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DeepSeek刚发布时,令人振奋,几乎可以说是举国沸腾。当时我也下载了DeepSeek,现在还一直在使用,一直感觉挺好。在网上也经常看到有人的文章或者视频里提到使用DeepSeek。
但是,刚刚看到一个比较震惊的消息,说是DeepSeek的使用率,从年初的50%,暴跌到了现在的3%,很多人已经淡忘了DeepSeek问世时的辉煌,还说预计5月发布版本2也未实现,时间一拖再拖。
50%到3%,这两个数字对比相差之大,产生的震撼效果可想而知,所以确实令人震惊。从一开始的振奋,到现在的震惊,人们不禁要问,这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我想看看DeepSeek会怎么回答。
首先得承认,DeepSeek一点也不虚伪,非常诚实。对于这样尴尬乃至难堪的问题,DeepSeek并不回避,而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承认有这回事,但是DeepSeek同时指出要辩证看待。
然后,DeepSeek从“使用率暴跌的数据依据”“暴跌背后的多重原因”“行业背景:不止DeepSeek的困境”三个方面,对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强调“数据可信,但需注意统计口径”。
对于“使用率暴跌的数据依据”的引用,DeepSeek不仅全部给出了可查证的来源,甚至还提供自身流量与用户活跃度佐证,甚至还指明同期ChatGPT日活增至6101万,自己923万与之差距拉大。
重点是暴跌的原因,为什么会严重暴跌呢?看了DeepSeek的分析,我觉得这的确是辩证的分析,DeepSeek把辩证法运用得很好,说得头头是道,很有道理,既认识到自身不足,也看到了自身实力。
具体原因有哪些呢?我看到的新闻报道太简单,没说原因,而DeepSeek给出了答案,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自身能力存在短板。比如严重的“幻觉”效应,即专业领域(医疗、法律)频繁虚构内容,逻辑错误频出,用户信任崩塌。这应该与数据不大有关,找不到专业数据,就自己编了。
此外,多轮对话能力弱,响应速度不够快,也是技术上的短板。不少用户反映,超过5轮对话即丢失上下文,实用性不足。 这一点我还没有发现,因为我没有连问这么多次,最多四次。
第二,生态与商业化失败。主要是,很多企业本地部署都DeepSeek开源模型,用户不需要访问官方平台,人家直接使用自己部署的DeepSeek开源模型,这就导致了流量流失。哪些企业部署了呢?
DeepSeek提供了一些,比如招商银行、蚂蚁集团、平安证券、微众银行、小红书、bilibili、知乎、米哈游、宁德时代、三一重工、国家电网、清华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等等,看来确实不少。
第三,数据与资源瓶颈。这方面讲了两点。一是国内高质量数据不足,幻觉率居高不下,所以R2模型被迫推迟发布。二是美国芯片出口限制导致高端算力匮乏,拖累研发效率。
高质量数据,主要是指专业方面的数据,这从侧面说明,我国在相关专业方面的研究不足,数据库不够大,无法为DeepSeek提供科学支撑,这就难怪Deep Seek已经“自由发挥”了。
而看到第二点,不由得一声叹息,看来卡脖子美帝确实有这方面的实力,而我们只知道欢呼,不知道人家一卡脖子,就呼不出来了。不过,越是这样,就越得坚定地进行自主研发,不然永远受制于人。
第四,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国内,有豆包、通义千问、Kimi等同类产品参与竞争,这些产品用户翻倍增长。国外,OpenAI、谷歌凭借多模态功能(如文生图)持续扩大市场份额。这些都导致Deepseek使用率下降。
DeepSeek承认了使用率严重暴跌至3%的事实,进行了深刻反思,很有点“实事求是”“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
而从国内多家AI产品参与竞争来看,这个赛道似乎呈现出“稀释资源”的情况,这会不会导致“共同贫穷”呢?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各自为了生存,自然要拼尽全力,智慧就在忧患中被激发出来,这就是优胜劣汰的法则。
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似乎在本质上也是遵循自然法则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人所言极是。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