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社会中,失眠几乎成了不少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眼睛死死盯着天花板,想着明天的工作或生活,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却怎么也入不了睡。
这种情况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在都市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失眠只是小问题,睡不好算不了什么,可是长期失眠不止让人精神不济,还可能带来各种健康隐患。
医生观察发现,大部分失眠的根本原因,常常是7个日常生活中的小习惯,若是加以注意,很有可能帮助恢复良好的睡眠质量。

我们要提到的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就是“睡前长期接触蓝光”。这一点,许多人可能并不在意。大家每天忙碌了一天,常常把晚上当作放松的时间,躺在床上玩手机、看电视,甚至是深夜还在电脑前工作。
电子设备散发出的蓝光,会严重影响人的生物钟。我们的身体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夜晚的节奏,尤其是光线的变化。蓝光会让大脑认为现在还处于白天,从而影响褪黑激素的分泌,延迟入睡时间,甚至让人的深度睡眠阶段减少。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长期接触蓝光,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还可能导致慢性失眠。因此,医生建议大家,尤其是在睡前,尽量避免长时间盯着手机、电脑或电视屏幕。若实在无法避免,可以考虑使用蓝光过滤眼镜或开启电子设备的夜间模式。

就是睡前摄入“刺激性物质”。这里的刺激性物质主要指的是咖啡因、尼古丁以及酒精。很多人习惯在晚餐后喝一杯咖啡来提神,或者在晚上喝酒放松自己。殊不知,这些习惯在晚上反而成了影响睡眠的“麻烦制造者”。
咖啡因作为一种兴奋剂,能够直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得大脑处于“活跃”状态,难以进入放松和休息的状态。
即使你觉得自己在晚餐后喝了咖啡并没有太大影响,但事实上,咖啡因的半衰期大约是5至7小时,这意味着它会在你计划入睡的时候,依然活跃在体内,严重影响你的睡眠质量。尼古丁同样也是一种刺激性物质,它会让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影响身体的放松,进而影响入睡。

而酒精虽然看似能让人更快入睡,但它打乱了人的睡眠周期,特别是深度睡眠阶段,容易让人半夜醒来,难以继续休息。因此,医生提醒,尽量避免在睡前几小时内摄入这些刺激性物质,帮助自己的身体和大脑提前放松,为睡眠做好准备。
白天“动太少”或“动太晚”,这也是导致失眠的一个常见原因。现代人大多有久坐的习惯,特别是办公室一族,白天大多数时间都坐在桌前工作,缺乏运动。这种生活方式会导致身体的新陈代谢减缓,影响体内激素的正常分泌,从而影响睡眠。
长期缺乏运动,还会导致身体的疲劳感不明显,晚上更难入睡。相反,适当的运动能帮助释放多余的精力,促进褪黑激素的分泌,让身体更容易进入放松状态,帮助更好地入睡。

运动的时间也非常关键。很多人习惯在晚上进行激烈的运动,殊不知,晚上的剧烈运动会导致体温升高,心率加速,反而让身体处于过度兴奋的状态,反而更难入睡。因此,医生建议白天最好能进行一定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等,避免剧烈运动安排在睡前几个小时。
如果我们说到影响睡眠的第四个原因,那就是“睡眠环境不适宜”。很多人可能并不重视睡眠环境,认为只要躺下就能睡着。睡眠环境的舒适与否对睡眠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床铺的舒适度至关重要。如果床垫过硬或者过软,枕头不合适,都会让人不自觉地翻来覆去,无法进入深度睡眠。

睡眠的环境温度也非常关键。过热或过冷的环境都不适宜睡眠,最佳的室内温度应保持在18至22摄氏度之间。此外,噪音和光线也是影响睡眠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光污染,可能导致人无法进入深度睡眠阶段。为了提高睡眠质量,最好保持安静、黑暗和舒适的环境,确保睡眠不受外界干扰。
“情绪压力堆积”是导致失眠的又一个重要原因。现代社会压力大,很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面临着不同的压力和困扰,这些压力常常在白天积累,到了晚上反而变得难以释放。

当情绪过于紧张、焦虑时,大脑就会产生过度的兴奋感,导致心跳加速、思维活跃,难以进入睡眠状态。长期的情绪压力还可能导致失眠慢性化,甚至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
医生建议,除了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外,还要尝试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放松技巧来缓解压力,帮助自己在晚上放松心情,顺利入睡。
白天“补觉过多”也会影响晚上睡眠质量。许多人会在白天午休,尤其是夜班工作者或长时间熬夜的人,会在白天弥补不足的睡眠时间。虽然午休对恢复精力有一定帮助,但如果午休时间过长,或者睡得太晚,就容易打乱生物钟,影响晚上的睡眠周期。

医生指出,午休最好不要超过30分钟,而且时间也最好安排在中午或下午早些时候,避免影响晚上的入睡。
长期“作息不规律”是失眠的又一大杀手。很多人习惯晚睡早起,或者经常改变作息时间表,导致生物钟紊乱。这种不规律的作息会打乱身体的内部节奏,影响睡眠质量。
长期下去,身体难以形成固定的睡眠模式,导致晚上躺下时无法顺利入睡。因此,规律的作息时间非常重要,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上床,养成固定的睡眠习惯,帮助大脑和身体形成条件反射,进入休息状态。

影响失眠的因素并不仅仅是晚上睡不着这么简单。通过了解并调整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比如避免睡前接触蓝光、减少刺激性物质的摄入、适当增加运动量、改善睡眠环境、缓解情绪压力、控制午休时间以及保持作息规律,或许可以帮助缓解失眠,改善睡眠质量。
良好的睡眠是身体和大脑修复的重要时间,只有保证了足够的休息,才能有更充沛的精力面对每天的工作与生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失眠睡不好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是明启.失眠是需要重视的心理问题[J].家庭医学,2022,(09):57.
更新时间:2025-10-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