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比亚迪成功是中国模式成功,美国关税保护就是饮鸩止渴

三十年前美国专家在北京汽车展上谈笑风生,谁能想到今天纽约时报会为一家中国车企拍案叫绝。

说实话,当看到比亚迪在巴西市场单月销量暴增 328%,欧洲展厅里海豹电动车与 Model 3 摆在同一展台时,这个曾被称为 "中国制造笑话" 的品牌,正用刀片电池劈开全球汽车产业格局。

1998 年比亚迪在鹿特丹设立首个海外分公司的举动,如今看来就像围棋里的 "天元布局"。当时多数人觉得王传福疯了 —— 自家燃油车还在山寨丰田花冠,却敢在奔驰宝马老巢搞研发中心。但正是这种 "用混动养纯电,拿海外反哺国内" 的双线策略,让比亚迪悄无声息完成技术储备。到 2025 年,这个拥有 10 万工程师的庞然大物,已经把自动驾驶算法细化到 "雨天变道保持 5.8 米安全距离" 的程度。

看着匈牙利工厂下线的元 PLUS 直接运往德国 4S 店,BBA 的高管们该睡不着觉了。比亚迪的杀手锏从来不是低价 —— 搭载云辇智能底盘技术的仰望 U8 在欧洲敢卖 12 万欧元,比卡宴还贵 3 万。但人家 15 分钟双枪超充补能 500 公里的硬实力,让慕尼黑车展上的德国媒体直呼 "这才是真正的电动车"。

美国政客或许该看看墨西哥城的出租车市场。原本清一色的日产轩逸,现在每三辆就有一辆挂着 BYD 标志。更狠的是比亚迪在曼谷建成的右舵车工厂,生产线直接兼容混动和纯电平台,本田东南亚市场占有率三个月跌了 17%。这种 "本地化研发 + 柔性生产" 的组合拳,让 27% 关税壁垒成了笑话 —— 绕道泰国出口美国的汉 EV,到岸价比本土生产的 Model 3 还便宜 8000 美元。

纽约时报说得直白:当中国把新能源汽车列入国家战略那刻起,底特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看看比亚迪的研发账本,2024 年单年投入 214 亿,比特斯拉五年总和还多。这种 "用规模摊薄成本,拿利润反哺技术" 的飞轮效应,正在把汽车业变成第二个光伏产业。三菱重工最近拆了台海豹发现,从 IGBT 芯片到域控制器全是自研,难怪欧盟反补贴调查找了半年愣是没找到证据。

最让传统车企脊背发凉的,是比亚迪对产业链的恐怖掌控力。从锂矿开采到充电桩建设,从半导体材料到车机系统,这个垂直整合的巨无霸根本不怕 "卡脖子"。当福特还在为宁德时代电池厂落地密歇根扯皮时,比亚迪的乌兹别克斯坦工厂已经开足马力,每 72 秒就有一辆宋 Pro 驶下生产线。

有人说关税保护能让美国车企喘口气,但看看手机行业的故事就明白 —— 当年挡得住华为却养出了苹果,如今在电动车领域,失去全球市场的底特律恐怕连迭代速度都跟不上。当丰田章男亲自带队到深圳学习 DM-i 混动技术,当大众用安徽工厂换比亚迪平台授权,这场汽车工业的百年变局早已胜负分明。

看着曼哈顿街头越来越多的比亚迪电动大巴,或许该问个扎心的问题:如果连特斯拉都在中国市场份额跌至 3.6%,那些死守燃油车利润的美国车企,真能在自家后院守多久?毕竟在汽车产业这条赛道上,封闭市场从来孵不出世界冠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4

标签:财经   饮鸩止渴   纽约时报   美国   关税   中国   模式   底特律   特斯拉   电动车   海豹   技术   德国   墨西哥城   工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