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是不是这样?
捧着《哈利波特》翻得飞快,半小时跑完100页;
问他“哈利和罗恩在哪打架”,支支吾吾说不清楚;
默读《再别康桥》,背得滚瓜烂熟,却毫无感情;
语文考试,阅读理解扣分、作文写得像流水账……
不是孩子“不爱读书”,是他“看”书的方式错了——
只用眼睛“扫”,不用嘴巴“读”,等于把文字“吃进肚子里”,却没“消化”!
很多家长说:“我家孩子嫌朗读麻烦,不如默读快!”
但你有没有发现?默读是“被动接收”,朗读是“主动对话”——
就像吃苹果,默读是“咬一口咽下去”,朗读是“嚼出汁水,尝到甜”。
上周我遇到个四年级小男孩,背《再别康桥》像“念经”:“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没有起伏,没有画面。
我问他:“你见过康桥的夕阳吗?‘作别西天的云彩’,是不是像跟好朋友挥手说‘再见’?”
他愣了愣,试着把“轻轻的”读得慢一点,把“招手”读得柔一点——突然,眼睛亮了:“老师,我好像看到徐志摩站在船头,风把他的外套吹起来!”
后来他告诉我:“原来朗读不是‘背课文’,是‘演故事’,像我演班级话剧一样!”
文字是有情绪的——“轻轻的”不是两个字,是徐志摩舍不得康桥的心跳;“怒发冲冠”不是四个字,是岳飞想收复河山的怒火。
默读时,这些情绪像“隐形字”,看不到;大声读时,你会跟着字的节奏呼吸,慢慢“摸”到文字的温度。
就像孩子读“儿童急走追黄蝶”,默读可能只记得“小孩追蝴蝶”;但大声读“急走”“追”,会不自觉踮脚、挥手,仿佛自己就是那个追蝴蝶的小孩——这才是“读懂”了文字。
你家孩子默读时,是不是“眼睛在书上,脑子在游戏”?
大声朗读不一样——漏一个字、读错一个音,自己立刻能发现(比如把“作别”读成“做别”,会不好意思)。
这其实是用声音“拴”住注意力:孩子要想读对,必须盯着字、想着义,慢慢就不会“神游”了。
我邻居家孩子以前默读《西游记》,半小时漏了3个情节;现在每天大声读10分钟,妈妈说:“他现在读题都仔细了,不会漏看条件!”
科学证明:大脑对“声音+图像”的记忆,是单纯“看字”的3倍。
比如背《静夜思》,“床前明月光”默读10遍,可能转头就忘;但大声读时,你会在脑子里浮现“月光洒在床前”的画面,耳朵听着“光”的韵律——这样记,想忘都难!
我侄子以前背英语单词要半小时,现在每天大声读5分钟单词,两周就记住了50个——他说:“读出来像唱歌,记得牢!”
很多孩子“不会写作文”“不敢发言”,根源是“没学会用声音传情”。
大声朗读就是“练表达”的最好方法:
孩子读《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会模仿“沿着小溪走”的温柔;
读《狼牙山五壮士》,会加重“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语气;
慢慢的,他会发现:原来声音能“讲故事”,表达不是“挤牙膏”,是“顺嘴流”。
我班里有个女生,以前上课不敢举手发言;现在每天大声读课文,居然主动报名了班级朗诵比赛——她说:“我读习惯了,说话不害怕了!”
孩子大声读得顺了,会慢慢爱上自己的声音——
读《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读得抑扬顿挫,像“小演讲家”;
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奶奶,请把我带走吧”读得哽咽,像“小演员”。
这种“我能读好”的成就感,会变成自信——
上次有个孩子,读完《将进酒》,全班鼓掌,他说:“原来我声音这么好听!”
默读是“左脑工作”(认字、理解),朗读是“左右脑联动”:
左脑认字,右脑想画面——读“接天莲叶无穷碧”,右脑会浮现“满池塘的荷叶,像绿毯子”;
读“劝君更尽一杯酒”,右脑会浮现“长安城门口,李白和元二碰杯”的场景。
久了,孩子会更有想象力:写作文时,不再是“今天很开心”,而是“我高兴得像踩了棉花,连走路都飘起来”!
别让孩子“单独读”,要“一起读”:
读绘本时,你读“小兔子拔萝卜”,他读“拔呀拔呀拔不动”;
看《朗读者》时,暂停让他模仿董卿的语气读句子;
比赛谁读得“有感情”——赢的人可以选下一本书。
别笼统说“你读得真好”,要夸细节:
“你把‘轻轻的’读得真慢,像徐志摩真的舍不得!”
“你读‘怒发冲冠’时,眼睛瞪得圆圆的,像岳飞一样生气!”
孩子会觉得:“原来我读得好,妈妈注意到了!”自然愿意多读。
如果孩子爱恐龙,就读《恐龙百科》,大声读“霸王龙的牙齿有15厘米长”;
如果孩子爱童话,就读《安徒生童话》,大声读“海的女儿变成了泡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爱这本书,才会愿意“喊”出来。
《礼记·学记》里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朗读就是这样——你让孩子读《再别康桥》,他学会用声音传情;
你让孩子读《少年中国说》,他学会用文字表达热血;
你陪他读的每一段,都是他变会写、变自信、变聪明的“秘密武器”。
别再逼孩子“默读”了——
让他大声读出来,读出文字的温度,读出自信的光芒,读出属于他的“故事”。#十一假期布局##辅导孩子做作业有多崩溃#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