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相机之王 如今只卖“身份” 揭秘徕卡、蔡司、哈苏没落的真相

摄影起源于欧洲。所以在摄影史上,曾经的欧洲相机是无可争议的王者,代表是徕卡、蔡司、哈苏。徕卡的135相机,改变了人们的拍摄方式;蔡司凭借过硬的光学素质成为镜头的代名词;哈苏更是从航空相机演化。曾经它们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技术巅峰、品质保证和拍摄者的梦想。然而,时至今日,他们在相机市场中的存在感却越来越低,甚至被人调侃为“卖情怀的奢侈品”。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曾经辉煌的欧洲相机巨头一步步走向没落的?

要理解欧洲相机的衰落,时间要拨回到二战时期。二战前,世界相机的中心在德国。徕卡、禄来蔡司等都是德国相机。德国相机凭借精湛的工艺,成为相机界“精密”与“奢华”的代名词。当二战爆发时,这些相机厂全部停产,改为生产望远镜、瞄准镜这些军需用品。战败后很多相机的核心专利和技术作为战争赔偿被苏联和美国抢夺。可以说,在整个40年代,欧洲相机基本处于瘫痪和重建状态。虽然50年代有短暂的复兴,但战争的巨大创伤已使其元气大伤,这就给了后来者追赶并超越的机会。

二战前的日本相机还处于模仿阶段,主要是模仿的是德国相机。所以在技术和性能上无法与德国相机相抗衡。而同样作为战败国额日本,战后同样是满目疮痍,相机产业奄奄一息。但它的转折点却出现在另一场战争--朝鲜战争。朝鲜战争爆发后,作为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基地,美国向日本发出了大量的“军需”订单,其中包括望远镜、瞄准镜、显微镜等。这期间尼康、佳能、宾得等公司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美国为了让日本的制造工艺能跟上战场所需。向他们转让了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技术,其中就包括德国相机的相关技术。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相机得以充分的发展,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模仿了,而开始对德国相机的弱点与缺点进行改进,直至达到超越的目的。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打断了欧洲相机的黄金发展期,而日本乘虚而入,抓住了朝鲜战争美国“特需”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将军事订单带来的技术红利完美地转化到了民用相机上,最终引领了相机的发展潮流,奠定了至今仍无法撼动的霸主地位。

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这些欧洲相机越来越边缘化。但它们也在积极的自救。最典型的,莫过于哈苏与大疆的合并。使得哈苏有了重生的机会。就在前不久,哈苏发布了与大疆合并后的第一款新机X2D II,与款新机里就融合了不少大疆的技术。除了哈苏,徕卡也通过授权给手机厂家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虽然说,欧洲相机已经没有机会再恢复自己在相机界的荣光了。但却可以通过与第三方合作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特别是面对中国这个超级大市场时,更是一个翻身的好机会。

综上所述,看如今欧洲这些相机的发展,确实不胜唏嘘。任何技术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总是与政治、经济交织在一起。而我们拍摄者,则是用镜头和由这段历史所塑造的相机,去记录新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2

标签:数码   蔡司   真相   身份   相机   欧洲   德国   日本   美国   技术   军需   战争   战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