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3月5日,斯大林死在了孔策沃别墅。一个时代的结束,往往意味着另一场血雨腥风的开始。斯大林这个巨大的权力中心轰然倒塌,留下的真空,让克里姆林宫的每个人都嗅到了危险和机遇。
当时,最有实力接班的,其实不是赫鲁晓夫,甚至不是名义上的总理马林科夫,是拉夫连季巴夫洛维奇贝利亚。
贝利亚是谁?他是斯大林时期恐怖统治最忠实、最得力的执行者。他手里攥着两样东西:内务部和国家安全部。简单说,全国的警察、特务、间谍、劳改营,全归他管。他知道每个高官的黑料,他的秘密档案室里,藏着足以毁灭任何人的材料。斯大林活着的时候,他是主子手下最锋利的一把刀;斯大林一死,这把刀就想自己当持刀人了。
斯大林尸骨未寒,贝利亚就立刻行动起来。他把内务部和国家安全部合并,成了个超级强力部门,全抓在自己手里。他的亲信被安插到各个要害部门,莫斯科的内外卫戍部队,也都在他的控制之下。赫鲁晓夫后来回忆说:“我们谁都可能随时消失,就像当年斯大林搞大清洗一样。”
贝利亚这个人很聪明,他知道斯大林那套搞得民怨太大,所以他一上来,就搞起了“改革”。比如,他第一个站出来,说斯大林晚年搞的“医生案”(是假的,给医生们平反。他还主张缓和与西方的关系,甚至提出,可以放弃东德,让德国统一。
你可能觉得,这不是挺好吗?开明啊!但你得看是谁在做。一个刽子手突然开始念经,他身边的人不会觉得他立地成佛了,只会觉得他要磨一把更快的刀。赫鲁晓夫、马林科夫这些人心里跟明镜似的:贝利亚搞这些,不是为了国家,是为了收买人心,是为了把他自己的权力,建立在否定斯大林的基础之上。
在很多人印象里,赫鲁晓夫是个有点滑稽的“玉米爱好者”。他出身矿工,没什么文化,长得也其貌不扬。在斯大林时代,他一直表现得粗鲁、忠诚,甚至有点谄媚。贝利亚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觉得他就是个跳梁小丑。
但历史往往就是这样,最不起眼的人,干出了最惊天动地的事。赫鲁晓夫有一个优势,是贝利亚和马林科夫都没有的——他掌握着党。
斯大林死后,权力被“三驾马车”瓜分:总理马林科夫管政府,贝利亚管内务,赫鲁晓夫管苏共中央委员会。看起来,党务工作最虚,没兵没枪。但赫鲁晓夫利用了这个职位,开始了他不动声色的布局。他就像一个蜘蛛,悄悄地在克里姆林宫的权力网络上,编织一张准备捕杀饿狼的网。
他首先找到了总理马林科夫。马林科夫是名义上的NO.1,但他懦弱摇摆,被贝利亚死死压制。赫鲁晓夫对他说:“格奥尔吉,今天他对付我,明天就轮到你。他想当苏联的拿破仑,我们如果不动手,就都得完蛋。”
这话说到了马林科夫的心坎里。对贝利亚的恐惧,压倒了对赫鲁晓夫的怀疑。接着,赫鲁晓夫又一个一个地去“串联”主席团的其他成员:伏罗希洛夫、布尔加宁、卡冈诺维奇……这些人,哪个没在斯大林和贝利亚手下过过提心吊胆的日子?他们对贝利亚的恐惧和仇恨,是赫鲁晓夫最好的武器。
联盟建立了,但还差最关键的一环——暴力。贝利亚有内务部队,谁来对付他们?赫鲁晓夫想到了一个人: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元帅。
朱可夫,二战中苏联的战神,声望如日中天。但也正因为功高盖主,战后被斯大林猜忌,被贝利亚罗织罪名,一撸到底,发配到敖德萨军区当个小司令。可以说,朱可夫对贝利亚,那是有着切骨之恨的。
赫鲁晓夫秘密联系了朱可夫,把除掉贝利亚的计划和盘托出。这正中朱可夫下怀。他不仅答应帮忙,还立刻行动,联系了莫斯科卫戍司令莫斯卡连科上将等人。他们定下计划:一旦主席团会议上决定动手,军队立刻介入,控制关键部门,逮捕贝利亚的党羽。
一切准备就绪,就等那致命的一天。
时间来到1953年6月26日。
这一天,克里姆林宫要召开部长会议主席团的联席会议。贝利亚像往常一样,春风得意地走进会议室。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正一步步踏入一个为他精心设计的陷阱。
会议由马林科夫主持。按照事先的约定,他应该首先发难。但临阵之时,马林科夫紧张得说不出话,脸色惨白。赫鲁晓夫一看,得,还是我来吧。
他清了清嗓子,猛地站起来,对着贝利亚开炮了。他历数贝利亚的“罪行”:说他是英国间谍,说他分裂党,搞个人独裁,腐化堕落,还试图把内务部置于党和国家之上。
赫鲁晓夫一开口,就像打开了闸门。之前被他说服的主席团成员,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对贝利亚展开猛烈批判。墙倒众人推,鼓破众人捶。每个人都把积压多年的恐惧和愤怒,在此刻倾泻而出。
贝利亚彻底懵了。他一开始还想狡辩,说赫鲁晓夫在胡说八道”。 但他很快发现,所有人都用一种冰冷的、陌生的眼神看着他。他明白了,这是一场针对他的政变。
眼看火候差不多了,马林科夫终于鼓起勇气,按下了桌子底下连接警卫室的秘密电铃。
这就是历史性的一刻。
会议室的门被推开,走进来的是朱可夫元帅,身后跟着莫斯卡连科等几位全副武装的将军。
关于现场的细节,有很多种说法。流传最广,也是最戏剧性的一种是:朱可夫走到贝利亚面前,冷冷地说:“拉夫连季巴夫洛维奇,你被捕了!” 紧接着,他掏出了手枪,顶住了贝利亚。
当然,也有史学家考证,说朱可夫只是把手放在枪套上,以示威慑。但不管掏没掏枪,那个画面,都足以载入史册。一个战功赫赫的元帅,逮捕一个权倾朝野的秘密警察头子,这种场景,在苏联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贝利亚彻底崩溃了。他将军们上前,缴了他的械,把他从会议室里押了出去。
一代枭雄,苏联的“灰衣主教”,就这样以一种近乎羞辱的方式,结束了他的政治生命。
逮捕了贝利亚,只是第一步。赫鲁晓夫他们知道,贝利亚的势力盘根错节,必须快刀斩乱麻。
朱可夫的军队迅速行动。两支坦克师开进莫斯科,控制了市内所有交通要道、政府大楼和通讯中心。贝利亚在内务部的亲信,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就被一个个从办公室和家里抓走了。一场潜在的内战,被扼杀在了摇篮里。
随后,苏共召开中央全会,向全党通报了“贝利亚反党集团”的罪行。曾经不可一世的贝利亚,被定性为“帝国主义的代理人、人民的敌人”。
1953年12月,贝利亚未经公开审判,被秘密处决。
你看,赫鲁晓夫他们扳倒贝利亚,用的手段光明正大吗?其实也不。串联、密谋、军事政变……这完全是斯大林时代解决政治对手的“传统艺能”。他们用一套非程序的、黑箱操作的方式,干掉了体制内最大的一个“黑手党”。
但这恰恰是这场政变的深刻之处。它标志着一个转折点:苏联的最高权力,终于从秘密警察手里,回到了党的手里,并且是在军队的保驾护航下完成的。从此以后,内务部再也不可能凌驾于党之上,随意决定一个高级领导人的生死了。
赫鲁晓夫,这个看似粗鄙的“玉米人”,在这件事上,展现了惊人的政治手腕和勇气。他不是什么道德完人,但他敏锐地抓住了所有高官的“最大公约数”——对贝利亚式恐怖的集体恐惧。他把这种恐惧,转化成了推翻贝利亚的政治动力。
干掉贝利亚,也为后来的“非斯大林化”扫清了最大的障碍。没有贝利亚这个“守墓人”,赫鲁晓夫才有可能在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上,做出那份震惊世界的秘密报告。
所以,1953年6月26日那一天,当朱可夫的枪口对准贝利亚的时候,终结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性命,更是那个让所有人都活在恐惧中的、人人自危的恐怖时代。尽管苏联的体制没有根本改变,但至少,大家可以稍微松一口气,不用再担心半夜被秘密警察带走了。
这,或许就是这场“不那么光彩”的政变,最大的历史进步意义吧。
参考文献:
更新时间:2025-07-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