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终于卷到了咖啡行业!

各位小伙伴大家好,我是堂主。

价格战的烽烟,还是吹到了咖啡行业。

前不久,咖啡巨头某星进行了价格调整,旗下的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等都进行了大幅度的价格跳水,这是某星进入中国26年以来的首次降价。

不过堂主发现,这次降价都是非咖啡线的产品,同时也是夏季饮品的流量主力。

如果你仔细去看某星、某瑞、某迪,你能发现这三个的价格定位有明显区别的。

某星哪怕降价了,价格门槛也是在23元。

某瑞的主力价格是在15-20元,某迪则是把价格卷到10元以下。

其实,咖啡品牌的价格战,早就能料到,毕竟消费降级这个大趋势难改变的。

相对比之下,我更想聊聊现在咖啡下沉的细分市场,以及说说年轻人为什么喜欢咖啡?

从产业链条上看,咖啡店属于下游,主要是把咖啡熟豆现磨后卖给消费者。

在下游市场,现在最大的变化就是县城里多了很多咖啡店。

去年回家过年的时候,我就发现老家多了不少咖啡店。

一度让我想起了以前上高中的时候,那会县城只有一家麦当劳,没有肯德基,忽然过了一段时间,多了很多这种卖汉堡薯条的,什么麦肯基、肯当劳、麦当家,总之一下子出现了五六家,那时我们还是国家级贫困县,现在想想,也算得上高中时代难得的“商业经济”现象。


那么为什么咖啡店往县城下沉呢?

首先是青年的“返乡潮”,由于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在变少,使得在大城市的收入预期也在减少。

衡量再三后,发现大城市的性价比不如老家,于是很多人选择回到老家。

同时,这些年轻人也把消费习惯带回了县城。

说个很多人不知道的冷知识,上世纪六七十年,因为粮食紧缺,但又要继续提高耕田牛的生产效率,于是就在饲料里加入咖啡因,牛耕起田来更卖力。

吃得少,干得多,这就是咖啡在牛身上的作用。

这话有点讽刺,但底层逻辑是一样的,就是咖啡能让人提神,尤其是在工作干活的时候。

这就是年轻人为何喜欢咖啡的一个重要原因。

久而久之,变成了习惯,甚至形成了一种社交属性。

在大城市跟朋友见面约在咖啡馆,回到县城,跟朋友见面,也会约在咖啡馆。

最重要的是,哪怕年轻人回到县城,还是得工作、还是得干活,于是还得点上一杯咖啡。

加上现在互联网那么发达,线上平台下单就行,外卖也很方便。

其次,咖啡品牌在一二线城市的门店早接近饱和了,门店数量增长遇到瓶颈。

所以这几年明显看到他们在三四线城市快速扩张自己的门店数量

某瑞在一线城市的门店,占比只有18%,而三线城市及以下的门店数,占比去到33%

某迪在一线城市的门店占比更小,只有9%,可他在三线城市及以下的门店数,占比超过38%。

还有就是县域经济也是现在政策的一大发力方向。

今年两会的一号文件,首次提到了“以县域经济为核心”,要把县域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循环枢纽”。

根据中国报告大厅的统计,2024年县域咖啡消费规模达186亿元,增速27.3%,远超一二线城市。

值得提一下的是,现在咖啡其实玩得也挺花的,从一早的模仿西方风味,到现在搞出本土特色的咖啡,比如之前很出圈的茅台咖啡、还有加入茉莉花、桂花、普洱甚至杨梅、黄酒等元素的咖啡。

先不说好不好喝,至少这种创新的中式咖啡,也在一定程度扩展了营销策略。

甚至对于相当一部分的年轻消费者来说,也从盲目崇拜品牌转向更注重产品本身的口味和性价比。


最近堂主看了关于咖啡综艺,里面恰恰反映了年轻人对于咖啡的真实理解。

从商业角度出发,挑选了四个城市,让35位跨行业青年在21天内完成“菜鸟到店长”的蜕变。

一辆咖啡车,一个小摊位,早已成为年轻人探索商业实践、积累社会经验的微型试验场。

堂主看到许多00后大学生都有强烈共鸣,原因在于真实,节目里的学员得先学习专业知识,全是硬货,一晚上接连上四节课,甚至到凌晨1点多,累是累,可学到的东西也不少。

另外,让人眼前一亮的设计,是用咖啡来解读每座城市的独特气质

四家门店并不是在标准化复制,而是当地的文化融入得恰到好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4

标签:美食   价格战   咖啡   行业   城市   县城   堂主   年轻人   咖啡店   价格   大城市   发现   老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