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瑞医疗第三次上市:分红337亿后,现金流为何下滑54%?

本月14号盘后,迈瑞医疗突然扔出个消息公司董事会已经通过了拟赴港上市的议案。

这可不是小事,要知道这是这家医疗器械“一哥”第三次叩资本市场的大门了,之前2006年去了纽交所,2018年回了A股,现在又要奔港股,不少人看完都纳闷:这公司不是挺有钱的吗?咋还这么执着于上市?要说迈瑞跟资本市场的渊源,其实挺曲折的。

2006年那会,它可是国内第一家去纽交所上市的医疗器械企业,当时也算给行业争了口气。

但到了2016年,可能觉得美股给的估值不太够,就干脆私有化退了市。

再后来2018年回归A股创业板,一下子募了快60亿,还是当年创业板最大的IPO,那阵仗至今有人记得。

本来以为回归A股后就安稳了,结果时隔7年又要赴港,这操作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最让人想不通的是,迈瑞根本不缺现金流

截至2025年6月底,它手里的货币资金就有169亿多,资产负债率才25%左右,财务状况稳得很。

说实话,这数据放整个行业里都算拔尖的,不少同行看了都羡慕。

而且它赚钱能力也强,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有124亿,近五年净资产收益率都稳定在30%以上,跟茅台差不多水平,这可不是随便哪家公司都能做到的。对股东,迈瑞也大方得很。

2018年A股上市到现在,它不仅没再融过资,还连续7年高比例分红。

分红金额从最开始的12亿多,慢慢涨到2024年的76亿,分红比例也从三成多提到了六成多。

算下来这七年累计分红337亿,是当年上市融资金额的5倍多,比很多只会“圈钱”的公司实在多了。

照理说,这么有钱又能赚钱的公司,完全没必要再折腾上市,可2025年上半年的情况,好像又让这事多了点解释空间。

2025年上半年,迈瑞的经营数据有点掉链子,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只有39亿多,比去年同期少了一半还多。

更关键的是,现金流跟净利润的比值降到0.77,低于1的健康线,这说明它的盈利质量在下降。

为啥会这样,看营收就知道,同期营收167亿,净利润50亿左右,都比去年少了不少,卖东西收到的现金少了,现金流自然就紧了。

赴港上市不是为了钱?背后是全球化的大算盘

可能有人会问,就算现金流有点紧,手里不是还有169亿吗,为啥非要去港股上市?其实仔细琢磨就知道,这次跟前两次不一样,迈瑞想要的根本不是“补血”,而是个国际化的资本平台。

它现在国际业务占比快到50%了,正从“卖产品”往“本地化运营”转,比如要在欧洲建物流仓储中心,这些事都需要跨境资本支持,港股刚好能提供这样的便利。

迈瑞做国际生意早在2000年就开始了,当时成立了国际业务部,一开始是靠海外代理商,把国内成熟的高性价比产品卖出去,比如发达国家的基础临床市场,还有发展中国家的基层市场,慢慢打开了局面。

2006年纽交所上市也帮了大忙,不光融了钱,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品牌公信力,跟国外客户谈合作时,人家一看是上市公司,信任度也高了不少。

后来光靠代理不行了,迈瑞就开始在海外设子公司、办事处,自己建营销团队,想更深入当地市场。

并购也是它的重要手段,2008年收购美国Datascope的监护业务,一下子就冲进全球监护领域前三;2013年买了美国Zonare,才算踏进高端医学影像的圈子。

近几年也没停,2021年收了芬兰海肽生物,2023年又拿下德国DiaSys,都是为了补全产业链,加强本地化。

这次赴港上市,估计也是想方便以后海外并购时融资,毕竟多币种结算能省不少麻烦。

而且港股能吸引主权基金这些国际长线资本,要是能把这些资本引进来,股东结构能更稳定,还能对冲A股单一市场的波动风险。

2024年港股的医疗器械企业,平均国际投资者持股比例有35%,迈瑞要是能达到这个水平,对它全球化布局肯定有帮助。

国际化的坑:商誉压顶,高端市场难突破

不过国际化这条路可不好走,迈瑞现在就面临几个大问题。

首当其冲的是商誉,并购多了,商誉自然就高了。

截至2025年上半年,它的商誉余额有115亿,要是去掉2024年收购惠泰医疗的60多亿,海外并购带来的商誉也有50亿左右,比2018年A股上市时多了3倍。

老实讲,这么大的商誉就是个“定时炸弹”,要是被收购的公司业绩没达到预期,就得减值,一减值就直接影响净利润,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之前我还想,迈瑞并购经验这么丰富,应该能控制好风险,后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

2025年上半年国际业务增速就下来了,之前2022到2024年每年都能双位数增长,今年上半年才5.4%,虽说占比快到50%了,但增长没劲了,这对靠并购撑起来的业务可不是好信号,更头疼的是高端市场突破难。

在CT、MRI这些高端影像设备领域,基本被GE、西门子、飞利浦三家垄断,加起来占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迈瑞想挤进去特别难。

本来建了专项营销团队攻坚,可从市场份额看,效果还不太明显,高附加值产品卖得也一般。

人家国际巨头几十年的技术沉淀、完善的销售网络,不是靠短期投入就能追上的。

还有研发这块,虽说迈瑞2024年研发花了36亿多,占营收10%,在国内算高的,但跟国际巨头比差太远了。

就说美敦力,2024年研发投入差不多195亿,是迈瑞的5倍;强生医疗更厉害,研发投入快230亿,研发团队规模是迈瑞的4倍。

而且在AI辅助诊断算法这些核心技术上,迈瑞的专利数量只有美敦力的三分之一。

本来想,并购能补技术短板,后来发现,医疗器械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得靠长期研发,光靠买公司不行。

所以说,迈瑞第三次上市,根本不是为了“补血”,而是想靠港股这个平台,把全球化做得更扎实。

但眼前的问题也得解决,商誉怎么控制,高端市场怎么突破,研发怎么跟上,都是绕不开的坎。

对整个行业来说,迈瑞的尝试是个标杆,要是能成功,能给其他国产医疗器械公司指条路;可要是栽了跟头,也得让大家明白,国际化不是光靠上市和并购就能成的。

说实话,迈瑞手里的钱和资本平台只是入场券,能不能在全球市场站稳脚,最终还得看技术和产品实力。

它要是能平衡好并购扩张和风险控制,把钱花在研发上,说不定真能冲进全球医疗器械TOP10;可要是还依赖并购,忽略研发,那“全球玩家”的目标怕是很难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0

标签:财经   现金流   医疗   商誉   国际   市场   上半年   医疗器械   资本   公司   净利润   业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