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学者:中国以历史为动力发展,而我们仍受殖民影响

这几天,有一段视频在国内外学术圈悄悄传开了。

画面不长,就十几分钟,是在一次中非智库论坛上,南非学者阿卜杜拉·马图玛的一段发言。他站在台上,语气不急不躁,但每句话都直戳痛点:

“中国人把百年屈辱变成了前进的动力,而我们南非,至今还没从殖民的阴影里走出来。”

这话说得,我们中国人听了都替他难受。

因为我们太懂“屈辱”是怎么回事了,也太清楚,一个国家到底要经历什么样的挣扎,才能真正站起来、挺起腰杆说:这片土地,我说了算。

屈辱不是标签,是燃料

中国人这几十年为什么这么拼?其实说到底,就一句话:不想再被欺负了。

我们祖辈吃过的苦,是写在教科书里的,也是刻在骨头里的。圆明园的火、南京城的血、割地赔款、签不平等条约,哪个不是一页页血淋淋的历史?但我们没让这些伤口变成仇恨,而是把它们变成动力,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

南非人也吃过苦,种族隔离那么多年,连走上街头都要看肤色。但问题是,我们走出来了,他们还在原地打圈。不是说他们不努力,而是他们没把苦难转成行动力,反而成了原地徘徊的借口。

马图玛说,中国人动不动就提“百年屈辱”,但那不是为了卖惨,而是告诉自己:我们已经不能再失败一次了。

我们是怎么走出来的?

不是靠别人扶,也不是靠一句口号,而是靠一代一代人咬牙干出来的。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啥都没有,技术、设备、人才、资金,全靠自己摸索。别人造飞机,我们连螺丝都买不起,别人发卫星,我们还在想怎么填饱肚子。

但我们就是不认命。你不卖给我,我就自己造;你封锁我,我就绕道走;你卡我脖子,我就啃硬骨头。

所以才有了今天的华为、比亚迪、中芯国际;才有了北斗、天宫、嫦娥;才有了中国制造、中国智造、中国创造。

我们是用几十年时间,干了别人一百年才干完的事。不是我们天生优秀,是我们知道自己再退一步,就可能万劫不复。

国家不是公司,是有责任的“大家长”

马图玛在发言里提到一句话,说得特别好:

“中国的政府不是盈利机构,而是一个负责任的公共机构。”

这话我们听着耳熟,因为这是我们常挂嘴边的理念。

中国政府的角色,从来不是“管企业”,而是“为人民”。我们修路、建桥、扶贫、教育、医疗,哪一件不是国家兜底?你说这是不是花钱?当然是。但国家就该干这些事,不是吗?

西方那套“市场万能”的逻辑,我们看得太清楚了。只要有利益,就来投资;一旦有风险,立刻撤资。你靠他们,是靠不住的。

南非这些年一直被这套逻辑困住,一方面想吸引外资,一方面又怕失去主权。可你不建立自己的制度,不打造自己的产业链,永远只能在别人制定的规则里打转。

中国一路走过来,最清楚一件事:国家的独立,不是写在宪法上的,而是体现在你有没有“说不”的能力上。

资源只是起点,不能当终点

非洲资源多不多?多得很。稀土、钴、锂、铂金,都是未来产业的必需品。但资源不是财富的终点,只是起点。

中国这几年为什么能在新能源、智能制造上突围?就是因为我们没把矿石卖了就完事,而是一步步往产业链上游走。

我们有政策支持、有科研投入、有教育体系、有产业基金,让资源变成产品、技术、品牌。比亚迪、宁德时代、华为汽车,哪个不是从矿产一路走到全球市场?

但非洲很多国家,资源出口太容易了,反而不愿意搞制造、不愿意搞研发。靠卖原材料,永远只能是“原地踏步”。

马图玛说:

“南非有的是矿,但我们没有把它变成国家实力。”

这话,我们听了感同身受。因为我们也走过那个阶段,知道那条路,走不通。

教育是国家的根,不是装点门面的东西

中国这么多年,最舍得砸钱的地方,除了基建,就是教育。

哪怕是最穷的西部山区,也要有义务教育;哪怕是农村孩子,也要有机会走进大学。我们搞“双一流”、搞职业教育、搞工程师计划,就是为了让年轻人有本事、有技能、有未来。

因为只有教育能让一个国家真正翻身。

南非也有大学,也有人才,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很多孩子连基础教育都保障不了。这不怪他们,但也不能一直怪别人。

你要发展,就得自己下决心改变。我们中国就是从“扫盲”开始,一步一步走到“科技强国”的。

真正的独立,是不怕谁,也不靠谁

回过头来看,为什么中国人能把“屈辱”变成“动力”?因为我们早就明白一个道理:

你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这不是口号,是我们几十年摸爬滚打的结论。

你看今天的世界局势,谁都想搞“小圈子”,谁都想搞“脱钩断链”,但我们一点都不慌。为啥?我们早就准备好了。

我们有自己的芯片方案,有自己的操作系统,有自己的供应链,有自己的国际市场。别人封锁得了产品,封锁不了意志。

南非也可以,只要他们愿意像我们当年一样,下定决心,哪怕再难也要自己干出来。

最后说一句——我们愿意帮,但不能替你走

我们中国对非洲,从来是真心实意的。搞基建、修铁路、建医院、送技术、派老师,我们做的不是施舍,而是合作。

我们希望非洲国家,包括南非,能真正走出属于自己的路。但这条路,得他们自己决定怎么走。

马图玛说得好:

“中国人已经把过去的伤痛变成了向前的力量,而我们还在原地犹豫。”

这句话,不只是送给南非的,也是送给所有还在观望、还在犹豫的发展中国家的。

我们中国走过来的这条路,不容易,但我们愿意分享经验。只是,有些事,别人真替不了你做决定。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5

标签:历史   南非   中国   学者   动力   屈辱   国家   非洲   中国人   原地   资源   华为   这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