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原国务院总理李鹏辟谣:外界称他是周恩来养子,这说法不对

| 人文社

编辑 | 人文社

«——【引言】——»

他是总理,更是烈士的孩子。

李鹏小时候在曾家岩周公馆生活,邓颖超亲自照顾,周恩来还让他当场背《新华日报》社论。

于是外界误传:他是“周恩来的养子”。

2014年,李鹏在回忆录中正式澄清:并非如此。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战火中的庇护

时间拨回到1931年,此时的上海,阴云笼罩。

街头巷尾还带着租界时代的喧嚣,三岁的李鹏却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懵懂无知。

他的父亲李硕勋,一位中共早期革命者,刚在海南为理想献出生命。

那一刻,小小的李鹏还不知道,自己将背负烈士之子的身份,踏上一条与共和国命运紧密相连的道路。

1931年春,3岁的李鹏在上海兆丰公园

他的童年没有父亲的臂膀,却有革命前辈的温暖庇护,他的一生,既是个人奋斗的写照,也是新中国从苦难走向辉煌的缩影。

李鹏三岁丧父,母亲带着他和弟弟妹妹艰难维生。

1930年代的中国,战乱频仍,烈士遗孤的日子并不好过。

幸好,我们这个大家庭从不抛弃自己的同志。

1940年代初,李鹏被送到重庆,那里是抗战时期的革命大后方,也是周恩来、邓颖超夫妇的临时“家”。

1940年,去延安前,在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和母亲的合影 政事川

在八路军办事处那座简朴的小楼里,李鹏第一次感受到了一种特别的温暖,虽不是血缘,却胜似亲情。

周恩来忙于抗战事务,常常深夜才归,但每次看到李鹏,总会停下脚步,拍拍他的头,问问功课。

邓颖超更是像母亲一样,操心他的衣食冷暖。

那些年,物资匮乏,邓颖超却总能变着法子给他弄点好吃的,哪怕只是一碗热腾腾的杂粮粥。

外界后来传言李鹏是“周总理的养子”,这误解虽不准确,却也折射出这份亲密无间的关系。

1940年,去延安前,在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和邓颖超的合影

2014年,《李鹏在回忆录(1928-1983)》中郑重澄清:“我和周总理是老同志与烈士子弟的关系,不是养子。”

但他也坦言,那份关怀,比亲生父母的爱还要深沉。

邓颖超对李鹏的疼爱,延续了一生,1992年,她弥留之际,嘴里念叨的最后一个名字是“李鹏”。

这个细节像一盏微光,照亮了李鹏心底最柔软的角落,也让后人感慨,革命年代的感情,纯粹得像山间的清泉。

当然了,对烈士后代的关怀,不是李鹏一人的专属,像他这样得到周恩来夫妇照顾的孩子,还有很多。

从延安到莫斯科,革命与科学的交织

李鹏的少年时光,浸染在革命的红色底色中,1940年代中,他被送到延安,那片黄土高原上的革命圣地。

延安的窑洞里,生活艰苦,却充满希望。

课堂上,老师讲的是马列主义和抗战故事,课后,孩子们围着篝火唱《东方红》。

一幕幕经历在李鹏心里种下了种子,为新中国奋斗,是他作为烈士之子的使命。

1949年,新中国成立,李鹏刚满21岁,他被选派到苏联,学习水电工程。

那是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赴苏留学是国家的重托。

李鹏(后排左五)在莫斯科郊区休养所的合影。图片来源《李鹏回忆录(1928-1983)》

莫斯科的冬天冷得刺骨,课业又繁重,但李鹏咬牙坚持。

他常想起父亲李硕勋的遗言,为革命,随时准备牺牲。这股信念,让他埋头钻研水轮机、发电站设计,立志要把知识带回祖国。

1955年,李鹏学成归国,满腔热血投入新中国的建设。

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电力是工业化的命脉,年轻的李鹏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颗实干的心。

他从基层干起,跑遍了东北的电厂工地,爬过无数输电塔,笔记本上记满了技术数据。

同事们都觉得,这个烈士的儿子,干活从不含糊,身上有股子不服输的劲。

点亮中国,电力事业的脊梁

如果说新中国的工业化是一幅壮丽画卷,那么电力就是画卷上最耀眼的色彩。

而李鹏,用几十年心血,为这幅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他从普通工程师一步步成长为电力行业的领军人物。

他参与了新中国第一批大型水电站的建设,像丰满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每一座电站的背后,都有他和同事们日夜奋战的影子。

1987年,李鹏出任国务院总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经济飞速发展,电力需求像脱缰的野马。

如何让中国亮起来?李鹏的目光落在了三峡工程上。

要知道这个世纪工程,寄托着几代中国人的梦想,也承载着无数激烈的讨论。

有人担心技术难题,但李鹏坚信,这不仅是工程,更是国家强盛的象征。

三峡工程的建设,是李鹏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

1992年,全国人大通过三峡工程决议,他站在人民大会堂,目光坚定。

之后的岁月,他多次亲赴工地,顶着烈日查看坝体施工,和工程师们讨论技术细节。

2003年,三峡大坝首次蓄水,奔腾的长江被驯服,化作源源不断的电能,点亮千家万户。

那一刻,李鹏站在大坝前,头发已有些花白,但眼神里满是欣慰。

其实三峡不仅是工程,更是人民的力量。这也是大多数作为共和国建设者的心声。

当然了,三峡工程并非没有波折,移民搬迁、生态保护、资金压力,每一项都是硬仗。

李鹏和他的团队迎难而上,组织专家攻关,倾听各方意见,力求平衡发展与保护。

这份担当,体现的不仅是技术能力,更是对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超越血缘的情谊,周恩来与邓颖超的指引

李鹏的奋斗,离不开革命前辈的指引。

周恩来和邓颖超,不仅给了他童年的温暖,更在他成长的每一步留下深刻印记。

周恩来教他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踏实,长辈的教诲像灯塔一样,照亮了李鹏此后的人生。

而邓颖超的关怀则更像春风,润物无声。

她会记得李鹏爱吃的菜,给他缝补破旧的衣裳,即便到了晚年,她还常问,小鹏最近忙什么?

也正是因为这份细腻的爱,让李鹏在失去父亲的岁月里,始终感到家的存在。

1992年,邓颖超病重,医护人员回忆,她在意识模糊时,嘴里反复念着“李鹏”。

他的名字承载了她对烈士后代的牵挂,也见证了革命年代的深情厚谊。

李鹏对周恩来夫妇的感情,早已超越了普通意义上的感恩。

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他们不是我的父母,却给了我胜似亲人的教诲。”千丝万缕的情谊,不仅是个人的记忆,更是革命岁月的一个缩影。

周恩来夫妇关怀的烈士后代,远不止李鹏一人。

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革命大家庭”,也为新中国的建设培养了一批忠诚的接班人。

李鹏的一生,像一部厚重的历史书,记录着中国从战火纷飞到国富民强的蜕变。

他是烈士之子,背负着父亲的遗志,他也是共和国之子,用毕生心血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从延安的窑洞到莫斯科的课堂,从电厂的工地到三峡的大坝,他的每一步都与新中国的脉搏同频共振。

结语

站在三峡大坝的堤岸上,李鹏的目光或许穿越了时间。

他看到了父亲李硕勋当年的背影,看到了周恩来深夜批阅文件的灯光,也看到了亿万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的故事,是无数革命后代的故事,也是新中国奋斗者的样板书。

在那奔流的江水声中,他仿佛听到了共和国的心跳,坚定、磅礴、永不停歇。

今天,当我们回望李鹏的足迹,不仅仅是缅怀一位历史人物,更是感悟一个国家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程。

烈士之子,共和国之子,李鹏的名字,早已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参考资料:《李鹏回忆录(1928-1983)》

新华网——李鹏新书:有人传我是周总理养子 这不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24

标签:历史   周恩来   养子   外界   说法   李鹏   烈士   延安   之子   新中国   莫斯科   共和国   回忆录   年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