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法院击穿许家印海外信托,资产隔离可能不再是法外之地
许家印自2023年9月被采取强制措施后,关于其本人一直没有新的消息,而关于其公司及财产则消息不断,2025年9月16日,香港高等法院作出了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判决,批准对恒大集团创始人许家印的全球资产实施全面接管,并冻结价值高达77亿美元的资产。香港法院一记“王炸”判决,在全球财富管理界和法律圈激起了千层浪,也给高净值客户敲响了警钟,大家都在观望许家印海外信托能否被击穿。
一、判决不止于接管,更在于“穿透”
据报,香港高等法院作出一项标志性裁决,批准对恒大集团创始人许家印的全球资产实施接管。此案最核心的突破点在于:法院依据“欺诈例外”原则,将其通过离岸信托持有的、本应具备“资产隔离”功能的资产,一并纳入了接管范围。
这意味着,在法律面前,那份被精心设计、视为“黄金甲”的信托外壳,被无情地击穿了。法院明确,当信托被用于欺诈性财产转移时,依据《欺诈性财产转移法案》可被撤销。
二、律师解读信托“防火墙”为何失效?
很多企业家以为,设立了海外信托就等于进了保险箱,可以高枕无忧。此次判决用事实告诉我们:保险箱也不是绝对保险,法律不保护恶意的规避。
1.设立动机不纯,“救命稻草”不再是“逃债工具”
法院审查的核心是资产转入信托的“时间点”和“意图”。如果委托人在已经资不抵债,或者巨债临头的时候,才急匆匆地把资产装进信托,这无异于在船只沉没前,把救生圈只留给自己。这种行为,法律上极有可能被认定为“欺诈性转移”。判决认为,许家印在恒大系统性风险暴露期间转移资产,其目的并非真实的财富传承,而是恶意逃废债。
2.对资产控制权进行实质审查
离岸信托的资产隔离功能,前提是设立者必须真实地放弃对资产的控制权。如果委托人名义上把资产放进信托,却依然在幕后牢牢掌控着投资决策、受益权分配甚至能随时撤销信托,那么这在法律视野里,根本就是一个“虚假信托”。法院会穿透这层华丽的外衣,认定这些资产本质上仍是委托人的“私人钱袋”,自然可用于清偿债务。
三、该判决引发的思考:真正的财富安全源于何处?
此案为所有企业家和高净值人士提供了一次教科书级别的警告:
规划需在晴日,而非暴风雨中:真正的资产保护架构,必须在个人和企业财务健康、没有重大潜在纠纷的“阳光灿烂”时搭建。等到债务危机已然爆发,诉讼箭在弦上,任何转移资产的行为都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诚信是最终的“护城河”:任何金融工具和法律架构,其效力都建立在合法合规的基石之上。试图利用复杂架构进行恶意逃废债,在普通法系严密的“反欺诈”原则下,终将徒劳无功。
全球司法协同已成常态:香港法院的全球资产接管令,再次彰显了主要金融司法辖区在跨境破产案件中的高效协作。“资产在境外就安全”的旧有观念,已被彻底颠覆。
真正的安全,来自于敬畏和遵守规则,而非试图驾驭和利用规则。这,或许是此案留给世人最宝贵的遗产。
#高净值人士 #企业家财富 #财富安全 #家族传承 #债务风险#郑州律师李振斌
更新时间:2025-10-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