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黄糕美食文化研究座谈会举行
记者 张德富 拍摄报道

2025年11月1日上午,由大同市品牌农业与科技信息发展中心、大同市大同好粮协会和大同餐饮酒店业协会主办,华北星社区、贤王传媒承办的大同市黄糕美食文化研究座谈会在华北星社区会议室举行。本次座谈会旨在弘扬大同传统地方特色美食文化,推广“大同好粮”黄糕美食,为形成从土地到餐桌的大同黄糕美食产业链提供学术支撑与实践路径,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全市研究大同民俗、农业、餐饮、文化、学术和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代表30余人齐聚一堂,为大同黄糕这一极具地域特色的美食产业、传统和文化出谋划策,群策群力,深入研讨。

黍子是非常适宜大同地理气候的农作物。由于黄土高原,高寒冷凉,十年九旱,历千年万载,经物竞天择,黍子早已形成了切合大同环境的旱作农业生理特征:生育期短,根系发达,叶片气孔小而少,蒸腾小,需水少。对大同农业生产来说,正是合天时,适地利,通人性。千百年来在这里茁壮生长,造福民众。

由黍米制作的黄糕是大同传统的地方特色美食。因为黄糕营养好、耐消化,是当地劳动人民干活的理想食品,也是一日三餐的主食。由糕衍生出的大同美食有多种多样,有素糕、油炸糕、黍子糕、高粱糕、莜面拿糕……是支撑大同国际美食之都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当前全市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弘扬大同黄糕美食文化意义十分重大。

座谈会上,专家们从大同黄糕美食文化的历史渊源、人文故事、文化传承、美食发展等多个角度切入,各抒己见,高屋建瓴,赢得了阵阵掌声。民俗学家赵佃玺指出:黄糕不仅是大同人餐桌上的“硬核”主食,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质朴的民风民俗,也是大同市的城市文化名片,对其进行系统性研究与推广,对于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赋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作家任勇从讲好黄糕背后的文化故事的角度表示,黄糕承载着千百年来大同人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凝结着世代相传的在大同人风味记忆。

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李彦明老师,就“如何实现黄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出,推动黄糕产业发展,需做到“守正”与“创新”并举:一方面,要坚守传统工艺核心,保护其本真性;另一方面,要结合现代科技、营销理念与文旅业态,开发多元化产品,拓展消费场景,提升其品牌价值与影响力。

与会作家学者纷纷发言。农业专家详细解读了大同黄糕为什么能够达到“黄、软、筋、香”的独特品质;教育学者提出了如何让大同黄糕美食文化走进课堂,让年轻人真正喜欢上我们的黄糕美食;大同餐饮协会代表提出,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基础上,尝试开发符合现代人口味和健康需求的新品黄糕,是拓宽市场、延续生命力的有效途径。大同好粮协会代表还提出了打造“黄糕美食体验店”、开发黄糕主题旅游线路等具体设想。

本次座谈会成果丰硕,不仅深化了与会者对大同黄糕文化价值的认知,也为未来黄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理清了思路,凝聚了合力。据悉,市农业农村部门主办方将汇总座谈会形成的宝贵意见与建议,进一步研究制定黄糕美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产业发展规划,让这一古老的地方美食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为大同的农文旅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