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河南卫视图文新媒体特别推出“#豫见名人·共游中原 ”专题策划,带你穿梭古今,探寻名人在河南留下的珍贵记忆。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文学巨匠”韩愈的世界,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准备好,精彩即将启程!
韩愈画像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故后世常称“韩昌黎”。他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被尊为“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学革新领袖。
一、河阳根脉:黄河岸边的家风传承
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韩愈出生于河南府河阳县(今河南省孟州市)。河阳,这个地处黄河北岸的军事重镇,或许在潜移默化中赋予了他坚韧的品格。
韩氏家族虽以"昌黎"为郡望,但河阳才是他们世代居住的故土。韩愈的祖父韩睿素曾任桂州长史,父亲韩仲卿曾任秘书郎。然而命运多舛,韩愈三岁丧父,由兄长韩会抚养。大历十二年,韩愈十岁时,其兄韩会因受宰相元载党争的牵连,被贬为韶州刺史,并于次年病逝于任上。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迫使年幼的韩愈随嫂郑氏千里迢迢南迁宣城。
家族的变故和离乡的颠沛,似乎非但没有磨灭他的意志,反而铸就了他对"家"和"根"更为深沉的眷恋。多年后,他在悼念侄子的《祭十二郎文》中泣血写道:"吾与汝俱少年,自谓久居河阳……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字里行间奔涌着对故土和亲人的刻骨思念。这份源自生命早期的情感创伤与乡土情结,可见成为了他一生重情重义、强调宗法伦理的重要情感基石。
河南孟州:韩愈墓春景
二、洛阳风云:东都舞台的政治文学实践
洛阳,这座唐代的东都,是韩愈仕途中的重要一站。公元807年,韩愈被任命为国子博士分司东都。当时的洛阳,不仅是政治重镇,更是文化中心,聚集了众多文人雅士。
韩愈在洛阳期间,最重要的一段经历是担任河南县令。河南县是洛阳的附郭县,地位特殊,事务繁杂。他处理政务果断明快,秉持儒家“德主刑辅”的原则,注重通过政务活动教化百姓。据《新唐书》记载,他到任后“除苛政,抚百姓,政化大行”。这种“以教化为先”的施政理念,正是儒家思想的具体实践。
洛阳作为文化中心,为韩愈的古文运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他在这里与樊宗师、皇甫湜、孟郊等文人交游,为古文运动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他们经常在洛阳的寺庙、园林中聚会,讨论文学,切磋文章。韩愈提出的"文以明道"、"词必己出"等主张,就是在这样的交流中逐渐成熟和完善的。
昌黎先生集注,此书为宋人注释的韩集
在洛阳期间,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核心思想也日趋成熟。他在此创作或酝酿的《师说》提出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进步师道观,其“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断,至今仍闪耀着辩证的光辉。 这种敢于挑战流俗、重建儒家道统的精神,在东都的文化土壤中得以勃发。
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韩愈与李贺的交往。李贺是河南福昌(今宜阳)人,比韩愈小二十多岁,但韩愈丝毫不以长辈自居,反而主动去拜访这位年轻诗人。据说韩愈和皇甫湜一起登门造访,李贺当场写下《高轩过》一诗,展露惊人才华。这种奖掖后进、不拘一格的态度,正是韩愈《师说》中"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理念的生动体现。
李贺画像
三、嵩岱魂骨:中原滋养的雄文气魄
中原大地的雄浑山水,特别是嵩山的雄伟和黄河的壮阔,或许在潜移默化中滋养了韩愈宏大的审美趣味。他文章中所展现出的气势雄浑、奇崛峻峭的风格,与中原山河的磅礴气象有相通之处。
韩愈对嵩山一带的地理人文极为熟悉,这在他的作品中有所体现。例如,在《送廖道士序》中,他从天下名山论及中州之地,感慨“中州清淑之气,蜿蜒扶舆,磅礴而郁积”。嵩山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咏叹的文化圣地,这种深厚的历史积淀,无疑加深了韩愈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与感悟。
韩愈诗歌中的山水描写,常常展现出一种雄奇险峻的面貌。如《山石》一诗: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这首诗写的是洛阳惠林寺的景色,其中对山势的刻画,带有嵩岳山系的雄奇影子。诗中那种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也正是韩愈人格的写照。
河南郑州嵩山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更是深深融入韩愈的文学血脉。他在《送石处士序》中用 "河阳之北,有石生者,隐居不仕。黄河在其南,太行在其北" 界定隐士石洪的居所,这种宏大的地理铺陈,不仅反映出韩愈对故乡山河的熟稔,更用以烘托人物的气度,其文章格局亦如黄河般开阔。
河南洛阳黄河岸边
然而,韩愈的笔触并非总是雄奇险峻,亦能捕捉生活中清新细腻的美。其名作《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传神之笔,勾勒出早春时节万物复苏的微妙生机,而后笔锋一转,发出“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赞叹。这首小诗展现了韩愈作为文学巨匠对自然万物敏锐的感知力与多元的艺术表现力。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四、道济天下:儒家理想的中原实践
韩愈一生最可贵之处,在于他始终秉持儒家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这种精神的形成,固然源于对儒家经典的笃信与实践,同时也深受其成长的中原文化环境的熏陶。中原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区,生活于此,韩愈对儒家“胸怀天下”的文化传统有着更为直接和深切的体认,这为他日后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最能体现韩愈风骨的是他谏迎佛骨的事件。公元819年,唐宪宗准备将法门寺的佛骨迎入宫中供奉,引发了宗教狂热。韩愈当时任刑部侍郎,毅然上书《论佛骨表》,直言进谏。他指出,佛教未入中国之前,帝王多长命百岁;信佛之后,反而"乱亡相继,运祚不长"。这种尖锐的批评,体现了他"道济天下"的担当精神。
虽然这道奏章导致他被贬潮州,但他在赴任途经蓝关时,写下了"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诗句,表明其志向不改。这种宁折不弯的气节,正是儒家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崇高人格的典范,深刻体现了中原文化中坚毅担当的精神传统。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五、身后荣光:中原大地上的永恒纪念
韩愈逝世后,归葬于故乡河阳(今孟州),这片土地成为他永恒的安息之地,也成为后人缅怀这位文化巨匠的重要场所。今天的孟州韩园,已经成为中原文化的重要地标。
韩愈墓位于孟州市韩庄村,墓冢高约10米,周长约60米,墓前有清代乾隆年间孟县知县仇汝瑚所立碑。墓园内古柏参天,碑碣林立,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后世摹刻的、由宋代文豪苏轼撰文的《潮州韩文公庙碑》碑刻,碑文盛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每年孟州都会举行隆重的祭韩活动,海内外的韩氏后人和文化学者齐聚于此,缅怀这位文化先贤。这一传统延续至今,成为中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2006年,韩愈墓作为唐代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河南孟州:韩愈墓春景
结语
韩愈与河南的因缘,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河南的山水塑造了韩愈的文学气韵,中原的文化传统滋养了他的思想根基,而韩愈的文学成就和精神品格,又反过来丰富了河南的文化内涵。
今天,当我们漫步在孟州韩园,驻足在韩愈墓前,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种穿越时空的文化力量。古柏苍翠,碑碣无声,却诉说着一个永恒的真理:真正的文化巨匠,从来都是扎根于生养他的土地,又从这片土地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韩愈这句诗,恰可用来形容他与故乡河南的这段文化因缘——历经千年而愈发璀璨,跨越时空而永葆青春。这不仅是韩愈个人的荣耀,更是中原文化的骄傲,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生动见证。
部分观点参考自:
孟州文旅 | 微信公众号:韩愈故里孟州举行纪念韩氏先祖活动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你最喜欢韩愈的哪首诗?
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快来评论区分享吧
更新时间:2025-10-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