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春天,皖南山区的枪响让两个人的路分开了,项英和陈毅都带着金条在战火里活命,项英死在叛徒手里,陈毅却把金条原封不动交了回去,同样带着金条打游击,一个死了,一个活下来了,答案就在那些被山风刮走的日子里。

1935年红军长征走后,陈毅接过一包金条,手指冻得发麻,几十根金条是党组织最后的指望,他缠在腰上,外面裹层粗布,混在百姓里头翻山越岭,三年里他衣服破得露肉,伤口化脓了就让警卫挤出碎骨头,接着走,腰上的金条没动过,有次夜里歇脚,战士们看见他把金条摊在篝火边,一一给大家看,这是党的钱,谁都不能碰。
项英带着金条在皖南躲着,秘密只锁在三个贴身副官心里,1941年冬天的夜里,副官刘厚总盯着项英腰上鼓起的地方,听见周围乡亲们小声嘀咕,首长怕是藏了金子,那个要命的午后,刘厚总端着饭走近项英,枪响的时候,金条还贴在项英后背凉着。
历史学者发现,陈毅用的笨办法,反倒成了天然的保险箱,全队人都知道金条在哪儿,谁有私心,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有次战士饿得受不了,提议把金条熔了换粮食,陈毅摇摇头说,现在花掉一分,将来战士们就得多饿三天,这种大家都能看见的法子,让警卫员自己站成一堵人墙,项英那套藏着掖着的规矩,却让人在饥寒里头互相猜忌,越猜越多。

直到1938年春天,陈毅解开那条磨破的布条,金条上的编号还跟出发时一模一样,当时在场的会计说,每根金条都沾着泥,跟陈司令的裤子一样,从来没洗过,这种把公和私摆出来给人看的做法,在物资紧缺的年头,撑起了最实诚的信任。
翻看档案,两个相似的决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结果,权力和财富交给大家管,人的缺点反而被大伙儿的商量压住了,陈毅用最简单的透明办法,说清了那个让革命者头疼多年的管理问题,最牢靠的保险箱,就是人心。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