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父母再疼爱孩子,也别介入他们身上的3种“因果”

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值得跟大家聊聊。

说有位老农夫偶然发现蝴蝶破茧时,总是挣扎得很辛苦。

出于好心,他便用剪刀小心翼翼的将茧剪开,帮助蝴蝶“轻松”的脱茧而出。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受他帮助的蝴蝶,却始终没法展翅飞翔。

原来,破茧时的挣扎能将体液挤进翅膀,让双翅变得强劲有力。

可农夫的好意介入,反而剥夺了这个过程,让蝴蝶丧失了飞翔的能力。

初次看到这则寓言时,有些东西便“呼啦”一下住进了我的心里。

它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如今我们许多家庭的教育困境。

作为父母,总想为孩子挡住风雨,让他们成长为我们期待的模样。

然而,我们却忽略了有些“因果”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

一旦父母强行掺和,不但亲子关系会遭到反噬。

而且还会让孩子在人生的战场,失去自愈和成长的机会。

尤其是以下这3种“因果”,父母再疼爱孩子,也别过度介入。

01.选择的“因果”

在热播综艺《我家那闺女》里,演员王鸥就曾坦言:

说自己30多岁仍在为“穿什么衣服”和母亲争执。

从小到大,从选专业到找工作,妈妈都打着“为你好”的名义替她做决定。

而在这种养育状态下,导致王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连点外卖都要纠结很久,生怕自己选错。

像这种“包办式”的爱,我们并不陌生。

许多父母习惯于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去替孩子做一切选择,剥夺他们试错的机会。

可终有一天,我们需要为自己曾经的“掌控”买单。

哈佛大学就做过一项长达20年的跟踪研究,结果发现:

那些在童年时期被父母过度干预选择的孩子,成年后在职业发展和亲密关系中,更容易出现“决策瘫痪”。

更重要的是,这类孩子的幸福感,也比具备自主选择的孩子低32%。

其实,作为父母,我们必须明白一个真相。

孩子的成长,必须用自我的真实体验和选择,来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而我们若是强行替他们去做选择,看似是在“避坑”,实在却会变成他未来路上的“隐形陷阱”。

也许一不小心,他就会在人生的海洋里,迷失方向。

02.挫折的因果

作家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里,写过一个细节:

少年时期的他,偷拿了家里的钱去买零食。

后来,母亲发现后,不但没有责骂,反而替他跟父亲隐瞒,说是自己弄丢了钱。

直到多年后,刘震云在工作中,因为一次小失误而被领导批评,竟然当场嚎啕大哭。

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

母亲当年的“保护”,让他从未学会如何面对挫折。

而一点点批评和否定,都足以让他陷入崩溃和自我怀疑之中。

像这种“多年前射出的子弹正中眉心”的情况,在我们很多家庭中,都常常上演。

而这背后,藏着心理学上的“挫折耐受阈值”理论。

简单来说,一个人的抗打击能力,就像是肌肉一样,需要在一次次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增强。

可如果父母总是帮孩子掩盖错误、推卸责任,孩子的“挫折肌肉”就会逐渐萎缩。

甚至,最终变成一碰就碎的玻璃心。

相反,作家老舍的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就充满智慧。

老舍在《我的母亲》中写道:

自己小时候打碎了邻居家的花瓶,母亲没有替他道歉,而是让他亲自去邻居家认错,并用自己的零花钱进行赔偿。

正是这次经历,让他学会了“为自己的错误负责”,也练就了超强的抗压力和担当。

正因如此,面对曾经动荡的年代,他才能顶住压力,写出一部部经典作品。

其实,作为父母,我们必须要让孩子自己去走过“挫折”的低谷。

因为我们要认识到:

今天你帮他逃避的责任,明天也许会以更沉重的方式,压在他的肩头。

到那时,他又该依靠谁呢?

03.人际关系的因果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一个“三山实验”:

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从不同角度观察三座山的模型,然后问他看到的山是什么样子。

结果发现:

幼儿往往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描述。

而这,就是“自我中心思维”。

我们都知道,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常常偏执、跋扈,缺乏感恩心和共情力。

但遗憾的是,现在我们不少家长,都在用自己的宠爱,把孩子变成这个样子。

就比如我的一个朋友,就跟我吐槽。

她说自己女儿上幼儿园时,因为抢玩具和小朋友吵架,她为了保护女儿,立刻冲上去与对方理论,并且帮着女儿换了个班级。

可结果,等到女儿上小学后,总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同学闹矛盾,也没人愿意和她交朋友。

其实,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孩子从未学会自己解决冲突,也不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一旦跟他人发生矛盾,就会陷入“自我中心思维”之中。

而想要摆脱这种思维,学会理解他人的关键,就藏在与同伴的互动中。

比如争吵、和好、分享,这些琐碎的社交细节,却能一步步构建她的健全认知,也是培养孩子同理心的课堂。

正如教育家孙晓云说的那样:

社交能力是孩子未来立足社会的基石,而这块基石,必须由孩子自己一砖一瓦的搭建。

一旦父母插手孩子的社交,就像是孩子学游泳时一直扶着他。

看似是在保护他,实则却让他永远学不会换气。

其实,父母疼爱孩子,本是人之常情、天经地义。

但凡事,都讲究过犹不及。

孩子虽是因爱孵化的结晶,但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既然是独立个体,他们必将有一天,需要自己去面对人生的风雨和动荡。

也正因如此,作为父母的我们,才要在自己尚能兜底时,给他们体验、反省和总结的机会。

而不是,大包大揽的试图掌控一切。

毕竟,父母的爱,从不是为孩子打造一个华丽的温室,而是教会他在风雨中扎根。

大家说,对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0

标签:育儿   因果   疼爱   身上   父母   孩子   家庭   母亲   挫折   老舍   蝴蝶   女儿   发现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