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我爸说立秋那天一定不能吹空调,也不让吃冷饮,我问他为啥,他就说这是‘关键日’,可是我查天气预报,气温还有三十多度,他是不是太夸张了?”
王磊是在陪父亲去做年度体检时问出的这个问题。
他自己三十出头,平时身体不错,对节气的变化也没太在意。
可他父亲很坚持,说每年立秋就是个分界线,要特别注意,不注意就容易出毛病。
节气这个概念听上去像是老传统里的东西,可真实的影响却是可以量化的。
每年八月上旬,气温依然高,白天炎热,早晚温差变大,湿度在不知不觉中也开始变化。
这个时段身体需要从“泄”向“收”调整,也就是从持续散热到保存能量。
但这个过程并不自动完成,它需要内分泌、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共同参与调节。
这就决定了这个节点并不是看天气变化,而是看身体反应的窗口。
说到底,这是一个“节律切换点”。立秋当天往往气温没有明显降低,但人体的感受开始转变。
很多人会出现夜间易醒、食欲下降、皮肤干燥、小便变多、腹泻反复这些轻微症状。
这些变化背后,其实是自主神经系统在重新分配能量。夏季以排汗为主,秋季则需要转向保湿、保温。
谁的系统调节能力差,谁就更容易出问题。不少人这时候习惯“续命式吹空调”。
一方面是因为天气依旧热,另一方面是觉得“再忍几天秋天就来了”。
但问题在于,空调冷风不是外部自然气流,而是强制降温。
人在暴露在冷气环境中超过2小时后,皮肤毛细血管会持续收缩,导致局部循环下降。
如果这种状态发生在身体调节切换的关键期,就会造成“指令混乱”。
一个典型结果就是秋季感冒率上升。
2022年南京大学医学院做过一项调查,在立秋当日持续待在空调房超过4小时的人群中,7日内出现咽喉干痒、打喷嚏、咳嗽等症状的比例为24.6%,而常温环境下的人群仅为9.7%。
这不是偶然,这是冷风对神经感受器产生的直接影响。
有些人反应更快,比如会在立秋当晚开始出现肩背部酸痛、四肢发沉、关节僵硬,这些都不是单纯的“冻着了”,而是自主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互动结果。
冷风造成局部血流减少,细胞代谢废物难以清除,就容易触发炎症反应。
很多中老年人反复发作的肩周炎、膝关节滑膜炎,都跟这个时间点有关。
不是关节本身出了问题,而是环境刺激引发的系统性反应。
所以“不吹”,不是怕冷,而是不给身体制造更多错乱指令。
有人说“我吹空调也没什么事”,但忽略了一个前提:年轻健康的人调节能力强,系统更能“兜底”。
可一旦年纪上来了,或是平时生活节律混乱,身体就会在这些节气转折点“暴露短板”。
这也是为什么不少慢性病患者会在立秋后病情加重,比如高血压人群出现晨压升高,糖尿病人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这不是天气变化本身造成的,而是生理节律不匹配。
再说“不冻”。很多人到了立秋还习惯穿短裤、光脚、吃冰镇西瓜,觉得身体能扛得住。
但这里的“冻”不是表面皮肤受冷,而是核心温度调节失衡。
人类的体温维持在恒定状态靠的是下丘脑调控,体表过冷会传递“降温信号”,让内脏器官也降低代谢速率。
表面上看是凉快了,实际上是把肠胃、心脏、肝脏的运行节奏拉慢了。
在秋季节律需要从外放转为内藏的关键期,这种减速会让脾胃失去动力,免疫力变得脆弱。
有数据显示,立秋前后肠胃门急诊量会比平时上升15%~20%。
很多患者并没有典型感染迹象,却出现持续腹泻、胃胀、恶心等症状。
原因并不是吃坏肚子,而是冷热交替下胃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
这类人群往往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习惯性用冷饮或者凉食“降温”。
在夏天身体代谢旺盛还能代偿,一旦进入秋天,这种能力就下降了。
胃肠一旦降温过度,激素水平调整就会滞后,产生的就是消化功能紊乱。
这个时候再吃调理药、喝热粥也很难短时间修复。有些人觉得只要不吃冷的、不吹空调,穿暖点就万事大吉了。
可忽视了另一个关键环节:饮食结构。如果说“不吃”的范围很多人理解为寒凉、生冷、刺激性,那就太浅了。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立秋期间摄入过多高油脂、高蛋白、高糖类食物。
原因不是负担重,而是体内炎症反应水平升高,容易引发代谢紊乱。
立秋是一个“炎性反应节点”,不只是表现在关节和皮肤上,更体现在血液和内脏的炎症因子水平波动。
吃得太腻、太甜,会让脂肪细胞释放大量促炎因子,比如TNF-α、IL-6这些。
南京中医药大学的研究团队曾在立秋节气期间采集136名志愿者的血液样本,发现高油脂饮食组在立秋后三日内的C反应蛋白(CRP)值上升了28%,而清淡饮食组基本保持稳定。
这说明高负荷饮食会刺激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在系统切换期打乱原有节律。
而且食物结构不当还会影响褪黑素和胰岛素节律。
高糖饮食会造成夜间血糖波动大,影响睡眠周期;蛋白质摄入过多也会拉高尿素氮,加重肾脏负担。
立秋期间,正是激素水平逐步过渡的敏感窗口,饮食一旦失控,内分泌系统就会产生强烈反应,表现为睡不好、乏力、烦躁、口干等亚健康症状。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些节律失衡不会当天就造成大病,但会在之后几周里逐步累积出问题。
比如有人在立秋时没有任何不适,但到了白露、秋分开始咽干喉痛、便秘严重、眼干头晕,这其实是节气切换失败带来的滞后反应。
这个反应过程看不见,但在体温曲线、激素分泌图谱、血压波动轨迹上都有迹可循。
那问题来了——如果错过了立秋这个节律窗口,之后还有没有机会“补回来”,让身体重新进入健康轨道?
答案是有的,但难度比节气当天高很多。想要“补回来”,就要人为制造一个节律重置信号。
这个信号可以是一个固定时间起床、定时进餐的周期性行为,也可以是每日同一时间进行30分钟中强度运动。
重点是让身体通过环境线索重新建立起昼夜节律和能量调配机制。
美国哈佛医学院的一个实验中发现,轻度内分泌紊乱患者通过连续21天在清晨户外步行30分钟,体温节律、睡眠激素和胰岛素敏感性都得到了明显改善。
这说明节律系统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行为重新校正。
关键是意识到偏差,并付出实际行动去修复,而不是等下一个节气再“碰运气”。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妮子.立秋养生之道[J].工友,2015,(09):61.
更新时间:2025-08-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