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苦硬吃”的五一旅游人群,既非富人也非穷人,而是以城市中产和新中产为主。他们主动选择在假期承受“人挤人”“价翻倍”“体验缩水”的痛苦,背后藏着多重社会心理与现实矛盾:
1. 被动“内卷”的打工人:用旅游兑换精神补偿
- 现象:明知景点爆满,仍坚持“打卡式旅行”。
- 动机:假期稀缺性:全年仅有的长假,即使明知体验差,也需用旅游“兑换”对忙碌生活的补偿。社交压力:朋友圈“晒旅游”成为隐形KPI,不参与仿佛被排除在“正常生活”之外。数据印证:携程数据显示,五一出行主力为25-34岁上班族,占比超40%,他们更倾向“错峰不了一点”。
2. 精打细算的“体面穷人”:在性价比中挣扎
- 现象:预算卡在“穷游”与“富游”之间,陷入两难。
- 矛盾行为:住经济型酒店,但抢购“网红餐厅”高价套餐;选绿皮火车硬座,却租景区“天价”讲解器。
- 心理驱动:既想保持中产消费惯性,又受限于假期涨价潮,最终在“苦行”与“享受”间反复横跳。
3. 家庭出游的“负重者”:用痛苦维系亲情
- 典型场景:父母推婴儿车挤景区,孩子哭闹;老人跟团赶行程,累到“灵魂出窍”。
- 深层需求:家庭凝聚力:通过共同“吃苦”强化亲情联结;教育投资:带孩子“见世面”的执念,即使世面只剩人海。
4. 消费主义陷阱的俘虏:为“仪式感”买单
- 现象:追求“仪式感旅行”,哪怕体验糟糕。
- 案例:迪士尼排队4小时,只为拍5分钟烟花;淄博烧烤“二刷”,即使味道普通。
- 逻辑:将“打卡”等同于“治愈”,用社交媒体点赞填补现实空虚。
“没苦硬吃”的本质:一场集体性的社会表演
- 宏观视角:城镇化后遗症:城市中产长期处于高压、原子化状态,旅游成为短暂“逃逸”的刚需。消费分层固化:中产既无法像富人般“买断”优质资源,也不愿如穷人般彻底放弃,最终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
- 数据佐证:五一期间,国内游人均消费仅600元,但热门景区溢价超300%,折射出群体性矛盾心理。
破局之道:从“吃苦”到“自洽”
- 反向操作:错峰至五一前后周末,体验与成本均优化;选择冷门目的地,如县域旅游(如安吉、景德镇),人均消费直降50%。
- 心态调整:接受“假期即人潮”的现实,降低期待;将旅行重心从“打卡”转向“休闲”,如城市周边民宿躺平。
这类“没苦硬吃”的旅行者,实则是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缩影——在物质丰裕与精神焦虑、个体自由与群体裹挟、消费升级与预算约束间,被迫上演的一场“苦中作乐”的行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