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张家界七星山的“荒野求生挑战赛”成为了全网的快乐源泉。
医学生林北凭借他的“硬核生存技能”以及“超绝精神状态”在一众选手中出圈。
别人荒野求生都是满眼疲惫,充满了担忧;但他好像已经和森林“融为一体”:
下雨天别人到处找庇护所,他却爬上树开始学猴子叫;

吃坏肚子腹泻不止,他医学生的血脉瞬间觉醒,用烧红的泥土自制“荒野版蒙脱石散”...

图源:微博@潇湘晨报
实实在在地演绎了什么叫:从从容容,游刃有余。
网友连声质疑:看来当野人也比当医学生快乐多了!

相比诸多医学生学到头皮发麻的日常,有一个地方的医学生却快乐多了——这里的学生们翻阅古籍方剂、辨识百味草药、练习针灸推拿,每日都在复刻“尝百草”“炼丹药”的传统。
毫不夸张,这里的道路、房屋都弥漫着“仙草”味,随处可见的中草药,把养生氛围直接拉满!没事多来逛逛,感觉多吸两口都能延年益寿。
它就是国字头第一批中医药高等学府,也是唯一一个211中医院校,根正苗红的中医界“老大哥”——北京中医药大学。

01
从“小马扎课堂”到全球传医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历史,始于1956年国务院的一纸批复——这一年,北京中医学院正式成立,成为新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高等中医药人才的院校。

1956年,国务院发文正式成立北京中医学院等四所中医院校,标志着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由此起步
建校之初的条件远非如今可比,学校暂借北门仓的北京中医进修学校校舍办学,“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正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时值第一个国家五年计划,百废待举。当时,青年学生大都争先恐后地报考工科类院校,以求加入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之中。
而中医,可谓是当时一股冷门得不能再冷门的专业,不仅老师稀缺,连报考的学生都寥寥无几。因此,办学条件十分艰难。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务院仍然坚持办学,因为中医是中华民族医学智慧的结晶,是不可抹去的文化传统。
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医大师王世民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第一届学生,他回忆求学往昔:学生们没有固定课桌,就抱着小马扎坐在地上,以膝盖为“书桌”记笔记;120多名学生挤在几间简陋的大房间里住宿,但没人抱怨。

北中医第一届学生在简陋的教室里上课
即便条件艰苦,学校仍在快速成长。
1958年,学校第一所附属医院——东直门医院正式开诊,同年还创办了中药制药厂,实现了“教学、医疗、科研”三位一体的初步布局。
1960年,建校仅4年的北京中医学院就跻身全国重点高校行列,“起步即高光”的成绩,在当时的中医药院校中极为罕见,也就此奠定了北京中医药在中医学圈“老大哥”的地位。
1962年,中医界发生了一件改变未来的大事。秦伯未、于道济、陈慎吾、任应秋、李重人五位知名教授,针对当时中医教育面临的“西医学科冲击、教材不统一、实践机会不足”等问题,联名向教育部上书提建议,这一“五老上书”事件不仅推动了全国中医课程体系的规范化,也成为北中医校史中极具分量的精神符号。

此后数十年,学校的发展脚步从未停歇。
1993年,北京中医学院正式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名称的升级背后,是学科实力、办学规模的全面提升。
三年后,学校成功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成为中医药领域率先进入这一行列的院校。

步入21世纪,学校与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新增了针灸推拿学、骨伤科学等优势学科,学科版图进一步拓宽,也为后续培养“针灸骨伤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北京中医药大学新校区良乡校区
2017年,学校的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三大核心学科同时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2020年,学校又荣获“全国文明校园”称号,实现了“学术硬实力”与“校园软实力”的同步发展。
回溯校史,从“小马扎课堂”白手起家,到“双一流”稳步前行,它的每一步都与新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同频共振。
它用近七十年的时间证明,中医药教育既能守得住传统根脉,也能跟得上时代步伐,为后续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历史根基。
02
硬核科研,让本草焕发新活力
作为以中医药学为核心的全国重点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科实力堪称“行业标杆”,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三大专业更是撑起“王牌门面”。
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双双斩获A+等级,这一成绩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仅两所院校达成。

三大核心学科全部入选“双一流”建设行列,堪称“三驾马车”齐头并进
除此之外,学校还拥有近5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数量位居全国中医药院校首位。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这也标志着北中医的核心学科实力,迈入全国乃至世界的顶尖水平。
在学位授权方面,学校构建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培养体系: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4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还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中医药人才的“深耕式培养”提供了充足空间。
不过,当人们提到“中医”时,脑海里浮现的都是留着长胡须的老医者,手捧竹简给学生传道授业,而学生们平时的学习,要么泡在图书馆里研究医书古籍,要么在古老的木柜前,用小称盘抓药材……
这些场景的确存在,但现在的中医,早已与科技深度融合,学生们不仅从古书里总结经验,更掌握了先进的技术,走在医学前沿。不少成果既贴合临床需求,又彰显了中医药的创新力。
比如在慢性心力衰竭的防治研究中,北京中医药大学王勇教授团队从中医“益气温阳活血”的经典理论出发,创新提出了“心衰解毒”的新治法,还据此研发出了中药新药“芪参颗粒”,很快就能为心衰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为了找到药物里真正发挥作用的成分,团队还首创了以斑马鱼胚胎作为模型的筛选体系,从芪参颗粒中精准找出了16种能保护心肌的中药小分子。这项研究成果在2024年发表在了被号称“国产第一神刊”的《Science Bulletin》上。

这也可以看出,北中医不仅重视传承“传统理论”,还注重与“现代实践”的结合。
为此,学校搭建了一系列的“古今融合”的课程。
不同于中医传统的师门制,学校把各大名医“隔空”请到了校园——中医经典智能实训室打破了空间限制,与各大名医合作,开展远程门诊带教,考入北中医,四舍五入也等于“拜入中医名门”。
此外,传统的中医也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学校特创的中医诊断虚拟仿真实训室(又称“中医诊断舱”)是学生们的“最爱”。这里通过VR技术还原了不同体质患者的脉象、舌苔、面色特征,可供学生反复练习“望闻问切”。
谁说“老中医”只能穿长衫、留胡须,也可以是“机械姬”呀!

舌面诊VR本科生实训
强大的学科与科研实力,也为学生就业筑牢了“底气”。
校长唐志书曾提到,
“近几年来,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满意度平均达98%以上,这一数据在医药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
而从就业方向来看,超60%的本科毕业生进入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有许多毕业生考入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等顶尖医疗机构;还有部分毕业生选择基层医疗岗位,或进入中药企业从事研发、质控工作;甚至有毕业生自主创业,开办社区中医诊所、开发中药养生产品。
而他们也真正将“尝百草”的所学,转化为服务大众健康的实际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北中医从办学之初就以弘扬“中国传统”作为底色,但传统之余,也很有“国际范儿”。
早在1957年,学校就成立了留学生办公室,成为新中国最早接收外国留学生攻读中医学的高等院校,一直到今天,已为94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2万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
90年代初,学校在德国创办魁茨汀中医医院,开创了中国大学在海外独立举办中医特色医院的先例,如今这家医院已成为欧洲中医药诊疗与教学的重要基地。

直到现在,与英国密德萨斯大学合作设立我国首个海外医学学士学位项目,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联合开设“中医学-生物学”双学士学位教育,学生们既能熟练运用中医诊疗技术,又具备扎实的现代生物学科研能力,很多毕业生都多拿到了跨国药企或国际医疗机构的offer。
与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医学院合作的中医学硕士项目,更是首个获得欧盟认可的中医药学位项目,让中医药学历在欧洲实现“官方认证”。
近年来,学校还在澳大利亚、俄罗斯、美国建立海外中医中心,为海外中医药传播提供了“北中医方案”。
03
藏在校园每一处的“中医智慧”
北中医的校园生活,从课堂到角落,都透着一股“仙气飘飘”的独特气质。
先从特色课程说起,这里的课不止教医术,更教人生哲理。
治病和救人,除了掌握理论知识,更要懂得人心。
开学必听一门课就是社交礼仪,没有理论,全是进入社会后的高频场景的实战。
从正式场合的着装搭配,到学术答辩时的言行举止,再到会议安排的细节把控,这些社会生活里的规则,与书本中的知识一样重要。
“礼仪是让对方感到被尊重,这比技巧更重要。”

图源:小红书@雪饼
除此之外,专业课上老师还会穿插中医里的人生哲学,比如从“阴阳平衡”讲处世之道,从 “辨证施治”说看待问题要灵活,做到“学医先学做人”。

图源:小红书@海绵baby
懂医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北中医也把这句话贯彻到底。学校专门开设了特色课:中医美容课、针灸课、食疗课……丰富多彩,教大家用益母草护肤、用当归护发,把“养生”实实在在融进生活里。
重要的是,这些课程讲座会不定期对外开放,校外的大家,可以准备蹭课啦!
课堂之外,北中医的校园本身也是一本活的“中医药图鉴”,不仅如此,还被广大市民称为“遛弯圣地”。
毕竟不是哪所大学都能把“仙草”种满校园。
北中医的博物馆就是打卡胜地之一,这里的藏品规模在全国都数一数二:2000多件医史文物、善本医籍,6000多份中药标本,一进门就能闻到满室药香。
矿物药展区的晶石闪着光泽,大型植物药材区更让人惊叹:一人高的葛根立在角落,20多年的党参粗壮得像小树干,最惊艳的还要数清代“百眼柜”,圆柱形的柜子能转动,每个药斗都标着药名,柜门绘着神农尝百草的图案,柜顶字迹记载着悠久的历史,摸着凉凉的木面,仿佛能摸到百年前的制药时光。
博物馆之外,药学楼南侧的“百草园”更是独一份的存在。
这里种着青蒿、益母草、桔梗、水飞蓟等上百种药用植物,连诺贝尔奖相关的青蒿都能近距离观察。如果到这参观碰上了拿着笔记本的同学,记得让他讲讲这些“仙草”的故事。

图源:小红书@气泡伤心水
校园里的建筑也透着古色古香,每栋楼的牌匾都是书法大家题写的。
历代中医大师的雕塑屹立各方,路过时仿佛能感受到前辈们的治学精神,走在这样的校园里,连脚步都忍不住放慢。

图源:小红书@BUCM-陈安澜
逛累了,就去北中医的“养生食堂”补一补。国医堂推出的药膳,把草本香藏进了馒头包子里。

北中医国医堂的菜单
图源:小红书@我不是张扒皮
“只要吃饭就是最大的养生”,北中医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们不知道的!
有!学校还会组织“采药活动”,带着学生去学校专属本草基地,一边认草药一边郊游,把“尝百草”从书本变成了实地体验,学习和休息两不耽误。

图源:小红书@上市女总裁
这些藏在课堂、博物馆、百草园、食堂里的细节,正是北中医“仙气飘飘”的底气,中医药不是遥远的理论,而是能穿在身上、吃进嘴里、逛在眼前的生活本身。
广大网友羡慕:都说学医很累,在这里学医还会变秃吗?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特别,在于它始终踩着“传承”与“创新”的双轮稳步前行。
从“小马扎课堂”艰辛起步,到如今成为拥全球传医的顶尖院校,它从没丢了中医的根——校园里的百草园、博物馆,课堂上的礼仪与哲理,都藏着对传统的敬畏;
也没停下创新的步——中西医结合、中医AI模拟诊断实验室,把古老智慧变成现代成果。
北中医守得住传统、玩得转创新、护得住学生,它不仅是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标杆,更是无数人心中“从热爱中医走到成就事业”的理想之地。
未来,它定会继续带着本草清香,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护更多人的健康,让中医药的光芒照得更远。
参考资料: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举办研究生新生社交礼仪专题讲座
2.北京中医药大学:三个长学制特色专业培养中医药发展领军人才
3.中国医药报:1956年,我成为北中医首届大学生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