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怪不怪,中国最早的王朝——夏,史书上写得明明白白,结果呢?到了甲骨文这里,“夏”字愣是一个没刻下!
考古学家一铲子一铲子地刨,刨出了青铜器、宫殿遗址、贵族墓葬,刨出了“禹”“启”这些人名,唯独没刨出“夏”这个朝代名。
这事儿要搁今天,简直就像找不到你身份证上的名号,只知道你住在哪、吃啥饭。
夏到底有没有?甲骨文为何失声?商汤灭的又是不是夏?清华简说出了大实话。
今天,咱们就把这笔糊涂账,掰扯明白!
翻遍整整15万片殷墟甲骨文,您猜怎么着?“夏”字,一个都没找着。不是说夏朝是中华文明的起点吗?不是说商汤是把夏桀给灭了?
怎么商代自家写下来的甲骨文里,对“夏”只字不提?这是搞“历史失忆”了?
李维明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从事夏商考古数十年。他说:“甲骨文里有没有夏的记载?争议很大。”但这不是空口争论。
殷墟甲骨文材料中确实出现了一些可疑人名——比如“禹”“启”“相”“发”“不降”等,这些名字和《史记·夏本纪》里记的夏王世系居然对得上。
问题来了,这些名字有的后面还加了“祭”字,比如“祭禹”“祭启”,说明当时商人确实在给这些人举行祭祀活动。
这在甲骨文里,是货真价实、清清楚楚刻出来的,不是后人瞎编。但甲骨文偏偏不叫他们“夏王”“夏人”,不提“夏”这个词,只认人名。
这就像一份合同里写了张三、李四,却不提这公司叫“夏朝股份有限公司”。
李维明指出,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夏代可能尚未形成系统文字记录制度,所以“没有留下成体系的书面语言”,更谈不上留下成套的“夏文字”。
比如张荫麟、王玉哲就持这种观点,说夏人可能只处在“口耳相传”的历史阶段。
但也有人不这么看。唐兰、曹定云、邹衡、宋镇豪、张国硕等考古学家都认为:夏代是有文字的,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找到或者说认不出来。
他们的逻辑是:你总不能说“看不见的,就不存在”,那古代地震你没录音录像也发生过吧?
有人翻了几千片卜辞,找到了“禹示”“启令”等语句,表示可能是夏代遗风。但问题依旧:这些都不是“夏”这个词本身。
再往深了说,有些专家怀疑,“夏”这个名字,可能是后人给取的标签,根本不是那个朝代自称的名字。甲骨文当然就不会写了。
这也就引出了下一个线索,在甲骨文和简牍中,出现最多的是“西邑”这个词,而不是“夏”,那这个“西邑”到底是个啥?
按下甲骨不提,我们再看看考古和简牍里,到底说的是谁灭了谁。
2008年,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竹简,这批竹简来源虽非官方发掘,但经碳十四检测,确实来自公元前300年前后,就是战国后期的文字。
这些简中有两篇叫《尹诰》和《尹至》,讲的就是伊尹如何辅佐商汤灭“夏”的过程。
不过您注意啊,简文里压根就没直接说“夏朝”,而是反复提到一个词——“西邑夏”。
“西邑”是个啥?简文中写:“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尹念天之败西邑夏,曰:‘夏自绝其有民,亦惟厥众,非民亡与守邑。’”
这段话可以拆开读:“伊尹觉得老天要灭‘西邑夏’,因为这个政权失掉民心,不堪一击。于是汤决定出兵,最终成功‘捷灭夏’。”重点是:这里的夏被叫做“西邑夏”。
再看另一处简文:“尹之先祖,见夏之先君臣,皆忠信以自终。今天绝夏桀者,以其自作孽。”这句讲得更明白:“夏桀是自取灭亡。”
从地理看,“西邑”位于“亳”之西。“亳”是商都,是汤的老巢。那么“西邑”就是在今天的河南偃师方向,也就是二里头遗址的核心区。
再看《礼记·淄衣》篇引的佚文:“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郑玄注曰:“夏邑在亳西。”这再一次印证:西邑=夏邑=二里头。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时间超过60年,文化层叠加清晰、等级森严、青铜礼器先进、车马坑齐全,简直就是“王朝配置”。
2019年,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维明在接受采访时说:“二里头文化是目前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文化最接近的实物遗存。” 简单说:你要找‘夏’,请往‘西邑’里找。
但有意思的是——即便如此,甲骨文里写的是“西邑”,就是不写“夏”。这说明什么?
“夏”这个名字,或许是后来才起的名头,战国人把当年的“西邑”叫作‘夏’,但当年的人自己不这么称呼。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一种局面:简牍里有“西邑夏”,甲骨文里有“西邑”,都没“夏”这个独立国号。
那“夏”这两个字到底啥意思?是“人名”?是“部落”?还是后人硬贴上去的“历史招牌”?下面我们得往“夏字”本身去刨。
甲骨文不写“夏”,清华简说是“西邑”,那“夏”这个字,到底是哪来的?说来可真绕。传统说法是:“夏”源于“夏后氏”,也就是大禹的封号,建立国家后就以“夏”为名。
《辞海》解释得很干脆:“夏,即夏后氏,中国第一个王朝。”
可问题在于,这种说法根本找不到同期文字实证。于是,历史学家开始刨根问底,从“字形”和“本义”去研究“夏”这个字到底啥意思。
根据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夏,中国之人也。”
这个“夏”字,上下结构复杂,中间有“页”(头)、“夊”(腿)、“臼”(双手)等偏旁,组合起来像啥?像一个顶天立地、四肢齐全的人!
康殷在《古文字形发微》也指出:“古夏字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形,比起同类字更加完整。” 这就有意思了:“夏”并非政权名,可能只是‘正人君子’的代称。
再看《尔雅》《方言》这些先秦古书,“夏”被解释为“大”。比如《尔雅·释诂》:“夏,大也。”《方言》:“凡物之壮大者,谓之夏。”
也就是说,“夏”本来是个形容词,意思是伟岸、巨大、尊贵。这就解释了“华夏”“夏人”“夏礼”这些词的使用。后人看到大禹建立的政权,自然就称其为“夏”。
浙江学者李殿元分析过多种“夏”名假说,提到:夏是“本义大人、引申为文明”的一种文化符号,而非政权自称。
这就好比你今天看到北京的故宫,说“这是皇帝的家”,但古代人可不这么叫。
这么说来,夏王朝可能有政权、有制度、有宫殿、有青铜器、有祖先、甚至有“禹”“启”等历史人物,但未必叫“夏”。叫“夏”只是后人赋予的文化尊号。
正因如此,甲骨文不写“夏”并不矛盾,它只是忠实地记录了“西邑”的地名,记得“禹”的人名,却没写一个后人发明出来的朝代名。
这不光解开了“甲骨文不写夏”的谜团,也说明了一个史实:考古与文献并不总是并轨运行,考古讲当时的人说了啥,文献讲后人觉得你是谁。
1.清华简“西邑夏”与甲骨文“西邑”(二里头与夏朝文明).洛阳日报.2020-12-16
2.关于“夏”朝得名的研究.《文史杂志》.2013-11-05
3.二里头发掘60年|李维明:二里头文化甲骨文推进夏文化探索.澎湃新闻.2019-10-18
更新时间:2025-07-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