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高端伴游”,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会想到“有温度的旅行”。
可真要掀开那层“华丽外衣”,你会发现背后其实一点也不体面。
部分平台明码标价,打出“过夜伴游,8000元一次”的醒目字样。
更微妙的是,有报道曝光,这里面竟然还涉及16岁少女!
原本正常的陪伴经济,如何演变成了违法交易的“温床”?
要说“伴游”这个词,大家可能已经不算陌生。
毕竟早年间,市场上就出现了“陪吃饭、陪逛街、陪打游戏”这样的情感陪伴类服务。
而“伴游”说白了,也跟跑腿、代驾一样属于共享经济衍生模式。
可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居然也能让不法分子钻了空子,把单纯的“陪伴”往其他方向上引!
近几年,有关部门在打非过程中,多次发现所谓的“伴游平台”,不仅发布打着“模特陪游”“空姐陪伴”的广告,还有一些帖子非常直白的写着“在校学生”。
这些诱导式信息,本质上就是再明显不过的违法信号。
更可悲的是,一些被吸引过来的年轻女孩,大多都是抱着赚点零花钱的心态,以为就是类似陪玩陪聊,根本没想到会被引向非法交易。
更甚至,还有的因为根本不懂法,没意识到未满18岁的他们是受法律保护的对象,一步步陷了进去。
而真正赚得盆满钵满的,反而是那些平台和中介,他们有的参与其中,明码报价,还有的收取高额会员费“介绍”资源,从每一单里抽成,却一点不顾及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
真是太让人心痛了,十几岁的少女,他们本该是课堂的主角,却遭遇网络灰产的“毒手”!
可能有人也不免好奇,这些明摆着是违法的东西,怎么还在网络平台上存在着?
其实,现在的灰产早就完成隐蔽的“进化”。
为了逃避追责,那些不法分子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手法:
页面上写得干干净净,但会用暗语,比如“过夜”“旅游伴侣”“私人定制”等,让懂的人一看就明白。
交易细节往往也不会在线说清,通常会被要求转到第三方私聊,而且聊天记录还会被消除,不留“痕迹”。
说白了,这就是标准的地下黑产打法——前端“合法外衣”,中间“佣金瓜分”,后端“甩锅”。
难怪那些人会这样放肆,就算相关人员一次次打击,他们还可能会在别的平台,搞一些别的“马甲”,借此“卷土重来”。
而看到以上这些内容,也说明一个问题。
某些平台的纵容,正在加速整个产业链的隐蔽化和规模化。
不单是“陪游”,类似的情况在二手交易,社交交友类平台上同样存在。
比如,2024年一些媒体曝光过,有卖家挂出所谓“二手自行车”,标价“700元90分钟”,却根本不是卖骑行设备的。
还有所谓“二手空调”,详情页塞满美女照,却暗示“上门安装”。
大家可能要问:既然问题存在,为啥就治不住?
其实,这里面至少有三个现实困境。
第一个,取证难。
类似违法交易基本靠隐晦提示完成,想抓住明确证据确实有些难度。
而有关部门要处理,必须掌握确凿事实。
但偏偏对方早就习惯“躲藏”,删除记录,线下转场,导致留证成本极高。
还有涉事平台极擅长“装”。
不少伴游类软件一旦被追问,就抛出那句老话:我们只是“信息发布平台”。
他们也是“无可奈何”。
这是什么?
这何尝不是在人为制造“空白地带”?
平台的举动实际也是缺乏责任感的体现。
除了平台,还有市场需求。
灰色产业为何存在?
一个原因就是有人愿意花钱,才让这链条循环不止,即便一轮打击让表面清空,但没多久也许会在新载体“复活”。
可以说,不法分子是在和我们进行一场长期的“猫鼠游戏”。
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无解。
对此,有专家给出这样的建议。
平台方面,可以切实强化关键词过滤机制,万不能再“睁眼瞎”。
有关人员也可以适当进行技术升级,建立自动监测机制,把“猫捉老鼠”的被动态势变成主动发现。
最后,还有一点,这一点非常重要,即加强对未成年群体的教育,让他们学会识别骗局,明白红线在哪,学会怎么拒绝别人。
当有关单位人员不断更新手段,平台意识真正觉醒,公众法律意识增强,也许才能让灰产失去“土壤”。
若不是媒体爆料,谁会想到,乍一听不错的“伴游”服务,背后却藏着如此鲜为人知的“秘密”!
说是陪伴,其实是幌子;
说是“高端”,实际连16岁小孩都不放过。
可叹的是,这还不是小众现象。
而这起乱象实际也为一些平台提了醒,若他们只顾自己赚钱,最后等待他们的也许是法律制裁。
当然,真正该警醒的还有全社会。
未成年人保护,绝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事,而是每个人需高度警觉的重要议题。
最后,也希望“陪伴经济”可以真正回归健康。
更新时间:2025-09-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