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曾被封神为西岐的地方


探寻岐山历史文化的宝藏之地。

首先给大家上大餐,请欣赏AI视频故事。

视频加载中...

再分享正文精彩内容。

在关中平原西部,宝鸡市境东北部,有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岐山县。它北接麟游县,南连太白县,东依扶风县、眉县,西邻凤翔区、陈仓区,总面积850多 平方千米 ,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华夏大地之上。


岐山,古称“西岐”,封神榜里对其比较推崇,其得名也颇具传奇色彩。境内东北部箭括岭双峰对峙,山有两岐,故别名“岐山”,并以此得县名。早在先秦时期,这里就已在华夏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夏、商时期,岐山县境属雍州。公元前11世纪,周先祖之一的古公亶父率族人迁徙到岐山下的周原,也就是如今的宝鸡市岐山县。在这里,古公亶父建立了周王朝早期的国家组织,也就是早期的周王朝国家政权,他被后世尊为太王。古公亶父带领族人在此发展农业、建设城邑,为周王朝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周原也因此成为周王朝和周文化的发祥地,被誉为“青铜器之乡”“甲骨文之乡”。

周灭崇后,崇国故地就是现在的西安市户县(今鄠邑区)一带。

周灭崇的故事发生在商帝辛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这是周灭商之战中关键的一战,也是中国战争史上第一次有文献记载的城邑攻坚战。

彼时,周文王姬昌实行翦商战略,先后攻灭犬戎、密须、耆和邗等商朝属国,逐渐将战略目标锁定为崇国。崇国是殷西重要属国,其首领崇侯在武丁时多次配合王师出征,帝辛时更是备受重用,却助纣为虐,为周人所厌恶。

面对周军的进攻,崇国凭借高大城墙和强大军力顽强坚守,周军围困30天,崇人仍拒不投降。

周文王深知,要攻下崇城,不能仅靠武力强攻。于是,他一方面积极加强军力,准备了大量的攻城器械,诸如临车、冲车等,还联合友邦及同姓国共同行动,增强军事力量。


这些友邦有虞国、芮国等。虞、芮两国曾因土地纠纷请周文王裁决,见识其德政后归附周朝,成为伐崇的重要盟友。

另一方面,展开了巧妙的政治攻势。周文王宣布崇侯“茂侮父兄,不敬长老,听狱不中,分财不均,百姓力尽,不得衣食”的罪状,将崇侯的恶行公之于众,标榜自己是为民伐崇,是正义之师。

同时,他还下令军队不得任意杀人、坏室、填井伐树、抢掠牲畜,以此解除崇人的顾虑,瓦解守军的斗志。


在充分的准备和周密的战略下,周军终于攻下了崇城。这场胜利意义非凡,周军以优势兵力,用围困和强攻相结合的方式,再配合政治攻势,成功翦除了崇国这个商朝的重要羽翼,夺取了崇这一战略要地,基本完成了灭商的准备工作。


灭崇后,周文王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策——修筑丰邑(今陕西长安西北)也就是沣河岸西面边。丰邑位于渭河平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这里成为了周人继续东进的基地,周人在此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积蓄力量,为日后与商王朝的最终决战做着全面的准备。此后,周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有利形势,为周武王姬发最终伐纣灭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周文王姬昌迁都于丰,岐地东部为周公旦所辖,西部为召公奭所辖。西周沿九州之制,岐地属王畿的周、召两国,由周王朝直接管辖。后来周平王东迁洛阳,秦襄公因护送有功,赐岐地为其所辖,经过一系列的征伐,岐地最终归秦。


岐山县拥有众多令人瞩目的遗迹遗存。周原遗址是周文化的核心区域,这里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甲骨文等珍贵文物,见证了周王朝的辉煌历史。其中,中国最早的四合院就出现在西周时期,陕西岐山凤雏村周原遗址出土的两进院落建筑遗迹,是中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周公庙闻名遐迩,它位于岐山县城西北8千米处的凤凰山南麓,是陕西省宝鸡市现存规模最大、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

“梦见周公”典故来源于 孔子的推崇。说是在春秋时期,孔子极度推崇周公的政治理想和礼制思想,曾多次梦见周公,感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孔子以梦见周公表达对周代礼乐文化的向往,以及对自身未能践行理想的慨叹。

后来民间的做了延伸。意为“梦见周公”简化到日常用语,用来指代“做梦”或“安睡”。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说“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便化用了这一典故,既显文雅,又含淡泊之意。

梦见梦见周公的文化内涵,

象征了智慧与治世理想。说你梦见周公,周公代表着儒家倡导的“礼治”“仁政”等政治哲学,梦见他象征对清明世道、智慧启迪的追求。


也有日常化的诗意表达。在民间语境中,该说法为“睡觉”“做梦”,是时也就赋予了文化韵味,如长辈对孩子说“快去睡吧,说不定能梦见周公”,兼具亲切与文化感。

这一典故历经千年传承,既承载着历史人物的思想光芒,也融入了中国人对梦境、休憩的浪漫想象,成为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语言符号。

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安睡、梦境的文雅表述,也隐含对先贤智慧的追慕。


“周公吐哺”成语出自东汉曹操《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典出《史记·鲁周公世家》,核心是周公求贤若渴的故事,体现其礼贤下士的政治家风范,成为后世赞誉明君贤臣重视人才的经典意象。

典故的由来是说,周公姬旦摄政时,为稳固周王朝统治,广纳人才、治理国家。传说他在洗头时,听闻有贤士求见,立刻“握发”,攥着湿漉漉的头发起身迎接,在吃饭时遇到访客,便“吐哺”(吐出嘴里的食物)去接见,生怕慢待要被接待的人才。

原文记载:“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史记》有记,意思是,我洗头时三次停下攥住头发,吃饭时三次吐出食物,起身接待贤士,还担心错过天下英才。其想表达的文化寓意是“求贤如渴”。

故事以“吐哺握发”的细节,刻画周公为招揽人才废寝忘食的急切态度,成为后世君主、权臣效仿的典范。如曹操在《短歌行》中以周公自比,抒发渴望贤才归附、统一天下的抱负。

其目的是标注儒家理想的政治符号。儒家将周公视为“仁政”“礼治”的代表,“吐哺”之举被赋予“谦德”“重才”的伦理内涵,与“礼贤下士”“天下归心”的政治理想深度绑定。


表现出来的文学经典意象,体现在该典故频繁出现于诗词文赋中,如李白“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化用文王求贤)、元稹“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赞贤臣辅政),均以周公为标杆,表达对理想君臣关系的向往。

然而现实映射出来的却往往是,后世人们常用“周公吐哺”形容统治者或领导者重视人才、虚怀若谷的姿态,尤其在政商领域,常被用来赞誉企业或机构招揽人才的诚意。其核心精神——对人才的尊重与渴求,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天下归心”的最早出处于《论语·尧曰》中孔子提及“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强调通过复兴亡国、延续绝嗣家族、任用隐逸贤才,使民心归附。现代常用来形容政府以民生、德政赢得民众信任,。

这些历史典故事均诞生于此。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他是中国西周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

周公辅佐兄长武王伐纣灭商,建立了强大的西周王朝;后又替代成王摄行朝政,期间“东征平叛”“分封诸侯”“营建洛邑”。

以下便是周公摄政期间“东征平叛”“分封诸侯”“营建洛邑”的关键内容:

东征平叛(周公东征)。

周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商纣王之子武庚联合管叔、蔡叔(周王室宗亲)及东夷诸国(如徐、奄)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威胁西周统治。 周公亲率大军东征,历时三年,诛杀武庚、管叔,流放蔡叔,攻灭奄国等东夷势力。此战稳定了周王室统治,扩大了周王朝在东方的影响力。

分封诸侯。以血缘关系和功臣分封巩固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有同姓诸侯,分封姬姓宗亲到战略要地,如鲁(周公长子伯禽)、卫(武王弟康叔)、晋(成王弟叔虞)等,拱卫王畿。

有异姓诸侯:分封功臣及先代贵族,如齐(姜尚)、宋(商纣王兄微子启),以拉拢各方势力。

并明确各个诸侯义务:需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缴纳贡赋、随军作战。


这一政策的影响:

一是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是推动周文化向边缘地区传播,促进中原与周边的融合。

营建洛邑(成周)

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沣河东岸。为加强对东方的统治,周公决定在中原营建新都。

一是选址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其“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便于控制东方。

二是建成后称“成周”,与镐京(宗周)形成东西呼应的政治中心。

其意义在于:

政治上:确立了周王朝“宅兹中国”(天下之中)的统治格局,便于管理东部诸侯和殷商遗民。

军事上:作为东征后的前沿基地,震慑东方潜在叛乱势力。

文化上:成为礼乐制度的实践中心,推动周文化向全国辐射。


这三大举措共同构成了周公摄政时期巩固西周政权的核心策略,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统治的基础。

在成王长大成人后,他归政于成王,退居到周公庙古卷阿“制礼作乐”,为国家制定了一整套安邦治国的典章制度,促进了西周的发展和强盛。

唐武德元年,朝廷为纪念周公姬旦在凤凰山南麓建祠立庙,祭祀周公,此后历代皇家和地方官员祭祀不绝。

经历代修葺、扩建,周公庙形成了以周三公(周公、召公、太公)殿为主体,姜嫄、后稷殿为辅,亭、台、楼、阁点缀辉映的关中地区最大古建筑群,总面积达62万平方米,是全国历史最悠久、文化内涵最丰富、占地面积最大的周公庙 。


周公庙最著名的景观为周公庙八景,如“枯柏复生”,山门两侧的两株柏树植于唐代,树龄约1200年,曾在黄巢之乱时被斩,半身已枯,却枝叶复荣,令人称奇;

还有“云房仙笔”,周公殿西的石碑上,相传一日背部突然出现“云房”二草字,点划奇异,旁注“钟离笔”三字,乃仙人钟离权所书,充满神秘色彩。

此外,润德泉也是周公庙的一大景观,《岐山县志》载:“唐大中元年,凤翔节度使崔珙因泉出为瑞,上其事,宣宗赐名润德。”意为润德于民,相传泉水源于豳洲,十数年辙来去,来此则彼涸,去彼则此涸,颇为神奇。

润德泉誉称周公圣水,泉面约十平方米,石砌泉壁高丈余,泉周围有八角形石栏杆,上镌有龙吻、鳌头、猿首等浮雕藻饰。

相传该泉水源于豳州(今彬州市一带)意思是泉眼子在彬县,泉水在岐山,十几个年头往返一次,泉水来到这里的时候,彬县那里的泉眼子就此干涸,没有水了。而泉水过去,这里处干涸,就没有水了。

同时,泉水涌流则被认为国泰民安、风华物茂,泉水枯竭则世态动乱、兵荒不断。


历史有真实记载,说的是唐大中元年,凤翔节度使崔珙因泉出为瑞,上其事,宣宗赐名润德,意为润德于民。自唐大中二年敕赐“润德泉”泉名后,泉即得到保护,现存润德泉为道光二十七年重修。


五丈原风景名胜区同样在岐山县境内熠熠生辉。它东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宝鸡56公里,北距岐山县城25公里。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历代文人墨客、官宦庶民纷纷题词立碑、建祠修庙,凭吊千古,这里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古文化遗迹。

如今,岐山武侯祠就位于五丈原上,此原高120余米,东西宽1000米,南北长3500米,面积约12平方公里。南倚秦岭北卧,北依渭河南枕,横亘东西成塬。东西北三面临河,地势十分险要,为古代行军布阵之地 。站在五丈原上,仿佛能看到当年诸葛亮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指挥若定的身影,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岐山县不仅有厚重的历史遗迹,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人物故事和历史传说。

除了周公的故事,还有召公的传说。召公奭是周文王的庶子,与周公旦一起辅佐周成王。他常巡行乡邑,曾在一棵甘棠树下听讼断狱,处理政事,他公正无私,深受百姓爱戴。

百姓为了纪念他,作《甘棠》诗,“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召公祠原在县西南八里刘家原村,今为孝子陵乡刘家原中学校址,虽然如今祠庙已换了用途,但召公的故事依然在这片土地上流传。


在岐山,还有一个关于李淳风的故事。李淳风祖籍岐州雍县(今陕西岐山)人,自幼聪慧好学,稍长,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天文、历法、数学、阴阳学等,而且很有胆识。他的坟墓在岐山县城东北约六华里之处的凤鸣镇李家道村。传说李淳风曾与袁天罡一起为唐太宗李世民选址修建陵墓,两人各自出发,最后却都选中了同一个地方,足见其风水堪舆之术的高超。他所著的《推背图》更是充满神秘色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岐山的地理环境独特而优美。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山、原、川、谷均有,形成“两山夹一川,两水分三原”的自然大势。北依岐山,南接秦岭,中部为山前洪积扇平原、黄土台原及河谷阶地,呈“凹”字形 。最高点在石楼山,海拔2160米,最低点在龚刘,海拔495米。境内河流均属黄河流域的渭河水系,主要河流有渭河、石头河、同峪河、麦李河、水河、七星河、苜蓿河等,水泉也较多,如马刨泉、刘秀泉、仰天池、润德泉等。这里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适宜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环境。

最后给各位送一点开胃小吃。



岐山县,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它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见证了无数的兴衰变迁。无论是历史遗迹、人物故事,还是独特的地理环境,都让人流连忘返、心驰神往。它是一部生动的史书,等待着更多的人去翻开、去解读、去品味其中的韵味。

(文中个别资料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冒犯,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李文杰,生于长安农村,毕业于西安市农业学校,为西安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中共党员。社会爱心人士,三农题材作者,曾发表多篇散文、诗歌或纪实文章、报告文学以及摄影作品等。

陕西省职工作协会员,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理事,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墨海书画院高级院士。网络作家,当代优秀文学家。

作者写作方向:

重拾传统文化,挖掘历史遗留。

关注三农题材,野说风土人情。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3

标签:旅游   封神   地方   岐山   岐山县   王朝   西周   渭河   诸侯   西安市   泉水   历史   典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