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绝望的文盲”一词在网络上流行,娱乐圈里很多明星也都被贴上这个标签。
作为演员,文化水平不一定要非常高,但最起码的“知书达理”他们也得有吧。
但实际上现在的很多明星,明明自己没文化,目不识丁,但还要装作一副文化人的样子。
连央视都发文质疑:绝望的“文盲”,能演好戏吗?
有些尴尬,是藏不住的。
尤其当一个人连自己赖以为生的母语都掌握得磕磕绊绊时,那种窘迫感会透过屏幕,直击每一个观众。
当红的王一博,在万众瞩目下写“到此一游”,那个“游”字,他犹豫了半天,最后还是错了。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他连自己名字里的“博”字,都能多一笔少一划。
这不是孤例。给考生送祝福,把“金榜题名”的“题”写错。
宣传新剧,把“福气”的“福”写错。这些白纸黑字的“罪证”,让人心里直犯嘀咕。
他们每天看的剧本,成千上万的汉字,难道都是囫囵吞枣地猜过去的吗?
如果连字都认不全,又怎么能指望他们去理解台词背后,那幽微复杂的人物情感?
如果说提笔忘字是基本功不扎实,那开口说话暴露出的逻辑混乱和认知浅薄,就更令人心惊。
这已经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懂不懂”的问题。
甜心小花赵露思,面对采访,常常陷入一种迷茫状态。
记者问她对演员的理解,她能憋上半天,最后给出一句“演员就是我自己啊”这种近乎绕口令的答案。
宣传一部背景宏大的正剧,她张口就把“建国初期”说成了“建党时期”。
这几十年的历史跨度,在她嘴里,仿佛就是一场可以随意调换的误会。
新晋“谋女郎”刘浩存也是个中翘楚。
她的采访,总能贡献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金句。
说德高望重的张艺谋导演“单纯”,评价兢兢业业的张译是“努力型”演员,而自己,则是“天赋型”。
这番言论,听着像是小孩穿了大人的西装,不仅滑稽,更透着一股没被社会毒打过的天真。
这已经不是情商低能解释的了,这是一种对世界、对他人、对专业缺乏基本敬畏和准确感知的体现。
比无知更可怕的,是假装有知。当文化成了一种人设,一种可以用来包装和贩卖的商品时,翻车就成了必然的宿命。
翟天临的“不知知网”,堪称娱乐圈文化人设崩塌的里程碑事件。
一个顶着“北大博士”光环的学霸,一句漫不经心的反问,瞬间将自己打回原形。
他的倒下,不仅葬送了个人前程,还以一己之力提高了全国高校的论文查重率。
直到今天,每年毕业季,他都会被无数大学生在论文的折磨中,“亲切”地问候一遍。
还有一位“老干部”靳东,常年在社交媒体上引经据典,营造出一派知识分子的儒雅风范。
可惜,这套行头太不合身,处处漏风。
他声称爱看“诺贝尔数学奖”得主的文章,殊不知诺贝尔压根就没设数学奖。
他引用梵高的话,结果被证实是编的。这种靠复制粘贴堆砌起来的文化外壳,在真正的学者面前,一戳就破。
这些虚假人设的破灭,像一场场闹剧,可笑过后,只剩悲哀。它告诉我们,肚子里没货,装是装不出来的。
为什么这群连话都说不利索、字都写不明白的明星,却能站在行业的金字塔尖,享受着无尽的追捧和天价的片酬?
答案,就藏在“流量”这两个字里。
在资本的逻辑里,文化、演技、修养,这些需要时间沉淀的东西,远不如一张好看的脸、一个热门的话题来得直接、高效。
许多年轻人,在心智和学识都远未成熟的年纪,就被推上了星光大道。
初中没毕业就去海外当练习生,回来就能当导师,点评那些科班出身、唱功扎实的歌手。
我们并非否定他们的汗水,但这种“速成”模式本身,就是对专业和文化的极大藐视。
当一个行业的准入门槛,低到只剩下“颜值”这一项时,产出的自然是一批批精美的“文盲产品”。
更可悲的是,粉丝的滤镜。赵露思数学考16分,都能被吹成“蠢萌可爱”。
这种毫无底线的宽容,无异于在鼓励一种“无知是福”的扭曲价值观。
演员是什么?演员不是念台词的机器,更不是在镜头前摆姿势的模特。
演员这个职业,归根结底,是在探索“人”。
他们要理解人性的复杂,感受命运的无常,演绎出那些我们或许一生都无法经历的悲欢离合。
这一切,都需要强大的共情能力和深刻的理解能力作为地基。
而支撑这一切的,正是文化。文化,是演员汲取养分的土壤。
一个对历史一无所知的人,如何能演出角色的家国情怀?
一个对人情世故懵懵懂懂的人,如何能演出人物的左右为难?
空洞的大脑,配上一张再精致的脸,也只是一个会动的花瓶。或许能骗过一时,但观众的眼睛,终究是雪亮的。
他们会为一张漂亮的脸蛋买单一次,两次,但绝不会为一具空洞的皮囊,献上永恒的掌声。
信息源:北京日报《又见“文盲”!明星的“饭碗”不能这么好端》2023-04-20
更新时间:2025-07-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