还亲自培养张岱,教他读书。

祖父教张岱的读书方法,也很难得,他告诉张岱,读经不要读注解,要自己去理解。

只有自己理解到的,才是自己的。

遇到不懂的怎么办?

那就记下来,反复阅读,一遍不行,就十遍,十遍不行,就一百遍。

最难得的是,祖父对张岱的阅读,从来不做限制,他想读什么,就可以读什么。

于是,在那个时代,张岱真可谓博览群书。

天文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人伦政事、礼乐科举、花卉草木,总之,但凡记录成书的,只要感兴趣的,他都读。

张岱有多博学呢?

多年后,他自己编写了一本百科全书,就是《夜航船》,4000多个条目。

有人说,想增长见识,变得有趣,读一本《夜航船》就够了。

而这些,都是因为张岱读书够多。

不读书的人,一辈子都想着怎么吃饱饭,但读书多了,人生就不仅仅是吃饭的问题了。

除了喜欢读书,张岱还喜欢玩,玩着玩着,他就成了一个爱读书有内涵的纨绔。

他有五花马千金裘,有眼含春水俏丫头。

他喜欢华美的生活,也喜欢漂亮的男童女童。

他喜欢玩鸟和骑马,也喜欢吹牛和看戏。

他爱华灯烟花,也爱人间美食。

玩,是生活。

但必须学得好,才能玩得好,所以,他努力读书,喜欢写诗。

用喜欢的方式过一生,首先就要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

03

十几岁,鲜衣怒马,张岱也开始思考,怎么度过一生?

可是对张岱来说,这个问题似乎也很简单,因为他喜欢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以至于他根本没时间迷茫,时间都用来做喜欢的事情了。

在张岱的人生里,有趣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他根本没时间去追求那些无趣的东西,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和爱好比起来,似乎微不足道。

当然,这只对丰富的心灵有效。

别人都在追求科举,拼命学习八股文,张岱却没多大兴趣。

他觉得,科举无视人的个性,把所有的脚都放进同一双鞋子,简直毫无道理。

他说科举是:

“镂刻学究之肝肠,消磨豪杰之志气。”

所以,在张岱看来,能参加科举的,都是用自己的脚去适应别人的鞋。

他稍加总结,就发现,能在科举中脱颖而出的人都是这样的:

心不得不细,

气不得不卑,

眼界不得不小,

意味不得不酸。

张岱考了几次,他终究不能往里钻,不愿改变自己去金榜题名。

陶渊明说:

违己交病。

张岱不愿违背自己,所以他决定,老子不伺候了。

决定不事科举之后,张岱的人生,就真的自由了,他读想读的书,做想做的事。

他写想写的文章,无需任何标准,不用讨好任何人。

他家祖上三代都是进士,可是谁规定,他需要活得跟他们一样?

功名利禄,不过尔尔。

张岱专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他的故乡,多竹子,于是竹子做的灯也多,家家户户都买得起,每逢节日,必有灯会。

张岱喜欢灯,有爱灯癖。

小时候,他觉得,绍兴的灯会,是天下最美的灯会,晶莹剔透,灿烂夺目。

可是,他长到了,他觉得,灯还可以更亮,还可以更密。

可是这种灯市面上没有,他就砍来竹子,自己做灯。

一开始,他要求更亮。

于是,他放大大的蜡烛,灯果然更亮了。

后来,他又觉得还不够精美,就开始精雕细琢,遇到喜欢的灯,花重金也要搞到手。

可是有人觉得,花那么多钱,就买一个灯,简直是纨绔。

他们不懂,热爱无价,灵魂无价。

他不炫耀自己的身份,不炫耀自己的灯,喜欢就是喜欢,不需要任何人的掌声。

在这世间,取悦自己的灵魂,才是最顶级的炫耀。

04

爱茶,是张岱的另一个癖好。

一般人的爱茶,只是喜欢喝茶,却不懂茶。

张岱爱茶,是真懂茶。

一杯泡好的茶端上来,他饮一口,闻一闻,就知道是什么茶,产于何地,甚至就连泡茶的水,他也知道。

有一年,张岱去南京,朋友对闵汶水大夸特夸,说此人茶功一绝。

张岱听得心痒难耐,急不可耐地想要尝尝闵汶水的茶。

于是,他告别朋友,打马拜访闵汶水。

不巧的是,闵汶水外出不在,张岱就等着,等了很久,闵汶水终于回来了。

张岱说明来意,闵汶水却说自己的手杖落在半路,需要再回去取回来。

张岱继续等着,这一等,又是很久。

天已经黑了,整个世界都朦胧着,闵汶水终于回来了。

回到屋里,闵汶水开炉煮茶,满屋茶香。

张岱饮一口,感觉灵魂都要飞了。

他问闵汶水:

是何茶?是何水?

闵汶水说:

阆苑茶、惠泉水。

张岱眉头一紧,感觉不对,他仔细一品说:

不要骗我,茶也像罗岕,制法与阆苑同,而味道却不一样;至于水,由惠山运至金陵,有千里之远,为什么水的圭角丝毫不动,水质新鲜如原来一样?

闵汶水一听,大赞:

真是茶精。

他也明白了,张岱是真的爱茶。

张岱和闵汶水的交往,也就此开始,两人因茶相遇,因茶相知。

张岱爱茶,可不仅如此,有一年,他去斑竹庵玩,眼见一泓清泉。

饮一口泉水,清冽甘甜。

这个茶痴,就想着拿去泡茶。

他做了大量实验,最终发现,泉水取回家,放三天,再用来泡茶,口感最好。

张岱还有个茶痴叔叔,为了找到最好的茶水组合,他们找来各种泉水,再配上各种不同的茶叶。

最终发现,斑竹庵的泉水放三天,最能带出上等茶叶的香味。

张岱爱茶,很具有创新精神,他总是做实验,想弄出更好喝的茶。

后来,张岱突发奇想,养了一头奶牛,打算做奶茶。

他做了很多实验,他大概是奶茶的祖宗。

张岱用斑竹庵的水泡茶,这水也跟着出名,很多人就往斑竹庵取水,让原本清净的寺庙,变得嘈杂。

为了杜绝这些来取水的人,僧人们无奈只好往水里扔垃圾。

大家见水脏了,也就不愿来了。

但张岱很傻,他去清理泉水,把泉水打扫得干干净净,归还给爱茶的陌生人。

可是,泉水一次次被破坏,张岱只好放弃。

真正喜欢的东西,就想做好。

不愿为此努力,只是因为不够喜欢而已。

05

美食,是张岱的第三癖好。

他吃东西,讲究得要死。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他尤其喜欢各地的土特产,想方设法都要搞到口。

稍微近一点的,一天就要吃上。

远一点的,一个月要吃上。

太远的,一年也要吃上。

总之,为了吃好吃的,张岱很努力。

在那个车马、邮件都很慢的时候,要吃到远方的美食,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必然很多。

可是,那又怎么样呢?

喜欢,就是不计代价。

吃着吃着,张岱也就成了美食家。

张岱对美食的要求,非常高,烹饪不好的,他不吃。

久而久之,对于做菜,他也一流。

烤肉容易流油,张岱就把芝麻花打成粉末,撒在上面,如此一来,油不流了。

炖老母鸡,加点山楂,容易炖烂。

他吃蔬菜,第一要求就是新鲜。

尤其是水果,张岱吃的简直不是水果,而是时间。

他吃橘子:

青不撷,酸不撷,不树上红不撷,不霜不撷,不连蒂剪不撷;故其所撷,橘皮宽而绽,色黄而深,瓤坚而脆,筋解而脱,味甜而鲜。

他吃柿子,也讲究得不行,“必树头坚脆如藕者”,还要“桑叶煎汤,候冷,加盐少许,入瓮内,浸柿没其颈,隔二宿取食,鲜脆异常”。

张岱吃螃蟹,简直是吃得奢侈。

要等到十月,螃蟹最肥美的时候,找来又大又肥的螃蟹。

这样的食材,本是上锅一蒸就很好,但张岱可不行。

“从以肥腊鸭牛乳酪……饮以玉壶冰,蔬以兵坑笋,饭以新余杭白,漱以兰雪茶”。

你看,多奢侈。

最过分的是,牛乳酪买的还不行,还必须是自己做。

张岱做腌菜,也是很有心得:

“糟姜,瓶内安蝉,虽老姜亦无筋。”


“糟姜时,底下用核桃肉数个,则姜不辣。”


“糟姜入瓶中,糁少许熟栗子末于瓶口,则无滓。”


“腌鱼,用矾盐同腌,则去涎。”

藏坚果,张岱也是专业的:

“收枣子,一层稻草一层枣,相间藏之,则不蛀。”


“藏栗不蛀,以栗篰烧灰淋之,浸二宿出之,候干,置盆中,以沙覆之。”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有趣的灵魂,从来不拒绝吃。

06

人生是一片旷野,但我们生来就被放在轨道上。

张岱不在此列。

他尽情地在人生的旷野上探索,他想弹琴,就找来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拜师学琴。

为了激励自己,张岱亲自写了一篇宣言。

大家约定,每月相约三次,切磋琴技。

可是很快,大家就各奔东西,只有张岱,还在苦苦坚持,他跟随很多师傅学习,自己也很刻苦。

但学了很久,自己也不满意。

他觉得,可能是自己真没这天赋。

他爱上斗鸡这种玩物丧志的游戏,还玩得很正式,成立了斗鸡社,玩着玩着,他觉得没意思,就随便找了一个理由,金盆洗手,退出斗鸡江湖。

但他真是一个爱玩的人,刚离了斗鸡,又爱上了蹴鞠。

为了玩,张岱成立了很多社团,但很多社团,都很短命,兴致过了,也就解散了。

张岱喜欢写诗,有一群志同道合的诗友。

他们定期聚会,吟诗附和,赏玩美景。

除了这些,张岱还喜欢戏。

在张家,一直都有爱戏的传统,前前后后养了不少戏班子,到了张岱这里,这种爱变得特别浓烈。

他亲自组建了一个戏班子,名叫“苏小小戏班”,亲自教别人唱戏,亲自指导排练。

他自己精于戏,对戏的要求也很高。

每次出门看戏,戏院的老板都不得不打起精神,生怕张岱挑出毛病。

所以,每次看到张岱在听戏,唱戏的人都特别认真。

对此,张岱有点傲娇地说:

“嗣后曲中戏,必以余为导师。”

在那个戏子地位低下的年代里,张岱为了戏,亲自去唱戏。

有一年秋夜,月色正浓,张岱拉着苏小小戏班,乘着小舟,湖面上水天一色,远处的金山寺若隐若现。

美景催生了戏子张岱的灵感,他停下小舟,拿着道具,直奔金山寺而去。

到了寺庙,敲锣打鼓,开始唱戏。

声音惊醒了那些熟睡的僧人,大家起来围观。

戏唱完了,张岱走了。

金山寺一片宁静,那一场戏,宛如一梦。

父亲生日的时候,张岱亲自排演了几出戏,带着戏班子,奔赴千里,去给父亲祝寿。

有趣的人,在玩这个世界。

无趣的人,在被这个世界玩。

徐渭

07

讲了半天,一直都是张岱的吃喝玩乐。

但张岱之所以能名传千古,是因为他的才华,腹内空空,就是纨绔,有了才华,才是玩家。

玩够了,张岱觉得,可以做点别的。

于是,他开始写书。

写什么呢?

写人物传吧。

他觉得,大明王朝,小人太多,英雄太少,忠义节烈被当成垃圾,抛在人性的垃圾桶里。

张岱恶心这时代,他想讲一些有气节的人,让他们做一面镜子,去照一照这个时代。

在写的时候,他发现,普通人反而更讲道义。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那些讲义气的,多半都不会出现在达官贵人里。

他写了数百人,讲了几百个故事。

可是,他的故事,没有唤醒一个人。

人是不能被叫醒的,只能被痛醒。

崇祯五年,张岱35岁,他的《古今义烈传》终于写完了。

随后,张岱又开始写《石匮书》。

可是他还没写完,大明王朝就亡了,清兵入主中原,天下成了大清的天下。

清朝的统治者,要求人们剃发,可是中原文化却觉得,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可损伤。

为了护住自己的头发,很多人还以死明志。

张岱的好友当中,就有人留发不留人,以死明志。

这一年,张岱48岁,人到中年,国却没了。

身为明人,张岱却救不了自己的国家,他想避世隐居,躲开这个世界。

可是,他突然想到,他的《石匮书》还没写完,大明虽然没了,但大明的历史还在。

他拿起笔,继续写自己的书。

可是大清的统治,却很残酷,你不归顺,就是叛党,就要被杀,张岱不愿背叛大明朝,他躲进了山里,披头散发,四处逃命。

此前,他是鲜衣怒马少年郎,五花马千金裘,可他毫不在意。

如今,他什么也没有。

他不愿被占据,就只能固执地自己守着自己。

为了守住自己,我们需要很努力很努力。

08

前半生,他尽情玩耍,无所顾忌。

美食吃过,美人看过,好茶喝过。

后半生,他穷困潦倒。

可他,却越来越像自己。

能失去的东西都失去了,剩下的,就是最真实的自己,这个最真实的自己,怎么面对世界,就是灵魂弹出的绝唱。

晚年的时候,张岱穷困潦倒,租住在‘快园’,为了生活,他变成老农,自己种地。

他给庄稼施肥,挑着臭烘烘的粪便,却自得其乐。

生活,从来没有高低贵贱,能从中感到美好,就是好的。

然而,种地的那点收获,也让他的生活捉襟见肘,张岱不得不努力赚钱,他学养蚕,可是他却没地种桑树。

养蚕计划失败,他又养鱼,同样以失败告终。

生活很苦,可张岱却没有放弃写作。

他到处搜集史料,认真考证,终于写完了巨著《石匮书》。

此时的张岱,已经八十八岁。

全书三百多万字,他写的是大明的历史,也是他心中的大明。

此书在,大明就在。

然而,张岱写作最出名的,不是这本书,而是他那些独抒性灵的小品文。

他写冬天,冬天就有了生命:

“万山载雪,明月薄之。”

他写雨后的人间,这人间就有了味道:

新雨过,收叶上荷珠煮酒,香扑烈。

他写星夜,星夜就变成了一幅流动的电影:

曲倦灯残,星星自散。

回忆往事,往事就有了厚度: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

因想余生平,

繁华靡丽,过眼皆空,

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此时,他是张岱。

他只是张岱。

可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人,活的不是自己。

09

六十多岁的时候,张岱给自己写了墓志铭,他总结自己的人生: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断炊。


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他毫不避讳,坦然。

确实,前半生他是有内涵的纨绔,后半生他是博学的才子。

但他一生,都只是他。

他很痴。

大概是因为内心纯净。

林语堂说:

“人必有痴,而后有成,痴各不同,或痴于财,或痴于禄,或痴于情,或痴于渔。各行其是,皆无不可。”

张岱痴于自己,于是,他成了自己。

九十二岁的时候,张岱离开了这个世界。

想到罗曼罗兰那句话:

大多数人在20岁或者30岁时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成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一天天地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脱腔走板。

张岱一直活着,活到九十多岁。

袁宏道说:

“世人但有殊癖,终生不易,便是名士”。

张岱不亏是名士。

我们总是在寻找有趣的灵魂,可是,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怎么让自己变成有趣的灵魂。


10

最后,想再谈谈“痴”和“癖”。

无真情,谈不上痴,无真爱,谈不上癖。

当我们有所痴、有所癖的时候,说明我们找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热爱和兴趣,你不去那样做,你会觉得难受,你不去那样活,就感觉白活了。

当一个人这样去活的时候,就是真正活出了真性情,就是活出了自己呼之欲出的真性。

太多的人,都活得没有真性情,我们都没法深入自己的灵魂,去找到自己深层的热爱,就算找到了,可能我们也没有勇气去将这种呼之欲出的本性活出来。

我们有太多恐惧,担心失败,担心不合群,担心赚不到钱,担心活得不好,可是,当我们又这么多担心的时候,就已经活不好了。

可是,张岱却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不用怕,繁华落尽,一切终究一场空,我们留不住什么,唯有在我们自身之内,活出生命的喜悦,才是人生最美的盛放。

文|不有趣灵魂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6

标签:历史   喜欢   大明   灵魂   科举   泉水   金山寺   人生   纨绔   这个世界   祖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