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薄代价太大!iPhone Air七日销量曝光,消费者用脚投票,超薄手机路在何方?“官网预售5分钟售罄”,这是苹果iPhone Air在2025年9月刚发布时的盛况。但仅仅两个月后,苹果便决定削减100万台订单,供应链产能预计削减80%。

日本瑞穗证券的报告指出,iPhone Air的市场表现“远低于预期”。与此同时,三星的同类超薄机型Galaxy S25 Edge也遭遇滑铁卢,上市五个月后便被决定停产。“Air手机,从产品设计角度看,是非常大胆的创新尝试,是值得肯定的。但极致的薄,的确会带来用户体验的牺牲。”小米总裁卢伟冰在社交媒体上直言不讳地表示,“从实际的销售情况来看,的确是非常小众。”
2025年9月,苹果秋季发布会揭幕,iPhone 17系列如期亮相。此次苹果对产品线进行了重大调整,用主打轻薄的Air版本取代了之前的Plus系列,机身厚度仅5.6毫米,成为当时最薄的旗舰智能手机之一。为了达成这一超薄效果,苹果采取了激进的设计策略:用eSIM技术完全取代传统物理SIM卡槽。这一设计使得iPhone Air在视觉上更加简洁,也满足了苹果打造极致轻薄产品的愿景。

苹果对iPhone Air寄予厚望。摩根大通分析师萨米克·查特吉曾表示,苹果押注这款轻薄机型,有望为原本的“平淡周期”注入一定的乐观预期。Omdia原先预估iPhone Air首年全球出货量在1000万台左右,将比去年iPhone 16 Plus出货量高一些。超薄设计本被期待成为刺激iPhone 14、iPhone 15用户换机的新动力。然而,市场的反应却远远低于预期。
市场的反应给超薄手机的热情泼了一盆冷水。iPhone Air上市后,首周激活量仅约5万台,被业内评价为“相当惨淡”。预售热度也远不如iPhone 17其他型号,预购发货时间无需等待,与Pro系列供不应求的火爆场景形成鲜明对比。面对如此惨淡的市场反馈,苹果不得不做出供应链调整。因需求低于预期,供应链已开始缩减产能,预计到2026年第一季度产能将削减80%以上。

同时,苹果计划在2025年底前削减iPhone Air约100万台产量,转而提升iPhone 17系列其他机型的产量。苹果的失利并非个例。三星的同类超薄机型Galaxy S25 Edge也遭遇了类似命运。该款手机原本被三星寄予厚望,甚至为此取消了Plus版本以全力押注超薄路线。尽管在设计上比iPhone Air更为成熟,保留了双扬声器与双摄像头等,但据公开信息,续航缩水和发热等问题使得该机型在上市五个月后便被三星决定停产。更为重要的是,据传三星已正式放弃S25 Edge产品线,取消了下一代S26 Edge的发布计划。
超薄手机销量遇冷的背后,是消费者对为追求轻薄而做出的多种妥协的无法接受。
电池续航的巨大妥协
iPhone Air的电池容量仅为3149mAh,相比标准版有着明显缩水。实际使用中,电池续航成为用户抱怨的重点。
为弥补这一缺陷,苹果同步推出了专用磁吸电池MagSafe作为解决方案,但这一外接配件本身与手机的轻薄理念相悖,附加电池后整体厚度和重量反而超过常规手机。

相机系统的严重缩水
影像配置方面,iPhone Air仅配备单颗4800万像素主摄像头,取消了超广角与长焦镜头。这意味着用户无法享受完整的拍摄体验。
更为遗憾的是,后置单摄导致缺失部分功能:人像模式、空间视频/照片和微距摄影/视频,以及Pro系列专属的ProRAW/ProRes、LOG录制、专业麦克风。
对于起售价高达7999元的设备来说,这样的相机配置确实难以令人满意。
eSIM带来的便利性挑战
作为国内市场首款eSIM手机,iPhone Air还面临用户习惯的挑战。尽管三大运营商目前均已支持办理eSIM业务,但实际办理流程仍需用户携带身份证件前往运营商营业厅。
与传统SIM卡即插即用的便捷性形成对比,许多用户抱怨“流程太麻烦”。这一繁琐的激活流程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
内部配置的隐性降级
除了显而易见的妥协,iPhone Air还存在多处“隐形缩水”:虽是A19 Pro芯片,但是阉割版,GPU核心数减至5核(Pro为6核);仅支持USB 2传输速度(Pro版为USB 3,最高10GB/s);因内部空间限制,仅配备单扬声器,立体声需依赖外接设备。
超薄手机面临的一大难题是市场定位的尴尬。其定价介于标准版与Pro系列之间,既缺乏入门级产品的价格优势,又未具备旗舰机型的完整配置。对于价格敏感型消费者来说,超薄手机的价格相对较高,不如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入门级产品;而对于追求高端体验和完整功能的消费者而言,超薄手机又无法提供与Pro系列相媲美的配置。

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定位,使得超薄手机在市场竞争中陷入了两难境地。市场数据也证实了这一困境。根据Omdia分享的数据,自2020年以来,mini和Plus机型每年的出货量一直占全球iPhone出货量比例不超过8%。而iPhone Air的销售表现也未能突破这一局限,与之前的mini和Plus机型类似,难以成为市场主流。
面对超薄手机的挫折,行业内部开始反思:超薄真的是手机的未来方向吗?华为在苹果之后推出了Mate 70 Air,但做出了一些调整。华为Mate 70 Air保留了实体SIM卡槽,这被视为对当地用户习惯的尊重。同时,华为Mate 70 Air搭载了一块6500mAh硅碳负极电池,试图解决超薄手机的续航痛点。

然而,华为Mate 70 Air的机身厚度为6.6毫米,比iPhone Air的5.6毫米要厚不少。这一细节暗示,华为可能在轻薄与实用之间选择了更为平衡的策略。小米则更直接地表达了对其的态度。小米总裁卢伟冰表示:“从产品设计角度看,是非常大胆的创新尝试,是值得肯定的。但极致的薄的确会带来用户体验的牺牲,包括续航,散热,性能,相机等。”
此前曾有消息称小米也在筹备类似的轻薄机型,但结合卢伟冰此次表态,可以看出小米目前更倾向于采取观望态度。从当前技术储备来看,硅碳负极电池、堆叠主板、钛合金中框以及分层热管理等创新,均在为手机的“瘦身”与“强能”提供新的解题思路。

但如何在性能、售价和轻薄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摆在所有厂商面前的关键课题。市场的冷淡反应表明,大多数消费者并不愿意为了极致轻薄而牺牲基本的用户体验。 一位业内专家点明了关键:“智能手机的本质是工具,不是艺术品。当‘薄’到影响工具的基本功能时,再极致的设计也难成主流。”
正如iPhone Mini系列的命运一样,超薄手机很可能只是手机形态探索史上又一朵昙花,惊艳却短暂。
更新时间:2025-11-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