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眼泪!话费支付曾养活中国大厂,现连QQ会员都不支持?

QQ将不支持用话费充会员了?年轻的朋友一脸懵:QQ会员还能用话费充?

二十多年前,互联网刚刚兴起时,线上支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养尊处优的银行虽然推出了网上银行,但用户需要先到柜台申请,再给电脑装上安全控件,配合优盾或者口令卡才能完成线上支付,流程十分复杂。

为了资金安全,银行谨慎点可以理解,但网民的线上消费需求却在不断膨胀。看到商机的运营商们想出了绕开银行、把话费当成数字货币支付的办法。主流的话费支付靠短信实现,其正式名称叫SP业务。

在SP业务模式下,用户想充Q币,只需编辑一条特定指令发送到指定号码,运营商就会从话费里扣掉相应款项,对应的Q币随即到账。家里装有固话的用户,也可以通过拨打电话把话费变成Q币。

三大运营商都有自己的SP业务网站,各类服务商把彩铃、小游戏、新闻资讯等内容都放上去。用户看中什么,发一条短信,话费一扣,交易就完成了。

除主动发短信外,部分平台还会和运营商合作开通计费接口,只要在特定网页点击购买,费用会直接从话费扣除,类似于今天的免密支付。

话费支付的出现,不仅为网民提供了便利,也给当时烧钱运营的互联网公司创造了盈利机会。

2002年,靠卖QQ会员、QQ秀的腾讯,SP业务收入占总营收的76%;三大门户网站也从退市边缘活了过来。到2005年,整个SP市场规模飙升至415亿。

可以说,现在的互联网大厂们一半都是靠话费起家的,运营商赚得盆满钵满,用户也得到了方便。

表面上三方共赢,但SP业务飞速成长后很快出现问题:作为渠道方的运营商过于强势,不断提高分成比例,从最初的15%一路涨到30%,这让互联网公司苦不堪言。

辛苦做出的产品,利润要被拿走相当一部分。对用户而言,SP业务是单向扣费,没有订单和交易记录,运营商和互联网公司掌握绝对话语权,却未对SP业务做有效管控。

有人被短信骚扰,莫名其妙订购了包月服务;也有人利用部分手机卡可透支话费的漏洞,疯狂购买虚拟物品再打折卖出,上演空手套白狼。

此外,话费支付的前提是有手机或固话。在那个年代,手机是奢侈品,很多年轻网友买不起。

而很多用家里固话充Q币被发现的,难免挨一顿打。在这种情况下,为他们打开赛博世界消费大门的,是直接用现金就能买到的实体点卡(类似现在送礼流行的河马卡、金龙卡,一张银行卡大小,有卡号和密码,输入信息即可充值)。

点卡最早用于购买网游时长,比如《石器时代》《梦幻西游》《大话西游》《魔兽世界》等。2005年前后,点卡支付逐渐从网游扩展到其他互联网业务。

听起来点卡支付很原始,但互联网公司更希望用户用点卡购买服务——因为点卡发行方是互联网公司自己,相比每笔订单都要被运营商抽成的话费支付,点卡支付成本更低。

2005年腾讯财报显示,SP业务毛利率为63.3%,而依靠点卡的网游毛利率达70.6%。

对用户来说,点卡支付的缺陷是必须跑一趟便利店购买,且金额固定(最小面额10元),想买8元或15元的道具只能多付钱。

因此,点卡支付只是过渡方式,当时话费支付仍是主流,甚至一度支持部分线下商户。如果运营商能抓住机会打通话费余额、无需注册且有国企背书,恐怕就没有支付宝和微信什么事了。

可当时手握王炸的运营商,却整天沉迷于搞难以实现的硬件方案,不断提高分成比例,完全没有互联网的开放形态。

当运营商还在争论SIM卡标准和计较分成时,属于支付宝和微信的移动支付时代的大门已悄然开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6

标签:科技   眼泪   时代   会员   运营商   业务   用户   网游   公司   腾讯   短信   银行   网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