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至18日,国际局势骤然紧张。
三天内,来自北美、欧洲的29个国家相继宣布对中国实施新一轮制裁与关税措施,覆盖钢铁、电池材料、金融服务等多个核心产业。
此轮制裁几乎同步展开,打击目标精准,意图明显。
面对西方联手围堵,中国没有回避、没有让步,而是以一系列反制手段迅速作出回应。
这不仅是一场贸易风暴的开始,更是一场制度性对抗的前奏。
2025年7月16日,加拿大率先掀开此次制裁序幕。
总理卡尼当天宣布了一项针对钢铁的新关税政策,对来自非自贸协定国家的钢铁产品征收25%的额外税,并对超出配额的部分追加50%的附加税。
虽然文件中并未直接点名中国,但政策条文与中国出口结构高度吻合,被广泛解读为“定向打击”。
加拿大此举背后还有一层现实背景。
此前,美国对加拿大出口的钢铁和铝产品加征最高达35%的关税,严重挤压了加拿大本土产业的市场空间。
面对美国施压,加政府选择将责任外推,将中国作为转移矛盾的“替罪羊”。
7月17日,美国接棒宣布新一轮制裁。
美国商务部当日确认,对中国阳极级石墨产品征收93.5%的反倾销税,加上此前既有税项,总税率高达160%。
该产品是电动车锂电池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材料。
这一决定并非仓促出台。
早在2025年5月,美国就对中国石墨产品启动“反补贴调查”,以所谓“不公平贸易行为”为由开展立案。
当时就有舆论指出,美方意图借高税率遏制中国在电池材料领域的全球主导地位。
当前,美国市场超过70%的石墨供应来自中国,本轮加税将直接冲击通用、特斯拉、福特等本土电动车制造企业的原料获取链条。
也就是说,美国此举不仅是对中国的遏制,也是对自身产业的一场冒险“拆弹”。
7月18日,欧盟27国在布鲁塞尔集体通过了对俄罗斯的第18轮制裁。
不同于过往,这一轮新增了对中国两家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制裁条款,理由是它们涉嫌为俄中之间的能源结算提供服务。
欧盟高级代表卡拉斯在解释这一动作时直言不讳:目标是“阻断俄罗斯在全球结算体系的融资能力”,而中国是“俄方对外交易的主要渠道”。
这次制裁的指向不再是掩饰地针对俄罗斯,而是公开绑架中国,试图通过金融封锁对中俄能源合作制造系统性打击。
至此,加、美、欧盟三方几乎在同一时间内出招,制造出一场精心组织的“对华经济合围”。
三大领域——工业、材料、金融——形成互补式围堵,直指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关键节点。
针对这场规模空前的集体行动,中国外交部和商务部在短时间内接连表态。
7月17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将恢复与澳大利亚就菜籽油进口的贸易计划,初期进口规模介于15万至25万吨之间。
这意味着中国正在重新调整对加拿大的农业依赖。
2023年以来,加拿大长期掌握中国60%以上的菜籽供应份额,此番调整将直接冲击加国年均27亿加元的出口额。
7月18日,中方进一步启动稀土出口审查程序。
商务部公布文件,将钐、钆、铽等7类关键稀土材料纳入更高等级的出口控制清单。
这些金属在芯片、军工、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美国的F-35战机、精密雷达系统、导弹推进组件均高度依赖这类材料。
不同于“封禁”,中国采取的是“逐项审批”。
也就是说,出口权掌握在中方手中,随时可以调整配额、暂停授权或重审目的地。
与此同时,中国还在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7月初,中国与东盟签署“自贸区3.0升级协议”,将柬埔寨、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成衣与农产品纳入零关税范围。
这一动作有力对冲了欧盟可能对中方纺织与初级农产品实施的新一轮贸易限制。
在资源端,中国也在非洲、拉美、中亚加快布局。
根据工信部披露,截至7月,中国已在纳米比亚、刚果(金)、阿根廷等国家投建5个新型锂、钴矿联合开发项目。
中方掌握全球锂资源开采配额已突破35%,将基本确保新能源产业链在关键原料上的自主权。
在制度层面,中国还加快推进全球南方国家的新贸易支付系统。
7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与印尼、马来西亚、阿联酋签署“本币结算框架备忘录”,未来将在区域贸易中逐步减少对美元、欧元的依赖。
本轮围堵的本质,是政治化的供应链重构和金融主权争夺。
但中方表现出高度的战略清醒和系统性应对策略,既没有全面反击,也没有盲目让步。
通过精准打击与外部协作并举的方式,中国正在从“应对者”向“主导者”转变。
2025年7月中旬,西方对中国发起的这一轮集体围堵,不再局限于个别产品或地区争端,而是呈现出全方位、多维度的系统性压制特征。
从加拿大的钢铁关税,到美国对石墨的加税,再到欧盟借俄罗斯制裁之名制裁中国银行,这是一场高度协调的“地缘经济战”。
其目的不是调整贸易失衡,而是通过制度重构和规则转移,遏制中国继续向全球产业链上游迈进。
但中国没有陷入被动防守,也没有情绪化回应。
相反,通过调整进口结构、加强区域合作、扩大本币结算、精准控制战略物资出口等一系列实招,中国以冷静而有效的方式回应了挑战。
这种理性、自主、系统性的反制能力,恰恰展现出一个全球性大国在新型博弈格局下的战略成熟。
未来中西博弈不会停止,但此次中国的应对已经表明,单边制裁无法动摇中国自身发展的轨道。
从加、美、欧三路出击到中国精准反击,2025年7月的这场交锋,是全球新一轮经贸格局演变的标志性节点。
短期内,摩擦仍将持续,但中方的稳健回应释放出明确信号:面对不公,中国不接受、也不回避,而是依法依规、理性有序地坚决还击。
全球市场正在进入一个更加复杂和分化的时代。
但中国不会被围堵打乱节奏,而是在博弈中不断优化自身战略空间。
参考消息:加拿大加严钢铁进口限制措施,商务部:强烈不满,坚决反对
观察者网2025-07-18 17:36
更新时间:2025-07-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