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一艘巨型油轮停靠中国港口时,账单上的费用让人吃惊——620万美元,但是这并非偶然,而是中国针对美国航运限制的精准反击。
几天后,美国急忙修改了原本将于10月14日生效的港口收费政策,降幅近70%,这场本以为是美国占据上风的贸易博弈,瞬间发生了转折。
中国通过精确反制,直接打击了美国能源和汽车运输产业,迫使美国调整策略,这一切源自美国在今年4月对中国航运业的打压,但真正的问题是:全球贸易未来应该由谁来主导,如何定义公平?
那么这场博弈背后,又隐藏着怎样更深层次的政治与经济较量?
在中美贸易冲突不断加剧的情况下,两国在航运领域的竞争逐渐升温,规则的设计已经进入了对抗的阶段,中国利用全球化的资本优势,采取精准的反制措施,目标直指美国资本在全球航运网络中的关键位置。
尤其要提的是,中国专门盯着“美资占股超25%的企业旗下船舶”下功夫,重点限制它们,这条规矩跟以前不一样,不看船是哪个国家的国籍了,反而更在意背后的资本是从美国来的。
这摆明了就是,哪怕一艘船只注册在其他国家(如巴拿马),只要它的股东中有美国资本,它也会受到中国相关措施的影响。
跟中国精准打击的反制手段不一样,美国的规则更像在给自己的产业砌“护城河”,一心要保护自己,而且直接冲着中国航运业最核心的优势下手。
美国的反制办法很明确,就是盯着“中国造的船”限制。它想通过这种方式卡住中国造船业的发展,好让中国在全球航运市场里的主导地位变弱。
可这么干反而把美国航运产业的短板给露出来了,美国一年造的商船还不到10艘,跟中国比起来,那差得可不是一点半点。
相比之下,中国每年的造船数量远超美国,并且中国的造船成本也大大低于美国,中国的造船成本大约是美国的三到五倍,这使得美国在这场竞争中的优势显得非常有限。
事实上,美国的反制规则不仅显得不够灵活,而且无法有效削弱中国在航运产业中的地位,中国在全球航运市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美国却陷入了产业空心化的困境,无法与中国的竞争优势抗衡。
中国通过对航运规则的精准设计,使得美国在全球航运市场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受到挑战,尽管美国在航运产业中仍有一些竞争力,但中国的迅速崛起和强大的造船能力,使得美国的反制措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在中美贸易冲突愈发加剧的背景下,双方在航运领域的对抗不仅体现在收费条款的设计上,豁免条款的设置同样透露出各自的战略意图与底线。
中国在豁免条款的设计上非常巧妙,提出了两个关键的豁免条件,既保护了自身利益,也有效传达了策略信号。
中国规定“在中国建造的船舶”可以享受豁免,这一措施不仅保护了中国的造船产业,还传达了明确的信号,如果船东选择中国制造的船只,就能规避相关费用。
这一策略不仅是在加强国内船舶制造业的竞争力,还通过提供经济激励,吸引更多国际船东选择中国的船舶建造和服务。
而且中国还规定“仅为修船目的入境的空载船”可以免除收费,这一条款为那些需要修船的外国船东提供了方便,同时避免了他们在船只进入中国港口时产生额外的费用负担,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在全球航运网络中的吸引力。
这些豁免条款的设置显示了中国在反制措施中的灵活性,它不仅注重保护国内产业的利益,还通过清晰的政策信号,将经济利益与全球船东的选择相结合。
通过这种方式,中国巧妙地将反制措施转化为增强国内产业向心力的手段,逐步提高全球船东对中国的依赖,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跟这比起来,美国的豁免清单就显得又简单又有针对性,它只提了一条豁免,就是针对“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的,就这么一个单一的豁免条款,反而把美国在能源出口这块的战略短板给露出来了。
为了保护LNG的出口利益,美国不得不做出妥协,放宽对LNG运输船的收费限制,而这种单一的豁免措施在多层次的战略设计上存在缺陷,未能为其他产业提供有效的保护,反而突显了美国在这场对抗中的焦虑和无奈。
而且中国的规则设计中还包含了一些缓冲措施,例如规定同一艘船每年只能被征收费用最多5次,并且如果同一艘船停靠多个中国港口,只有第一个港口会收取费用。
这些细节表明,中国的反制策略并不是一味的激烈冲击,而是通过精准施压,力求在不破坏全球供应链的前提下,达到有效反制的效果。
在中美航运规则对抗中,最具戏剧性的部分之一就是双方费率增长的设计。
根据规则,中国从2023年10月14日起对相关船舶征收每净吨400元人民币的费用,并计划到2028年将这一费用逐步提高至每净吨1120元人民币。
而美国却是设定了每净吨50美元的起始费用,预计到2028年这一费用将增长至140美元,这一同步增长的费用曲线,表明了两国都已经准备好进行长期对抗,且这种对抗的强度可能随时升级。
对于全球航运公司而言,这样的费用增长无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例如一艘典型的油轮在中国港口的单次停靠成本,可能会从初期的数百万美元激增至620万美元,而对于邮轮行业来说,影响则更加直接。
以皇家加勒比旗下的“海洋光谱号”为例,按照初始的费用标准,单次停靠的费用可能达到670万元人民币,如果对抗持续到2028年,这一费用将飙升至近1900万元人民币。
这一费用的大幅上涨,迫使航运公司重新评估是否继续选择中国港口进行停靠,甚至可能导致部分公司将其母港转移到其他地区,比如新加坡等。
不过,尽管两国设定了这样的费率增长规则,双方的策略中也埋下了“刹车”机制,中国在修订《国际海运条例》时,加入了“动态调整”机制,这意味着中国可以根据形势变化,灵活调整费用,这为未来的谈判提供了空间。
而且美方也在某些情况下对车辆运输船的费用进行了紧急下调,这恰恰踩中了中国规则中的“刹车”机制,表明双方并不希望对抗无限升级,而是为未来可能的调整和局势降温保留了余地。
这一对抗的升级和“刹车”机制的设置,展示了两国在航运领域的博弈与策略调整,它不仅影响到中美两国,也对全球航运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球航运公司在面临不断上涨的费用压力时,必须重新审视其全球运营战略,并可能做出相应的调整。
更新时间:2025-10-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