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好物 细说“铸牢”】托县汤糕,一碗粉汤两块糕,舌尖上的民族团结密码


北疆好物 细说“铸牢”

托县粉汤


按:北疆大地,物阜民丰,每一件好物都是时光镌刻的印记,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见证。

从草原上雕花的银碗,既能看到游牧生活的生存智慧,又能寻见中原纹饰的温婉灵秀;到毡房里醇厚的奶食,在浓郁的醇香中,藏着多民族饮食偏好的相互接纳;再到林海中精巧的桦树皮器皿,在传统手艺里,也融入了多元文化的改良巧思······这些北疆好物,从来不是孤立的“民族符号”,而是各民族在长期共处中,用智慧与情谊共同打磨的“活化石”。

它们身上的每一道纹路、每一缕香气、每一种用途,都记载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故事。或许是古道上的以物易物,或许是邻里间的技艺相传,或许是节庆时的共品共尝。正是这些具体而微的联结,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日常烟火中悄然生长。

我们将循着北疆好物的脉络,剥开它们的“文化基因”,看一把弦乐器如何融入多样乐理的韵律,听一味特色吃食怎样成为多民族餐桌上的共享美味,寻一件手工艺品里藏着的多民族协作密码。我们想讲清楚,这些好物背后,是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厚情谊;想说明白,正是无数这样的“小联结”,织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大纽带”。

让北疆好物开口说话,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在具体可感的物件里,变得清晰可触、温暖人心。



在内蒙古托克托县的清晨,街边早点摊升腾的雾气中,总飘散着一股熟悉而温暖的香气——这是当地百姓最喜爱的“托县汤糕”的味道。一碗红亮诱人的粉汤,配上两块金黄酥软的炸糕,热气升腾不仅是抚慰味蕾的家常美味,更串联起黄河两岸多民族共同的生活记忆与文化基因,成为蕴藏在市井烟火气里的民族团结 “味觉密码”。



托县汤糕,曾是婚丧嫁娶宴席上的 “重头戏”,如今早已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三餐。这道美食的精髓,源自地道食材与传统工艺的巧妙融合:用猪香油或慢炖肉汤炝锅,加入黑水泉豆腐的细嫩、小口子粉条的筋道,再点缀托县香而不辣的“红灯笼”辣椒,多种风味在锅中交融共生 —— 恰如这片土地上多民族文化的共生状态,没有谁是 “主角”,而是彼此浸润、相互成就,熬出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生活真味。



在托克托县,“糕” 与 “高” 同音,炸糕自古便是吉祥的化身。老人过寿、孩童圆锁,高考升学、新房上梁,宴席总少不了金黄酥软的油炸糕,寄托着 “步步高升” 的美好期许。“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这句流传至今的老话,不仅道尽食材的饱腹耐饥的实用价值,更凝结着各族群众在黄河岸边携手劳作、共度时艰的生存智慧。而粉汤与炸糕的固定搭配,更被当地人赋予 “一家人” 的深刻寓意 —— 彼此相依,缺一不可,唯有相辅相成,才是圆满滋味。



如今,作为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托县汤糕早已超越 “果腹之食” 的意义,从地域美食成升华为连接民族情感的文化纽带。红亮的汤色、鲜美的滋味、油而不腻的口感,托县粉汤配炸糕,不仅养育了一代代托克托人,更引得八方来客循着香气而至,在一碗汤、一块糕的品鉴中,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多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共生共荣的历史脉络,体悟 “中华民族一家亲” 的深厚情感。

这道美食没有华丽的修饰,却以最质朴的烟火气,将中华民族“和融共生”的理念融进日常三餐。从历史深处的技艺交融,到如今餐桌上的共享欢宴,托县汤糕已成为舌尖上的非遗记忆,更是民族团结的生动注脚 —— 在热气腾腾的碗盏间,在各民族共品美食的欢笑声里,共同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归属正悄然凝聚、历久弥坚。

(来源:托克托县民族事务委员会)


了解更多资讯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云中融媒客户端

查看精彩内容

(编辑:岳佳)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为云中融媒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1

标签:美食   北疆   舌尖   密码   托克托县   炸糕   中华民族   共同体   各民族   文化   香气   黄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