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览:历史的回响 未来的序章

今年,在丰乐剧场旧址的修缮过程中,一柄俄国军刀和五柄日本军刀在墙壁夹层中被发现,专家根据军刀制式和刀鞘铭文推测,这柄俄国军刀可能是1903年作为纪念品赠送给某位俄国军官的,而这个年份,恰恰是中东铁路开通之时。随着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览开展日期的临近,这柄军刀即将与公众见面,再次揭开那段沉重的历史。而将要启幕的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览,正以这样的历史细节为钥匙,从9大部分、28个单元,解锁清代以来吉林三百余年的沧桑历程。

从封禁到开拓:清代吉林的双面图景

步入展厅的第一部分,最先让人注意到的是一个熟悉的名词:柳条边。这是顺康年间为守护“龙兴之地”而修建的“插柳结绳”式边墙,将土地划分为“边里”与“边外”。柳条边因修建时间不同,有老边、新边之分,新边全长350公里,绝大部分在吉林境内。这道“绿色长城”在如今看来略显简陋,却塑造出了吉林的发展轨迹——它既延缓了吉林中西部的开发,也意外保护了长白山的原始生态,更催生出“台丁”这样特殊的守边群体,成为民族融合的特殊见证。

“吉林将军”展区则讲述了边疆治理的智慧。从1653年“宁古塔昂邦章京”到1757年“镇守吉林等处地方将军”,不仅是称谓的更迭,更是中央对黑龙江、松花江流域控制力不断强化的证明。康熙东巡时所作的《松花江放船歌》,“连樯接舰屯江城”让人仿佛听见了当年吉林水师的号角。而多种文字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旁,《罗刹之地图》描绘了雅克萨之战中清军英勇抗敌的故事,诉说着那份条约背后的铁血坚守。

随着19世纪边疆危机的加剧,“封禁”的闸门逐渐松动。展览中一组“闯关东”的数据图令人瞩目:咸丰十年(1860年),东北局部放垦标志着封禁政策的松动,大规模“闯关东”开始,流入人数不断上涨。广大人民携家带口,“担担提篮,或东出榆关,或北渡渤海”,给东北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清代地域文化单元中,流放文人的故事与“吉林三杰”的诗卷形成奇妙呼应。那些被遣戍宁古塔的官吏,在冰天雪地里开办蒙学,在绿水青山中书写诗篇,亦在荒野中播撒文明星火。而成多禄、宋小濂、徐鼐霖三位吉林籍文化巨擘,以诗文书画为纽带,在列强环伺的边疆危机中,共同擎起关东文化旗帜,深刻影响了东北近代文脉。还有吉林富商牛子厚创办的“喜连成京剧科班”,培养出了梅兰芳、周信芳等一代京剧名家,让边疆与国粹产生了跨越千里的共鸣。

侵略与抗争:两把钥匙解锁的历史真相

走过第一部分,灯光仿佛都变得凝重,这里是“俄日的侵略与吉林人民的反侵略斗争”的历史“现场”。咸丰年间,《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签订,沙俄侵占了中国东北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这些侵占不仅使吉林从滨海省份沦为内陆省份,更造成出海口的缺失,至今仍是东北亚地缘格局的历史伤痕。

为了推进远东政策,沙俄攫取在中国东北铺设铁路的特权。这条纵贯东北的T字形中东铁路不仅催生了长春、哈尔滨等现代城市,更将吉林卷入列强争夺的漩涡。

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1904年至1905年),俄、日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开战。日本战胜,还获得了长春宽城子至辽宁旅顺间的铁路线及其附属地的一切权利,后又成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

展板上的满铁档案揭示出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绝非普通铁路公司。“‘满铁’成立后,为了进行‘综合经营’和掠夺式开发,还设立了满铁调查部,其调查范围不仅有中国东北、华北、华中、华南,以及朝鲜半岛等地,还依托满铁在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等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刺探欧美国家情报。”吉林省日本侵华历史研究中心(吉林省社科院满铁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佟大群介绍说。

与满铁档案相对摆放的,是展柜中那柄俄国军刀。刀身精美的花纹与刀鞘上“因勇敢授予……”的铭文背后,是沙俄以“护路”为名侵占中国东北的野心。吉林省博物院副院长张贺推测了这柄将要首次展出的军刀的流转轨迹:这柄刀很可能属于中东铁路沙俄护路队,之所以能保存得如此完整,并在丰乐剧场旧址中与五把日本军刀一起被发现,或许是作为战利品或礼品流入日本人手中的,“它证明了日俄在中国东北存在利益交换,无论是战利品还是礼品,都代表着对中国相同的侵略行径。”

而转过这一展区,抗争的篇章即将展开。展厅中上顶蓝天下立黑土的铜柱,如吴大澂勘界时挺直的脊梁;亦商亦匪的韩登举数次抗俄,以民间武装打破俄军“三个月平定满洲”的狂妄计划;吴禄贞写下的《延吉边务报告》,以历史、地理、法律证据证明延边自古属于中国;撰写《西伯利东偏纪要》、提出《条陈十六事》的曹廷杰,不仅捍卫了领土,更重塑了国人的“边疆认知”……他们共同构筑起“寸土必争”的精神防线,生动讲述着吉林的铮铮铁骨。

动荡中的觉醒:新旧思潮激荡的民国风云

展览的第三部分,将视线投向了民国时期的飘摇岁月。这一时期的吉林经历了政治动荡与列强侵略。

墙上的照片记录着宋教仁化名“桃源宗介”在延边活动的身影,林伯渠以教员身份设立的秘密联络站,熊成基年轻坚毅、慷慨赴义的面容,串联起了早期革命者在吉林的足迹。

1916年6月,袁世凯病逝,北洋政府为稳定东北局势,任命孟恩远为首任吉林督军。东北形成了奉天(张作霖)、吉林(孟恩远)、黑龙江(鲍贵卿)三足鼎立的局面。

同年,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名,在南满铁路沿线及附属地外非法驻军,试图扩大在东北的势力范围,还发生了日本“渐进式侵占东北”策略的关键节点——郑家屯(今吉林双辽)事件。而张作霖就此事件与日本交涉的电报,又暴露出军阀与列强之间复杂的利益纠葛。

张作霖野心勃勃,试图统一东北三省。1919年,吉林军队与驻守宽城子(今吉林长春)的日军守备队发生武装冲突,日本借题发挥,迫使孟恩远下台,张作霖不战而得吉林。奉系军阀统治时期的资料呈现出了矛盾的双面性:梁思成设计的吉林省立大学石头楼,中西合璧的风格预示着新思想的萌芽;奉海铁路建设的相关记载,见证着东北民众自主建设的努力;但日本在东北移民、开矿、设厂、修铁路,又提醒着人们殖民阴影从未散去。

五四运动爆发后,吉林学生和各界群众热情高涨,展柜中的一张张传单证明着他们在这场爱国运动中高度的积极性,这为马克思主义在吉林的传播奠定重要基础,也为中国共产党在吉林的发展作了思想与组织准备。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一批共产党人来到吉林开展工作,吉林党组织迅速发展起来,并领导吉林人民开展系列反帝反封建群众运动。

在这一单元展出的文物中,最动人的是一件看似普通的绿色花瓶。1933年,年轻的共产党员邓晓村和妻子闫庆莲搬到吉林市河南街富裕胡同七号,在中国共产党吉林特别支部的指挥下,建立起秘密交通站,二人一个是站长,一个是工作人员。“花瓶是他们的结婚信物,属于当时很常见的样式,但插满的鲜花下,其实掩藏并保存、传递着党的重要文件,也见证和承载着这对夫妻的爱情与希望。”吉林省博物院讲解科科长崔玉卓说。

清代吉林从“柳条边”的封禁到“闯关东”的开拓,在边疆治理与文化交融中展现出双面图景;俄日侵略的铁蹄下,吉林人民从未屈服,以抗争之姿铸就民族脊梁;民国时期的动荡中,新旧思潮激荡,从早期革命者的秘密活动到中国共产党的萌芽,吉林大地上已然燃起反帝反封建的星火。

历史从未远去,它藏在每一件文物的肌理里,映在每一代人的精神传承中。这场跨越三个多世纪的展览,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邀约。展览中的故事,未完待续;属于这片土地的新篇,正等待我们共同书写。

来源:网信吉林

编辑:李敏

校对:张也

审核:吴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0

标签:历史   近现代史   吉林省   未来   吉林   沙俄   日本   军刀   中国   边疆   俄国   满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