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交部长王毅在柏林强调“稀土不是中欧问题”,而欧盟却仍在为电动汽车关税争执不休,目前,中欧峰会前的贸易谈判陷入僵局:中国要求取消电动车歧视性措施,欧盟则施压稀土出口放宽,对此,中俄专家的解读撕开了表象——中国从未将欧洲视为对手,这场博弈的本质,是美国主导的贸易战阴影下,欧洲在“战略自主”与“对华依赖”间的痛苦摇摆,而中国正用稀土管制这把“精准手术刀”,划清战略反制与经贸合作的边界。
欧洲不是对手
中国稀土出口管制的逻辑,被中俄专家解读为“精准反制”。
梅新育教授指出,中国稀土产业规模仅占全球GDP的0.03%,却掌控着全球92%的稀土分离产能,这种“小产业大战略”的特性,使其成为反制美国打压的最佳工具。
2024年美国对中国芯片设备实施140%关税后,中国才启动稀土出口许可证制度,且明确对遵守规则的欧洲企业保障供应。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欧盟稀土出口量同比增长7%,印证了“非针对欧洲”的表态。
欧盟的误解源于战略误判。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指责“稀土管制不透明”,却忽视了中国的稀土政策始终遵循WTO规则。更讽刺的是,欧盟自己对锂、钴等关键矿产的进口管制比中国更严格。
2024年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要求成员国对电池原料实施“原产地审查”,而中国稀土出口仅需企业备案。
这种双重标准,暴露了欧盟在中美博弈中的矛盾心态。
电动汽车关税战是中欧经贸的缩影。
中国要求欧盟取消31%的电动车反倾销税,而欧盟则要求中国取消对白兰地的5年反倾销措施。
数据揭示残酷现实:2024年中欧贸易额达8200亿欧元,其中电动汽车占比12%,中国是欧盟第三大电动车市场,欧盟则是中国高端汽车零部件的主要来源。
这种深度依赖让贸易战成为“双输选择”——宝马慕尼黑工厂20%的零部件来自中国,若关税战升级,德国汽车业将面临25万个岗位风险。
中国的克制源于长远考量。尽管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税,但中国仍维持对欧盟农产品的进口——2024年中国进口欧盟乳制品增长17%,猪肉增长9%。
这种“你打你的,我稳我的”策略,与梅新育所说的“维护自由贸易声誉”一脉相承。
相比之下,欧盟在稀土问题上的强硬,反而暴露其在中美之间的战略焦虑——既怕得罪美国,又怕失去中国市场。
欧洲的选择题
俄罗斯专家古谢列托夫的分析切中要害:欧盟既不想依赖美国,又不敢得罪美国。
2024年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要求电动车零部件本土化率达60%,直接冲击欧盟汽车业,但欧盟仍在人权、南海等问题上对中国指手画脚,这种矛盾让中欧峰会前的谈判陷入僵局。
更致命的是,欧盟对中国的稀土依赖度高达98%,却追随美国炒作“稀土武器化”,这种“安全焦虑”与“经济依赖”的撕裂,使其在谈判中难以形成统一立场。
中国的耐心源于实力底气。当欧盟纠结于稀土管制时,中国已与巴西、非洲达成稀土合作协议,2025年上半年非传统稀土供应占比提升至15%。
同时,中国稀土永磁体技术突破,使特斯拉上海工厂的电机成本降低18%,这种技术反制让欧盟的施压显得苍白。
正如王毅所言:“稀土从来不是问题”,言下之意:真正的问题是欧盟能否摆脱美国影响,正视平等合作。
中欧贸易困局的破局点,在于欧盟能否放下“规则制定者”的傲慢。
中国对欧政策的底线清晰:不搞意识形态对抗,但坚决反制贸易保护。
如今中国对白兰地反倾销措施,正是对欧盟电动车关税的对等回应。
这种“你若平等我便开放,你若施压我必反制”的逻辑,让欧盟不得不重新评估对华策略。
所以中国明确“不把欧洲当对手”,实则给欧盟出了道选择题:
是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棋子,还是做全球产业链的共建者?
柏林街头的宝马电动车仍在使用中国稀土永磁体,布鲁塞尔的谈判桌上却充斥着意识形态偏见。
这种矛盾的破局,中方已经展现了足够的诚意,接下来就看欧洲如何选了。
坚持原创不易,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作者,阅读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信息来源:
《中俄专家:中国没有将欧洲视为对手,而是希望能够与其共同维护平等互利的经贸往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更新时间:2025-07-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