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万就能买一个院士头衔?”一封群发邮件,打脸了多少学术界?

笔者在网上刷到了一个网友用ai制作的小视频,讽刺意味十足。记者问:“诺贝尔先生,为什么中国人很少获诺贝尔奖?”诺贝尔尴尬一笑:“可能是我没有出真题库”,记者哈哈大笑:“希望您尽快出《五年诺贝尔三年模拟》”。

这个视频虽然是网友用ai恶搞出来的,却也无比讽刺地暴露了教育界和学术圈潜在的问题,国内的学术环境究竟是什么样的?一封群发邮件,给出的答案现实又讽刺。

一封群发邮件,打脸了多少学术界?

知名生物学家、首都医科大学前校长饶毅教授收到了一封群发的邮件,并且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上直截了当地公开了自己的这一邮件往来,这一操作,不知道直白地打脸了多少学术界。

这封邮件的内容围绕着“欧洲科学院院士申报工作展开”,对方在邮件中真挚地称赞了饶毅教授在领域内的努力、以及学术成功和行业影响力,直白地表达了对方符合外籍院士申报的基本条件。

甚至在邮件的最后,还贴心地附上了一份“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方案”的PDF,这封邮件看似像是“院士的录取通知书”,如果不是后面还加了很多其他内容的推销的话。

像什么国际交流合作、省市人才计划申报、地方政府合作、奖项申报等等,一整圈看下来,之前的称赞也变了味道,怎么看怎么像是一封广告推销的邮件。

实际上这封邮件的性质也的确如此,只不过推销的产品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院士的头衔和一系列学术资源罢了,而饶毅教授好歹也在学术圈和教育界摸爬滚打了这么久,怎么可能不清楚这背后的弯弯绕绕?

他直接了当地回复了一句“多少钱”,对方很快回复“总投入不超过95万”,多讽刺啊,人人艳羡的院士头衔,竟然用95万就能买到?而饶毅教授这波公开,也是对学术圈子最好的打脸。

虽然该机构的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辩解:这些费用是申报过程中产生的差旅、翻译、沟通等多项成本,还强调:我们也不是什么客人都接的。

学术界的去伪存真,也该轮到“院士头衔”了

这次的风波也让欧洲科学院备受关注,但最尴尬的或许不是欧洲科学院,而是国内那些已经获得了欧洲科学院院士称号的学者们,像南师大、深圳理工、中山大学、西湖大学等高校,都有欧洲科学院的院士。

那么这些人的院士头衔又是否是花了95万才得到的呢?学术圈子里那些看似光辉的头衔背后竟然能牵扯出这么大的利益链,关键是作为圈子外的人,也不清楚这95万究竟是否真如机构所说,是“必要的成本开支”。

饶毅教授用公开、戏谑的表达方式,直接撕开了学术界荣誉商品化的遮羞布,比起那些通过利益输送获得院士头衔的人,这种商业化的模式真正伤害的,是那些通过自身努力,堂堂正正获得院士头衔的人。

这种行为何尝不是一种作弊呢?我们都说学术最重要的是求真,这些“院士”中多数人都是在高校任职的,作为教育工作者,他们这样的操作,跟身体力行地教会学生“作弊”又有什么区别呢。

学术界不仅研究需要“去伪存真”,现在看来连“院士的头衔”也需要一波去伪存真了,这不仅仅是对学术圈最后的补救,也是对那些真正热爱学术的工作者最大的尊重,不是所有东西都能用钱衡量的,可以简单用钱来衡量的东西,又能有多少意义和价值呢?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8

标签:科技   学术界   院士   头衔   邮件   学术   欧洲   科学院   诺贝尔   去伪存真   教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