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老腿先老”,我们的双腿承载着人体最重的负荷,双腿衰老最突出的表现是膝关节炎,尽管年轻人也会发生,但中老年人是主要的群体,随着病情的发展关节出现疼痛肿胀和偶尔的“卡顿”现象,日常活动受到影响。当现代医学聚焦于关节退行性变和炎症反应时,传承千年的中医学早已对膝关节炎形成了深刻理解,将其称为"痹证"或"鹤膝风"。
中医认为其根本在于正气亏虚与外邪侵袭相互交织的结果。1.正气亏虚:气血亏虚与肝肾不足是内在的薄弱根基,当气血不足,关节如同失去灌溉的田地,筋脉失养则酸软无力;气虚推动无力又加剧血瘀,造成刺痛、静息痛。"肝主筋,肾主骨",中老年肝肾亏虚尤其常见,肾精不足则骨髓失充,骨脆易损;肝血亏虚则筋膜松弛、关节不稳。此类患者除了关节症状外,常伴有腰膝酸软、容易疲劳、头晕耳鸣等全身表现。痰瘀互结:病程日久,体内痰湿与瘀血互结,就像河道中淤泥堆积,阻塞经络。此类关节炎多见关节顽固肿胀、变形僵硬,甚则屈伸困难,关节局部可能颜色暗紫或有明显的"筋疙瘩"。2.外邪侵袭:中医将引发关节疼痛的三大外邪概括为风、寒、湿。"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善行,游走不定,常裹挟寒湿伤人,导致疼痛位置游移或遍及下肢。寒邪凝滞是膝痛最常见诱因,寒邪入体则气血凝滞,像冬天结冰的河流,经络不通导致冷痛锐利,这类疼痛遇暖减轻,遇寒加剧。湿邪黏腻,困阻气血,使人感觉膝关节沉重、肿胀无力,如灌了铅一般,甚至抬腿都困难。
中医对于膝关节炎(痹症)采取内外同治、标本兼顾、调养保健的综合疗养,效果显著。
一、中药内服。通过望闻问切精准辨证,一人一方调理脏腑功能、驱散外邪。1.寒湿痹阻型:膝盖冷痛沉重明显,遇寒湿加剧,需重点温经散寒祛湿(如独活寄生汤加减);2.湿热蕴结型:关节红、肿、热、痛,怕热喜凉,宜清热利湿通络(如四妙散加减);3.气血亏虚型:多为老年人、久病体弱者,关节酸软无力为主痛感不剧,需补气养血舒筋(如黄芪桂枝五物汤等);4.肝肾不足型:关节疼痛无力伴腰酸膝软、骨质疏松,重在补益肝肾(如左归丸或右归丸加减);5.痰瘀互结型:关节明显变形,活动受限伴沉僵刺痛——需化痰祛瘀通络(如身痛逐瘀汤配合二陈汤等)。
二、中药外治:1.热盐包敷膝:粗盐炒热+花椒20g,布包裹敷膝15分钟(适合寒痛);2.中药熏洗:伸筋草30g + 透骨草20g + 威灵仙15g + 红花30g + 艾叶30g,煮水熏洗双膝,每日早晚各一次;3.膏药贴敷:选用具有温通、活血或清热效果的膏药,如伤湿止痛膏、活血止痛膏等。
三、中医适宜技术:1.针灸疗法:取血海、梁丘、内外膝眼、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既能疏通局部经气止痛,又可整体调节气血,常用温针灸增强散寒功效;2.推拿手法:专业理筋手法可松解粘连、滑利关节,点按穴位如足三里、膝阳关以激发经气,但急性期需慎用。
四、食药同源:1.补益肝肾:食疗方:黑豆核桃粥(黑豆30g+核桃仁15g+粳米50g)、杜仲牛膝煲猪骨汤(杜仲10g、怀牛膝10g、猪脊骨200g)。养生茶饮:枸杞桑葚茶(枸杞15g+桑葚10g),滋肾养肝;2.健脾益气:山药、薏苡仁、莲子、芡实煮粥,祛湿健脾,助气血生化,少吃生冷油腻,避免久坐伤气。
五、传统养生:
1.科学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适度活动是保持关节灵活的关键,如八段锦、太极拳、散步,可活动筋骨又不过劳;避免伤膝动作,少爬陡坡、减少负重、避免久蹲久跪;控制体重,减轻1kg体重,膝关节压力减少4kg。
2.避邪防侵:“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外邪是诱发和加重膝痛的关键,保暖为第一要务,夏季避免空调直吹膝盖,冬季穿戴羊毛护膝。睡前艾草泡脚:艾叶30g煮水泡脚15分钟,温通下肢经脉。防湿避寒,阴雨天减少外出,居室保持干燥。避免久坐石凳、湿地,出汗后及时擦干膝部。
3.情志调养:“百病生于气”,情绪不畅可致肝郁气滞,影响气血运行,保持平和心态,避免焦虑抑郁加重疼痛敏感度。
4.生活细节:养膝在点滴之间,睡姿宜侧卧时双膝间夹软枕,保持关节中立位;如厕宜选用坐便器,卫生间安装扶手,避免蹲坑损伤膝盖;鞋履宜选择软底平跟鞋,鞋底过薄或高跟鞋会加速关节磨损。
(温馨提示:上述中药方剂和治疗方法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若膝部红肿灼热、变形或无法行走,务必及时就医。)
(淄川区城区卫生院 张可华)
更新时间:2025-08-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