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小卞今天的这篇文章,主要是分析白酒行业因需求场景缩减、年轻消费者摒弃传统酒桌文化、金融炒作属性消退及电商渠道冲击,出现价格股价双跌、企业营收下滑的现象,曾经的高价神话逐渐落幕,行业正回归酒精饮料本质,这样的转变不正是白酒行业告别虚火、走向理性的开始吗?


这届年轻人算是把白酒行业的皇帝新装扒得明明白白。
一边是对老派酒桌文化嗤之以鼻,转头就把低价茅台抢成爆款。
另一边是酒企经销商急得跳脚,曾经高攀不起的液体黄金,如今跌得出乎意料。
这场横跨近百年的白酒大戏,终于唱到了最扎心的一幕。
先看眼下的崩价现场,用尸横遍野形容都不算夸张。
白酒老大哥茅台53度飞天,行情价直接跌破1700元,创下1660元的新低,这还不算完,实际销售里1499元的生命线都快守不住了。
以前倒腾茅台的黄牛,现在手里的货比脸还干净,不是卖光了,是砸手里不敢动,再卖就得倒贴钱。
跟着倒霉的还有五粮液,普五八代批发价从年初950元跌到855元,茅台1935更狠,从1800元的峰值直接腰斩再打折,跌幅高达60%,王子、迎宾系列也跌了近两成。
曾经有多风光,现在就有多狼狈。
20年前,小糊涂仙30元、泸州老窖40元、茅台300多元,普通人攒几天工资就能喝上一顿。
20年后价格翻十倍,一瓶茅台够打大半个月工,这溢价要是靠粮食涨价撑着也就罢了,可粮食才涨几毛,人工也就翻两三倍,这波躺赢式涨价,本质上就是把消费者当冤大头。

更惨的是资本市场的表现。
今年A股都冲4000点了,白酒板块却偏偏反向操作,成了少数不涨反跌的钉子户,硬生生和房地产凑成难兄难弟。
贵州茅台早在2021年就被中信证券吹上3万亿市值的神坛,研报标题都写着3万亿从头越,长坡厚雪春风来,
谁能想到,中信证券那篇3万亿神话研报刚吹完,贵州茅台的股价就跟坐了过山车似的,八天后摸到2600元的高点,之后直接开启跳楼式下跌模式。
这一跌就是四年,跌幅硬生生超过40%,曾经的A股股王风光不再,市值被宁德时代甩在身后,连寒武纪的股价都比它高了,说出来都让人觉得魔幻。
可别以为茅台这待遇已经够惨,其他酒企才是真的惨。
泸州老窖股价直接砍半,拦腰跌了一半;五粮液、洋河、酒鬼酒更夸张,跌幅突破60%,相当于股价打了四折。
等到三季度财报一曝光,20家上市酒企几乎集体翻车,全是负增长的成绩单。
其中洋河、酒鬼酒、水井坊更是连跌三个季度,每个季度营收都下滑超30%,简直是跌跌不休。


要知道,以前的白酒行业那可是躺着赚钱的代表,毛利率随便就能超过70%,被圈里人称作最好做的生意。
可现在呢?从香饽饽变成烫手山芋,整个行业凑在一起上演比惨大会,这剧情要是放在几年前,谁听了不得说句不可能?白酒行业的病根,早就埋在了金融属性的迷梦里。
上一轮塑化剂危机后,白酒非但没吸取教训,反而开启了长达八年的封神之路。
2016到2024年,20家上市酒企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超10%,赚钱逻辑简单粗暴到可笑。
厂家故意限量提价,经销商拿货就捂盘,主打一个饥饿营销。
就这么一套组合拳,白酒一年比一年贵,酒企一年比一年赚得多。
那几年的白酒圈,简直是沾酒就涨。
只要哪家公司说要收购酒厂,股价立刻原地起飞,源城黄金、岩石股份就是这么成了市场焦点。
经销商更是躺赢,70%的毛利率碾压所有行业,闭着眼睛进货都能赚钱。
有个大哥收藏茅台的阵仗至今让人记忆犹新,一屋子瓶装、坛装、箱装茅台,专门建酒窖存放,根本不是为了喝,8000万瓶的年产量,哪有那么多人喝得起?
他赌的是酒价会一直涨,可惜这把赌输了。
白酒能封神,全靠和基建、地产的绑定式狂欢。
很长一段时间里,茅台股价比官方数据还准,直接是基建行业的晴雨表,螺纹钢、水泥价格都跟着茅台走,投资者搞出炒白酒=炒基建的神奇操作。
为啥这么铁?因为基建地产圈的局离不开白酒,推杯换盏间谈生意,酒的档次就是身份的名片,华子配茅台的袋子,比名片还管用。

可历史从不会一直惯着谁。
这两年基建放缓、地产深度调整,曾经呼风唤雨的局内人要么低调行事,要么干脆消失,推杯换盏的场景少了,白酒的需求直接被抽走一大块。
要命的是,年轻人不接盘了。
在90后、00后眼里,白酒自带权力规训的滤镜,敬酒、罚酒、座次排序,全是让人头大的旧规矩。
他们不是不喝酒,是喝得更自我,微醺小甜水、精酿啤酒不香吗?为啥要在酒桌上看人脸色?
需求垮了,库存就成了压垮经销商的最后一根稻草。
现在白酒行业平均库存去化周期高达900多天,60%的酒企都在价格倒挂。
卖价比批发价还低,800到1500元的中端市场成了重灾区,不少经销商资金链直接断裂,哭都没地方哭。
可能有人会问,茅台以前也跌过,这次会不会像2013年那样东山再起?还真不一样。
2012年底三公消费整顿,茅台市场价从2300元跌到800元,那时厂家能靠控产能、清渠道稳住价格。
现在的问题是,市场上的散货太多了,投资客、黄牛手里的库存比厂家还多,就算茅台减产,也挡不住大家集体抛货,供应早就不稀缺了。


新中国成立前,茅台镇就三家酒坊,华茅、王茅、赖茅,1951年合并成国营酒厂才正式起步。
1952年全国评酒会封神,之后频频出现在国宴、外事场合,尼克松访华喝的都是它,这种国家级背书是花钱都买不来的。
再加上茅台工艺特殊,一年生产周期,三年陈酿,五年出厂,天然的稀缺性成了涨价的借口。
改革开放后,商务宴请、礼赠需求爆发,茅台彻底被捧上神坛。
90年代几十块,2000年涨到两三百,2012年市场价疯涨至2800元,连酒瓶子都成了抢手货。
2017年新一轮暴涨更夸张,茅台直接变成理财产品,疫情期间大家不敢炒股买房,就组团囤茅台,原价抢到一瓶转手就能翻倍,原箱茅台因为收藏价值高,价格更是炒到天上去。

但金融属性有多疯,崩盘就有多惨。
当所有人都把茅台当投资品,没人真的喝的时候,泡沫破了就是必然。
现在电商还来补刀,直接砍掉经销商、批发商等中间环节,以前层层加价的空间被压缩,再加上平台补贴,1299元的茅台都能买到,曾经的天价神话自然不攻自破。
未来的白酒市场,大概率会往两个方向走。
高端白酒的金融属性会慢慢褪掉,1499元的建议零售价和实际售价会越来越近,想靠囤茅台发财的可以醒醒了。
100到300元的口粮酒会进入内卷模式,价格往下走,品质往上提,原料、工艺、陈酿年限都会透明化,消费者终于能喝到性价比高的酒了。
其实白酒本身没啥错,错的是被过度炒作的金融属性,错的是把喝酒变成社交枷锁的旧文化。当茅台不再是硬通货,当酒桌不再讲尊卑有序,白酒才能回归本质,一款普通的发酵酒精饮料。
曾经你高攀不起,如今你爱答不理,白酒的黄金时代确实结束了。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或许是最好的开始,不用为品牌溢价买单,不用在酒桌上委屈自己,喝酒本来就该是件轻松的事,不是吗?
更新时间:2025-11-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