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在赌寒武纪输,却忘了它背后是792个硕博在赌国运

点关注,不迷路!

这几天我算是被市场狠狠上了一课。之前连续两篇不看好寒武纪的文章,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关注与评论。其中,《A股第二!寒武纪26倍暴涨真相:是国产之光还是资本游戏?》一文更是荣登头条财经榜热榜首位。99%的网友与我感同身受,面对这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割韭菜”的质疑与“泡沫论”的声音此起彼伏。

然而,近几日寒武纪的发展态势依旧强劲。在昨日发布的一篇文章下,有这样一条留言,让我彻夜难眠:"寒武纪只今天主力又买了12.33亿,明天又涨的话,散户是不是卖飞了。寒武纪是国家重器,我虽然买不起,但为国家高兴。那些唱蓑寒武纪的人好醒醒了。"@俞爸爸4

来自网友的批评


的确,我们理应站在更为高远的视角来审视这一问题。此前,我仅仅将目光聚焦于寒武纪的财务报表以及A股市场反馈状况,却忽略了对于科创企业而言,最值得关注的其实是其未来的发展前景。有鉴于这样的认知,便诞生了今日这篇文章。

8月28日,寒武纪收盘价1587.91元,单日暴涨15.73%,总市值6643亿元,正式超越贵州茅台成为A股"股王"。半年来股价从520元飙升至1587元,涨幅305%。——要知道,这家成立仅9年的AI芯片公司,2024年还亏损4.52亿元,如今却凭借半年10.38亿元的净利润,上演了"从持续巨亏到业绩神话"的逆转。


去年还亏着4.5亿的公司,今年上半年直接狂赚10亿,营收同比暴涨4347.82%,相当于每天净赚576万!更夸张的是二季度数据:营收17.69亿元(环比+59.2%),净利润6.83亿元(环比+92%),这种增长曲线在A股史上都属罕见。

关键数据冲击
股价:从2023年1月的54.15元涨至1372.1元,不到三年涨幅超20倍

市值:5740亿,超过3个中芯国际机构

分歧:高盛喊出1835元目标价(潜在涨幅34%),市场却质疑"情绪抱团"

一边是国产替代浪潮下的"中国英伟达"光环,一边是500倍市盈率的估值泡沫争议;一边是营收4347%的爆炸式增长;一边是前五大客户贡献超90%营收的隐忧。

今天,我决定放下财报数据,聊聊为什么这家公司值这么高的估值——答案可能藏在792个硕博研发人员、2774项专利和即将量产的5nm芯片里。

一、财务奇迹——从亏损到盈利的疯狂逆袭

从"亏到裤衩不剩"到"日赚576万",寒武纪只用了半年

2024年的寒武纪还在亏损泥潭中挣扎——全年营收11.74亿元,净亏损4.52亿元。然而仅仅半年后,这家AI芯片公司就上演了"绝地反击":2025年上半年营收直接飙升至28.81亿元,相当于过去两年多的营收总和;更惊人的是,净利润从去年同期的-5.3亿元一举扭亏为盈,达到10.38亿元,按上半年180天计算,相当于日赚576万元

这种增长并非昙花一现,而是呈现加速释放的态势。分季度看,2025年Q1净利润已达3.55亿元,到Q2直接飙升至6.83亿元,环比增长92.03%,几乎翻倍。营收端同样爆发,Q2单季营收17.69亿元,环比增长59.19%,形成"营收-利润"双加速的良性循环。

关键数据对比:从"失血"到"造血"的跨越
营收规模:2024全年11.74亿元 → 2025上半年28.81亿元(同比暴增4347.82%)

利润表现:2024全年净亏损4.52亿元 → 2025上半年净利润10.38亿元

季度加速:2025 Q1净利润3.55亿元 → Q2净利润6.83亿元(环比增长92.03%)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增长并非依赖非经常性损益。2025年上半年扣非净利润达9.13亿元,首次实现半年度扣非盈利,说明主营业务已进入规模化盈利阶段。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业务贡献了28.70亿元营收,占比高达99.6%,同比增长4600%,成为驱动增长的绝对核心。

订单储备与产能支撑

手里攥着5.43亿元合同负债,仓库里堆着26.9亿元存货,寒武纪当前的财务数据就像一个忙碌的甜品店——顾客预付款排队下单,冰柜里的成品已经所剩无几,相当于"钱还没完全到账,货就快卖完了"。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合同负债同比激增5.42亿元至历史新高,存货余额较2023年末的1亿元暴涨25倍,叠加9.11亿元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首次转正,三重数据印证了市场需求的真实热度。

这些亮眼数据背后,是实打实的订单储备在支撑。字节跳动作为寒武纪第一大客户,2025年一季度贡献了96.48%的营收,对应收入或达100亿元。互联网巨头的采购清单更显市场热度:阿里计划2025年采购45万张国产芯片,寒武纪占比约15%;市场传闻其已拿下中国移动2025年AI服务器70%份额。

核心数据速览
合同负债:5.43亿元(历史新高)

存货:26.9亿元(较2023年增25倍)

经营现金流:9.11亿元(首次转正)

产能规划:思元790预计Q4量产,5nm+工艺有望缓解供应压力

这种"订单等产能"的局面,本质是AI算力爆发与国产替代共振的结果。高盛研报显示,腾讯2025年二季度资本支出同比增长119%,国内云厂商对AI基础设施的加码直接扩大了芯片需求。而在美国对华芯片出口管制升级的背景下,国产替代政策"逼着"企业转向本土芯片,2024年中国本土AI芯片出货量已达82万张,占加速芯片市场30%份额。

二、技术护城河——为什么值这么多钱?

毛利率与研发投入

当一家芯片公司每卖1块钱产品能净赚5毛6时,市场很难不惊叹其盈利能力——寒武纪2025年上半年55.93%的毛利率水平,不仅远超行业平均,更让人联想到"液体黄金"茅台的赚钱能力。财报显示,寒武纪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从2024年的91.3%骤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15.85%,这组数据曾引发"盈利后缩减研发"的质疑。然而拆解绝对值可见: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达4.56亿元,同比反而增长2.01%,相当于每天投入250万元用于技术攻坚。占比下降的核心原因,是营收规模从2024年的11.74亿元暴涨至2025年上半年的28.8亿元,研发投入增速跟不上营收的"火箭式增长"

我一直以来看股票"只看财务数据"通过数据找到背后的业务,今天我真的被寒武纪上了一课——寒武纪的研发投入绝对值4.56亿元,看似占营收比15.85%不高,但792名研发人员中80%是硕博构成了"财务奇迹有技术支撑"的闭环逻辑。

792个天才大脑的十年磨一剑

创始人陈天石兄弟是中科大少年班出身,带领792人研发团队(硕博占比80%),累计投入研发费用超66亿元。2774项专利中,1526项是发明专利,这种技术密度在A股半导体公司中排名第一。

技术对标与生态建设

如果把全球AI芯片市场比作一场尖子生竞赛,寒武纪思元590更像是国产阵营里率先冲出重围的"优等生"——虽然与英伟达H100这样的"国际学霸"仍有差距,但在本土赛道已展现出鲜明优势。其采用7nm工艺的ASIC架构,在Llama3、Qwen等主流大模型训练中实测算力密度达英伟达A100的80%,尤其在能效比上实现突破:为字节跳动定制的MLUarch05架构支持动态精度调整,在推荐系统场景中能效比达到H100的1.8倍。

生态建设上,"不用改代码跑AI推理"的突破正在显现。DeepSeek V3.1大模型专门采用UE8M0 FP8精度格式,针对思元系列芯片深度优化,在671B参数模型推理中实现业界领先性能。不过现实短板仍需正视:NeuWare软件平台开发者数量不足5万,工具链算子丰富度仅为CUDA生态的60%,从PyTorch迁移的开发周期可能延长30%-50%。

核心对比速览
性能维度:思元590≈A100的80%,昇腾910C≈H100的65%

生态进展:DeepSeek模型专项优化实现推理"零代码改造"

下一代目标:思元790冲刺2000 TFLOPS算力,能效比瞄准H100的92.3%

国产替代的不可逆转性

"美国越卡脖子,国产芯片越涨"——这句在科技圈流传的话,正在寒武纪的股价暴涨中得到生动印证。2025年以来,美国对AI芯片的出口限制层层加码,英伟达H20芯片不仅因"后门风波"引发信任危机,更在最新政策下遭遇供应链暂停风险。在"无芯可用"的压力下,国内智算中心不得不转向国产方案,而寒武纪作为本土AI芯片龙头,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吃下这场替代红利。

最直观的变化体现在市场份额上:2024年寒武纪出货量达2.6万片,市占率从3%飙升至15%。政策层面,工信部明确要求"新建智算中心国产芯片占比不低于70%","东数西算"工程更提出2025年国产算力占比超50%的硬指标。市场层面,美国对英伟达等企业征收15%"特别贡献税"的政策,进一步推高了海外芯片采购成本,倒逼国内云厂商、政务系统加速转向寒武纪等国产供应商。

国产替代逻辑链:从"被迫选择"到"主动拥抱"

1. 外部压力:美国禁令导致英伟达H20断供,2025年二季度相关销售额减少40亿美元

2. 政策托底:工信部"70%国产占比"红线+39.85亿元定增支持

3. 市场响应:2024年国产AI芯片出货量82万张,寒武纪在关键行业实现规模化部署

三、股价驱动——5740亿市值的背后推手

当散户还在纠结"追高还是恐高"时,机构资金早已用真金白银上演了一场"抢筹大赛"。这场狂欢的背后,是专业投资者用百亿级资金投票的市场共识——寒武纪的股价神话,或许才刚刚开始。

外资巨头、游资大佬的"豪赌式"上调

高盛在8月24日的一纸研报彻底点燃市场热情:将寒武纪12个月目标价从1223元直接上调50%至1835元,按8月27日收盘价1372.1元计算,潜在上涨空间仍达47.6%。更激进的市场传闻称,摩根大通甚至给出了2500元的目标价,较当前股价仍有82%的想象空间。

在这场资本盛宴中,"章盟主"章建平的操作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定力。这位从2024年末新进前十大股东的超级牛散,二季度末仍坚定持有608.63万股,持股比例1.45%。按8月27日收盘价计算,其持股市值已突破80亿元,较2024年初建仓成本(当时股价不足700元)翻了一倍多,浮盈或超50亿元。

资金动向核心数据
• 高盛目标价1835元,较当前股价仍有47.6%上涨空间
• 章建平持仓608.63万股,持股市值超80亿元(较建仓翻倍)
• 北向资金持仓24.8%,单日尾盘抢筹3.8亿元
• 机构持仓合计58.3%(基金50%+社保3.5%+北向24.8%部分重叠)

三、不能只看好,还是要有风险意识

客户集中度"绑架"未来

"鸡蛋全放一个篮子里"——这句老话用来形容寒武纪的客户结构再贴切不过。最新数据显示,公司近三年前五大客户贡献的收入占比持续攀升,从2022年的84.94%飙升至2024年的94.63%,几乎将所有营收押注在少数客户身上。其中,字节跳动作为第一大客户,2024年贡献了79.15%的营收,到2025年一季度这一比例更是激增至96.48%,相当于寒武纪几乎成了字节跳动的"专属芯片代工厂"。

风险警示:当一家公司94%的收入依赖5个客户,且近80%来自单一客户时,其命运已被"绑架"。若核心客户因技术路线调整、成本控制或政策变化减少采购,寒武纪业绩可能瞬间"断崖式下跌",这也是市场对其估值泡沫的核心担忧之一。

500倍市盈率的警报

"现在买寒武纪,相当于花500块买1块钱的年利润"——这个通俗的比喻,戳破了当前市场对AI芯片龙头估值的狂热幻象。尽管不同机构测算的市盈率存在差异,但截至2025年8月27日,寒武纪动态市盈率已达366倍,逼近500倍的泡沫警戒线。更值得警惕的是,其静态市盈率已突破500倍,远超Wind半导体板块140倍的平均水平。

将时钟拨回新能源赛道最狂热的2021年,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市盈率峰值也仅140倍。而寒武纪即便按照最乐观的业绩预期——如高盛预测今年盈利18亿元,对应市盈率仍高达100倍,较宁德时代的历史高点仍存在显著溢价。

估值压力测试:机构测算显示,若寒武纪动态市盈率回落至行业平均140倍,当前股价需回调72%至380元。历史已多次验证"估值透支"的代价——2022年其股价曾因业绩波动触底46.59元。

技术迭代与供应链"命门"

"芯片行业一天一个样,今天是龙头,明天可能就被淘汰"——这句警示在寒武纪身上显得尤为真切。当前,英伟达最新的Blackwell架构已实现代际飞跃,其B30芯片性能较前代H20更优,而寒武纪与之仍存在两代技术差距,主力产品思元370还停留在7nm制程,落后于对手的3nm工艺。

技术上追不上,供应链还被"卡脖子"。寒武纪先进制程高度依赖台积电,7nm以下工艺获取已受美国制裁限制。若被迫切换至中芯国际,5nm工艺良率仅55%,比台积电低近30个百分点,生产成本将上升15%-20%。

量产悬而未决的思元790:作为追赶英伟达的关键产品,思元790原计划2025年量产,但良率风险已浮出水面。机构测算显示,若良率从预期70%降至50%,生产成本将飙升20%,毛利率直接下降8个百分点,目标价可能下调31.5%。

每一次科技股的狂欢,都是对人性贪婪的考验。当寒武纪半年内股价暴涨468%、市值突破5500亿元时,市场似乎又陷入了熟悉的循环——一面是国产替代政策红利下的业绩爆发(合同负债5.43亿元、订单储备充足),一面是500倍市盈率背后的估值焦虑。

我不是说寒武纪一定不行。毕竟在AI算力国产化的浪潮下,公司2027年净利润目标69亿元、市值冲击1.2万亿元的蓝图并非空中楼阁。但当我们谈论"下一个宁德时代"时,不能忽略那些悬而未决的问号:思元790芯片量产能否如期落地?Neuware软件生态能否突破开发者瓶颈?前五大客户占比超90%的依赖性能否改善?

投资有风险,本文不构成建议。在这场"泡沫与机遇"的博弈中,理性或许比热情更重要——毕竟当年暴风科技也曾顶着"互联网+"的光环站上400元,而宁德时代的万亿市值,是用十年的技术迭代和客户拓展换来的。

你觉得寒武纪能成为下一个宁德时代吗?还是会重蹈暴风科技的覆辙?评论区聊聊你的判断

空了我再深扒一下的客户名单和供应链细节。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31

标签:财经   寒武纪   国运   芯片   市盈率   股价   英伟   市场   宁德   上半年   客户   净利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