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岁大姐突发脑卒中离世,医生提醒:天气再冷,也不要做这5件事


53岁的李阿姨,是社区里出了名的热心人,平时身体也算硬朗,谁也没想到,她会在一个寒冷的清晨突然倒地,送医途中抢救无效。医生诊断为脑卒中,具体是出血性脑卒中,发作极其突然,来势汹汹。


冬天,是脑卒中的高发季节。气温骤降,血管遇冷收缩,血压波动大,再叠加一些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小习惯,简直就是给脑血管“添堵”。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警惕。

李阿姨的离世,不只是一个悲剧,更是一个提醒。天气再冷,有些事,真的不能做。

一、早晨起床猛起身,是高血压患者的“陷阱”


不少人冬天起床有个习惯:赖床一会儿,然后猛地一起身。这一下子,血压容易快速升高,导致脑血管瞬间受压。特别是原本就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人,这样的动作很容易引发脑出血或脑梗。

冬天早晨,室温往往偏低,人体从被窝这个“恒温环境”突然暴露在凉空气中,交感神经会立刻被激活,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如果这时候再猛起身,血管压力成倍叠加,就像绷紧的弹簧,随时可能崩断。


建议醒来后,先在床上躺几分钟,缓缓坐起,再慢慢站起,这不是“娇气”,而是对身体的保护。

二、洗澡水温过高,反而是“催命符”

不少人冬天洗澡喜欢开得特别热,甚至喜欢泡热水澡,觉得这样“驱寒养生”。但水温一旦超过40℃,尤其是封闭的小浴室,热气腾腾中,血管扩张,血压骤降,极易诱发脑供血不足甚至晕厥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在洗澡时突然晕倒的。热水冲头、冲胸部,血管一扩张,本来就不稳定的血压波动就成了潜在的引爆点。

正确的做法是,水温控制在37~39℃,洗澡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洗澡前,浴室最好提前预热,洗澡过程中不要锁死浴室门,家人能及时发现异常,及时抢救。

三、穿太多、捂太狠,小心“捂出病来”

冬天一冷,很多人恨不得把自己裹成“粽子”,尤其是老年人,穿厚内衣、加绒保暖裤、羽绒服、围巾、帽子全副武装。但穿得太厚、捂得太紧,反而容易导致体温调节紊乱,出汗后不易散热,血压波动更加剧烈。

尤其是晚上睡觉时,有人喜欢开着电热毯,盖着厚被子,关窗闭门,房间通风不畅,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血氧下降,容易诱发夜间脑卒中或心梗。


通风、适度保暖、衣物透气是关键。不是越厚越好,而是要让身体在温暖的同时,能正常调节体温。

四、饭后立刻外出、剧烈运动,是诱因之一

有些人喜欢一大早吃完饭就出门锻炼,尤其是冬天,觉得晨练“更有精神”。但这其实是个误区。饭后血液大多集中于消化系统,此时再进行运动,脑部供血反而减少,再加上寒冷刺激,容易出现头晕、心慌,甚至卒中发作。


尤其是清晨6点到9点,是全天血压最容易波动的时间段,也是脑卒中高发时段。此时进行剧烈运动,等于在危险的时间做危险的事。

建议饭后至少休息30分钟,锻炼选择上午9点以后,气温升高,血压更稳定,运动也更安全。运动强度要因人而异,以走路、太极等中低强度运动为主,不建议剧烈奔跑、突然停顿。


五、自行停药、乱调药,是大忌

李阿姨有高血压病史多年,但她自觉“身体还行”,最近血压有点低,就擅自把降压药减了一半,还停了一种。没想到,之后几天情绪波动大,天气转冷,血压反弹厉害,就在那天早上突发卒中。

很多人对血压“忽高忽低”没有概念,其实这正是血管最危险的状态。降压药不是“吃着就会伤身体”,而是“吃对了才护身体”。


不同人适合的降压药物种类、剂量、组合都不同,不能随意减少剂量或停药。哪怕血压短期偏低,也不能自己做决定,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

千万别听信所谓“自然疗法”“不吃药调理血压”,目前没有任何非药物手段能稳定控制中重度高血压。一旦脑出血发生,后果往往不可逆。


脑卒中的5个早期信号,别等“倒地”才警觉

很多人以为脑卒中就是“一下子倒地”。它是有“预兆”的。比如突然的头晕、视物模糊、说话不清、手脚发麻无力、一侧脸歪嘴斜,这些都不能忽视。

特别是清晨起床时感到强烈头痛、恶心甚至呕吐,这可能是颅内压升高的表现,必须立即就医。脑卒中的黄金抢救时间是发作后4.5小时内,越早治疗,恢复的可能性越大。


不怕早就医,就怕迟一步。有些人等着“缓一缓看看会不会好”,结果错过最佳抢救时机,导致瘫痪甚至离世。

冷空气不是“凶手”,生活方式才是核心

天气寒冷确实是脑卒中的诱因,但真正的“幕后推手”,往往是生活习惯。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酗酒、肥胖、缺乏运动、长期熬夜、情绪波动,这些才是一天天积累的“慢性炸药”。


李阿姨的悲剧,其实是多种因素的叠加。她平时爱吃咸,体检报告上高血压控制一般,偶有头晕也没当回事。再加上冬天洗澡水开得特别热,早上一起身就忙着照顾家人,一连串的触发条件,最终演变成了不可挽回的结局。

真正的防卒中,不是靠一两天的注意,而是靠长期规律的生活、稳定的血压管理、以及对身体信号的敏感。


写在最后的提醒

冬天是脑血管“最脆弱”的时候。不是说不能运动、不能洗澡、不能起床,而是要方式得当,节奏得宜。生活中最怕的不是“做错”,而是“习以为常的做法,其实一直在伤害身体”。

53岁,对于现代人来说,远远称不上“老”,但一个小小的卒中,能让人从健康状态瞬间陷入危险。多一份警惕,少一分遗憾。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报告(2024年)[M].北京:中国医学出版社,2024.

2. 中国卒中学会.《脑卒中预防与治疗指南(2024年修订版)》[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

3. 王陇德主编.《中国脑血管病防治现状与策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1

标签:养生   大姐   天气   医生   脑卒中   血压   高血压   冬天   身体   脑血管   剧烈   血管   阿姨   水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