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内在动机:不是快去学,是让他眼里有光地说我想试试。

标题: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动机:不是“快去学”,而是让他眼里有光地说:“我想试试。”

我是儿童心理学博主李教授。一位妈妈焦虑地问:“孩子写作业拖到半夜,报了三个辅导班还是提不起劲,我说‘你得为未来负责’,他却反问:‘除了考试,我干嘛要学这些?’——我该怎么说服他?”

今天,我想告诉你一个关键真相:

你不需要“说服”一个孩子去学习,

你需要做的,是帮他找回——

那种“弄明白一件事”的原始兴奋感。

作为深耕儿童发展心理20年的研究者,我要说:

真正的动力,从不来自“必须做”,而是源于——

“我好奇”“我能行”“这有意义”。

一、什么是内在动机?外在驱动正在悄悄毁掉孩子

我们常靠这些方式“激励”孩子:

“考前十名就买新手机”

“练琴一小时奖励30分钟游戏”

“你现在不吃苦,将来就进工厂”

但这些都属于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

行为只为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

而心理学中的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是指:

✅ 因兴趣而探索

✅ 因挑战而投入

✅ 因意义而坚持

心理学家德西(Deci)和瑞安(Ryan)的“自我决定理论”指出:

只有当孩子感受到三种基本心理需求被满足时,内在动机会自然生长:

自主感(Autonomy)——“这事是我自己选的”

能力感(Competence)——“我能做好”

归属感(Relatedness)——“有人支持我”

而我们的教育,却一直在削弱它们。

二、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没劲”?

✅ 1. 选择权被剥夺:“你要听我的”

从穿什么、上什么课、交什么朋友,全部由父母安排。

孩子内心独白:

“反正都不是我要的,何必认真?”

✅ 2. 反馈全是评价,没有成长感

每天听到的是:

“字太丑!”“分数怎么又降了?”“别人家孩子都会了!”

却没有一句:“我看到你比上周多写了两行。”

久而久之,他学会用逃避来保护自尊。

✅ 3. 学习与生活割裂,找不到意义

数学=刷题,语文=背模板,英语=记单词

孩子看不到知识如何解决真实问题:

“学这些,到底为了什么?”

✅ 4. 兴趣被功利化

喜欢画画?那就考级!

喜欢天文?那先做完物理卷子!

一切“好玩的事”,最终都变成“任务”。

当热爱成为负担,热情自然熄灭。

三、真正有效的内在动机激发:三大“点燃法则”

✅ 法则一:给选择,不给指令——唤醒“自主感”

不要说:“快去写作业!”

而是问:“你想先做数学还是语文?打算用多长时间?”

提供有限但真实的选项:

“这周有两个活动,博物馆or科学馆,你选一个。”

“读书报告可以用作文、手抄报或录视频,你决定形式。”

研究发现:哪怕只是“假选择”(如选红笔还是蓝笔写字),也能提升投入度。

真正的自主,不是放任,而是在框架内拥有话语权。

✅ 法则二:关注过程,而非结果——构建“能力感”

把“你真聪明!”换成:

“我注意到你用了新方法解这道题。”

“虽然错了,但你坚持试了五种思路,这就是科学家精神。”

“这一稿比上周条理清楚多了,你是怎么做到的?”

让孩子明白:努力本身就有价值,进步看得见。

德韦克(Dweck)的“成长型思维”实验表明:

被夸“努力”的孩子,更愿意挑战难题;

被夸“聪明”的孩子,反而害怕失败。

✅ 法则三:连接真实世界,赋予“意义感”

帮孩子看见:知识是用来解决问题的。

实践案例:

学分数?→ 一起做蛋糕,按比例分食材

学写作?→ 给校长写建议信,改善午餐口味

学编程?→ 做个小游戏送给弟弟当生日礼物

当孩子说“我做的东西有人用”,他会忍不住想做得更好。

四、日常可操作的“动机唤醒”技巧

✅ 技巧1:用“好奇提问”代替“直接告知”

❌ “这个字这样写才对。”

✅ “你觉得如果竖钩再长一点,会不会更稳?”

激发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

✅ 技巧2:设计“恰到好处的挑战”

太简单 → 无聊

太难 → 挫败

“跳一跳够得着” 才能持续投入

比如:

让刚会乘法的孩子算家庭旅行预算(需查资料+估算)

✅ 技巧3:创造“输出场景”,让孩子成为“小老师”

请他说:

“教奶奶用手机扫码支付”

“给爸爸讲今天学到的恐龙知识”

“主持一次家庭会议”

教是最好的学。当他意识到“我知道一些别人不知道的”,自信油然而生。

五、不同年龄段的内在动机培养重点

年龄 核心驱动力 支持方式

------ ------------ -----------

3-6岁 好奇心 + 掌控欲 多提供动手探索机会:“你想怎么搭?”

7-9岁 成就感 + 认可 强调具体进步:“你比上次快了两分钟!”

10-12岁 意义感 + 社会影响 鼓励参与公益、校园事务

13岁以上 自我认同 + 未来愿景 协助探索兴趣方向,不做评判

六、特别提醒:警惕三大“动机杀手”

❌ 杀手一:过度奖励

“读一本书给5块钱” → 孩子很快只为了钱读书,甚至讨价还价。

❌ 杀手二:横向比较

“你看人家XXX多自觉!” → 摧毁自信,引发敌意。

❌ 杀手三:包办代替

“你别管了,我来帮你改” → 剥夺掌控感,养成依赖。

结语: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重新爱上“学习”这件事

亲爱的家长,请记住:

那个写作业磨蹭的孩子,不是懒,而是还没找到“值得投入”的理由;

那个说“学什么都无趣”的少年,不是冷漠,而是太久没体验过“弄懂”的喜悦。

我们要的不是“听话的学习机器”,而是“眼里有光的探索者”。

而你能给他的最大支持,不是盯进度、压任务,而是——

在他偶然冒出一个奇怪问题时,认真回应:

“哇,这个问题真有意思,我们一起查查?”

那一刻,火种,就被点燃了。

我是儿童心理学博主李教授,专注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如果你也希望孩子有一天主动说“我想学”,请点赞转发,让更多家庭明白:

真正的动力,不在鞭策里,而在被尊重的好奇心中。

下一期,我将讲述《如何帮助孩子建立时间管理能力》,教你从“催催催”走向“他自己会安排”。

关注我,用科学与温度,陪孩子活出主动、热爱、不需督促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4

标签:育儿   动机   有光   眼里   孩子   意义   法则   儿童心理学   杀手   心理   技巧   主动   自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