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秋日的阳光掠过紫禁城的琉璃金顶,
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
百载光阴流转,
这座曾经的华丽宫阙
已化作属于人民的文化殿堂。
神武门展厅中,
“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正以百余件珍贵展品,
立体展现故宫文物南迁的艰辛历程。
而在成都博物馆中,
“岁月记忆:国宝西迁与高校入川”特展
则将故宫与千里之外的四川之间
文脉相连的历史记忆娓娓道来。
这场文物西迁征程,
在彼时的峥嵘岁月里,
于巴山蜀水间,
谱写了中华民族赓续千年文脉的动人篇章。
1937年11月20日,
近两万箱故宫文物开启了
世界文物保护史上最为壮观的迁徙。
三路文物中,北路翻越秦岭,
经由“难于上青天”的川陕古道,
于1939年2月27日抵达成都。
运输途中险象环生:
在绵阳附近,运载文物的卡车
从临时便桥翻落河滩;
空车返回途中又发生两次翻车事故,
所幸那志良、徐森玉等守护者均安然无恙。
历史的惊险更在于时间上的毫厘之差——
最后一批文物离开汉中仅12天,
日军的七颗炸弹就将汉中文庙夷为平地。
北路文物西迁路上-汉中至成都
文物入川后的安置
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1939年5月中旬,
那志良接到紧急命令:
所有存放在成都的文物
必须在一个月内迁往峨眉。
实际的搬迁工作从5月17日开始,
一部分文物直运峨眉,
另一部分暂存彭山县禹王宫、
万寿宫和县立初级中学中转。
至7月11日,所有文物安全抵达峨眉,
安置于大佛殿、武庙和火神庙。
曾作西迁北路文物库房的峨眉大佛寺(故宫博物院藏)
就在文物全部撤离成都的第七天——
1939年6月11日,
日军27架飞机轰炸成都,
造成226人死亡,432人受伤。
那志良在回忆录中沉痛写道:
“西面是一片火光……
肩担抬着受伤的人,
一个跟着一个地往医院里去。
呻吟之声,不绝于耳。”
被炸地点距文物原存放地大慈寺
最近处不足500米,若未及时转移,
中华文明将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
故宫南迁·装载文物的木船渡河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
文物守护者与四川人民
共同编织了一幅动人的文化图景。
在乐山安谷乡,当地百姓二话不说
将宗祠里的祖先牌位搬出,
腾出空间安放国宝。
古佛寺及宋氏、赵氏、易氏等宗祠,
在参天古树的天然掩护下,
使9369箱文物在1939年
日机轰炸乐山时幸免于难。
更令人感动的是,
这片文化绿洲还迎来了特殊的访客。
内迁乐山的武汉大学教务长朱光潜、教授杨东莼、徐中舒,
著名画家丰子恺、齐白石等文化名人,
都曾到安谷参观库藏书画。
丹枫呦鹿图轴 五代 佚名 成都博物馆 藏 1970-1980年代复制
1946年11月,
为感谢四川人民的守护,
故宫博物院在成都少城公园民众教育馆
举办“故宫书画展览会”。
展览精选了从晋朝至清代1500多年中
最具代表性的100件书画精品,
包括王羲之《七月都下帖》、
颜真卿《祭侄文稿》、
苏轼《赤壁赋》等旷世之作。
展览原定展出24天,
因市民热情特别延期两天,
观展人数达5.5万人次,
成为一场空前的文化盛会
洞庭渔隐图 元 吴镇 成都博物馆 藏 1970-1980年代复制
在整个展览期间,
展区未发生一起安全事件,
这既是文物保护史上的奇迹,
也是成都人民对文明守护的庄严承诺。
今日,
当我们在故宫建院百年之际回望这段历史,
那些曾经在巴山蜀水间
得到庇护的国之重器——
从翠玉白菜到《四库全书》,
从毛公鼎到《快雪时晴帖》——
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成都与故宫的这段渊源,
不仅是一场文物迁徙的物理轨迹,
更是一种文明的精神联结。
在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百年之际,
我们看见:
那些曾经在战火中颠沛流离的文物,
正安然陈列在展厅中,
向世界诉说着中华文明的辉煌;
而那些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守护者,
以及用胸膛温暖文明火种的巴蜀人民,
他们的精神早已融入民族的血脉,
化作文化自信的基石,
在新的百年征程中继续闪耀。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王茹懿 图片 资料图、成都博物馆 编辑 曾雪柔
更新时间:2025-10-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