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施一公怀揣壮志,砸下200亿创办西湖大学,还放话5年比肩清华。7年过去了,这所大学现状如何?今天,咱就来唠唠。
施一公的成长经历,那可是相当励志,1967年,他出生在河南郑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有学问的人。
小时候,施一公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学习天赋,高中时,他在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斩获一等奖,凭这成绩,17岁就被保送进了清华大学,攻读生物系。
在清华,他那学习劲头十足,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不过,命运跟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
1987年,他的父亲遭遇车祸离世,当时,因为500元押金没及时凑齐,父亲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就这么走了。
这事儿对施一公打击巨大,也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改变的种子。
后来,施一公赴美留学,在霍普金斯大学学习,一开始,他在学业上遇到不少困难,可他没打退堂鼓。
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他不仅克服了困难,还敢于指出导师观点的不足,得到了导师的认可。
从1998年到2008年,他在霍普金斯大学一路晋升,成了终身教授。
2006年,清华大学向施一公发出邀请,施一公二话不说,回到了母校,他不仅在学术界声名鹊起,还当上了清华副校长。
在清华的日子里,他越发觉得,国内需要一所全新模式的大学,来推动科研创新。
2011年,一次聚餐改变了施一公的人生轨迹,当时,他和潘建伟、陈十一等学者聚在一起,大家热烈讨论中国科技界和教育界的现状。
韩启德老师提出,他们这些喝过洋墨水、又了解中国文化教育的人,为啥不结合两者优势,创办一所小型大学呢?
这话一下子触动了施一公,他心底深处一直藏着的那个为国家创办一流大学的梦想,被点燃了。
再加上早年父亲因钱延误治疗的惨痛经历,施一公更加坚定了要创办一所能改变现状的大学的决心。
他觉得,通过教育和科研,或许能改变更多像父亲那样的命运。
说干就干,2015年3月11日,施一公等七人向上面提交了《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的建议》,幸运的是,这个建议得到了批示支持。
2018年2月14日,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建立西湖大学,施一公也被选为校长。
可创办大学谈何容易,资金就是个大难题,施一公为了筹钱,四处奔走。第一次去找王东辉募资时,他紧张得话都说不利索。
好在王东辉理解他的难处,最终联合其他投资人,每人捐了1亿以上,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也向西湖大学捐赠了10亿人民币,这可是关键的启动资金。
甚至,还有一位普通公务员,把自己省吃俭用存下的10万元都捐了出来。
在众人的支持下,西湖大学慢慢有了雏形,从2016年7月开始,学校面向全球招聘学术人才。
截至2018年9月,收到了来自海内外的五千多份申请,最终,来自13个国家的68位优秀科学家签约加盟,成了西湖大学理学院、工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的奠基教师。
2017年9月,“西湖一期”的首批19位博士研究生注册入学;2018年8月26日,“西湖二期”的120位博士生也来了。
西湖大学的办学特色,那在国内高校里可算是独树一帜,2022年,它首次招收本科生,而且招生对象不局限于高三学生,高二学生只要满足高中学业水平要求,也有机会报考。
2024年,西湖大学在河南首次招生,最低投档线高达674分,甚至有学生放弃清北,选择了西湖大学。
2025年,学校首次面向上海、江苏、河南、广东、重庆招生,在上海、江苏、广东开展综合评价招生,在河南、重庆通过普通高考招生。
在教学模式上,西湖大学主打“小而精”,师生比例达到1:1,从学生一入学,就会给每位本科生配备专属的博士生导师,实行“一人一策、一人多导”。
学校还推行全员书院制,有α、β、γ、δ四大书院。在书院里,打破了学院与专业的界限,促进了跨学科交流。
书院院长都是由知名博导担任,还会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专业选择上,学生也有很大的自主权,前期是通识教育,后期才进入专业教育。
大二第一学期末,学生可以选定专业,不过临床医学专业比较特殊,是在大一第二学期末选定,而且还得经过医学院的考核。
从大一开始,本科生就能申请进入导师的实验室,学校还利用寒暑假,设置了“科研实训周”。
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已经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学生,比如萧山中学的张乐程,大一的时候就以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AI顶尖会议上发表了论文。
天台中学的庞志鸿,在数学建模领域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还发表了论文。富阳中学的孙正涛,在环境科学领域的顶刊上发表了论文。
在国际交流方面,西湖大学也没落下,学校和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杜克大学等23所海外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
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出国交流一学期,拓宽国际视野。
截至目前,西湖大学已经从全球选聘了247位博士生导师,其中有37位讲席教授。
90%以上的导师都是从海外直接引进的,他们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这些优秀的师资力量,为学校的科研和教学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施一公团队在科研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首次解析出了“次要剪接体”高分辨率结构。
在《细胞》、《自然》等著名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也进入了全国高校前十。西湖大学还获得了达摩院青橙奖,以及相应的资源支持。
学校通过了多项国际认证,在国内外学术界都得到了认可,培养的硕博生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也崭露头角。
2025年,西湖大学首次登上《校友会中国大学排行榜》,位列第87位,在浙江省排第5位。
虽然相比清华等老牌名校,这个排名不算突出,但要知道,西湖大学才成立不到10年,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不过,西湖大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资金方面,学费远远不够覆盖科研成本,主要还是依赖社会捐赠,这就存在一定的风险。
而且,学校“小而精”的模式,也面临着是否要扩大专业和招生规模的抉择。
如果不扩大,可能在综合实力的提升上会受到限制;要是扩大了,又怕影响教学和科研质量。
面对这些挑战,施一公有着自己的想法。他希望西湖大学能在人才培养模式、科技评价标准和现代大学管理机制等方面,继续探索创新。
他觉得教育的目标,不是单纯地和其他学校争高低,而是要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他希望学生们具备“拥抱大时代、承担大责任、追求大境界”的素养,鼓励学生要有“唱反调”的创新思维。
在学校里,也不提倡“卷”,教师的薪酬和论文数量脱钩,学生的绩点也不用于竞争。
除此之外,西湖大学在国际合作上也有新进展,学校和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开展了联合科研项目,一起攻克生物大分子结构解析难题。
双方科研人员定期互访交流,共享前沿科研数据和技术,这大大提升了西湖大学在国际科研合作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校园内部,西湖大学打造了“西湖创科空间”,这里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从创意构思到产品雏形制作的一站式服务。
空间里配备了3D打印、电子电路制作等先进设备。已经成功孵化了多个学生创业项目,像基于人工智能的环保监测系统、新型生物制药技术等。
在社会服务方面,西湖大学也没闲着,学校和当地企业合作,针对杭州地区的特色产业,比如互联网电商、高端制造业,开展定制化科研服务。
给某电商企业研发智能物流调度算法,让物流效率大幅提升。和高端制造企业合作开发新型材料,用于精密零部件制造。
通过这些合作,实现了科研成果的快速落地转化,创造了经济效益,也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声誉。
回顾这7年,西湖大学从无到有,在教育和科研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虽然还没达到施一公当初所说的5年比肩清华的目标,但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未来,西湖大学会走向何方,是继续坚持“小而精”,还是会扩大规模提升综合实力,让我们拭目以待。
更新时间:2025-08-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