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行仓库背后的狠人:22岁揣36块银元下南洋,从剃头匠到中国首富

提到电影《八佰》里浴血奋战的四行仓库,几乎没人不知道它是抗战精神的象征。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这座坚固的建筑,是由当时的四家银行联合建造的——其中一家叫做中南银行,其创办人是一位比马云、王健林还有钱的侨商大佬:黄奕住。

黄奕住中年照

而更传奇的是,这位能和当时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平起平坐,享有钞票发行权的大佬,早年竟是个揣着36块银元逃荒的穷剃头匠。

中南银行旧址

1890年的印尼海边:剃头匠把吃饭家伙扔进海里,只因为老华侨一句话

时年22岁的黄奕住蹲在印尼巴达维亚码头,手里攥着磨得发亮的剃刀,铜盆里的水晃得他眼睛发酸。

19世纪时的乡下剃头匠

三个月前,他还是福建南安乡下的剃头匠,就因为给地主刮脸时划了道小口子,对方扬言要拆了他家的茅草屋。家人没办法,卖了两亩薄田凑了36块银元,塞给他挤上货船底舱,让他“去南洋搏条活路”。

可在南洋的日子,比老家还苦:每天天不亮就支起剃头摊,剃一个头赚两个铜板,连干硬的侨汇券都不够买;夜里只能抱着剃头工具,在码头草堆里蜷到天亮,遇上雨天,连块遮雨的布都没有。

下南洋初期华侨以卖苦力为生

“想换活法,就得先断了回头的念想。”身后突然传来的声音,让黄奕住猛地回头。说话的是当地有名的老华侨魏嘉寿,看着他的窘境,有心拉一把:“我能指你条路,但你得让我看看,你有没有改变的决心。”

黄奕住盯着手里的剃刀——这是他唯一的谋生本事,是他在异乡活下去的依靠。可一想到老家爹娘的期盼、在码头受的白眼,还有“一辈子攥着剃刀”的绝望,他咬了咬牙,突然抓起铜盆,朝着大海狠狠一扔!

“哗啦”一声,铜盆溅起老高的浪花。紧接着,剃刀、磨刀石、擦头布,被他一样样捡起来往海里扔——每扔一件,手就抖一下,可眼神却越来越亮。

直到最后一件工具被浪卷走,他转身对着老华侨深深鞠了一躬:“老伯,我把回头路断了!您要我咋做,尽管说!”

老华侨看着眼前这个果敢的年轻人,从怀里摸出5印尼盾递过去:“拿这个去做小买卖,别再靠剃头混日子了——你看码头的苦力,一天能喝三杯咖啡,可没人能一天剃三次头。”

从“扁担货郎”到“印尼糖王”:黄奕住的发家,藏着两处关键狠劲

拿到5印尼盾的黄奕住,没敢懈怠。他挑着货郎担,走街串巷卖日用杂品,每天天不亮出门,深夜才回家,脚磨破了就裹块布,饿了就啃口干粮。

因为待人实在、价格公道,两年后,他在当地市场租下固定摊位,还娶了妻子蔡缰,夫妻二人一起把小摊位做成了“日兴杂货店”,后来又扩成批零兼营的“日兴商行”——这是他的第一个“狠劲”:认准的事,再苦再累都能扛。

黄奕住夫妇像

真正让他“阶层跨越”的,是1895年的一次转型。当时爪哇地区成了世界糖业中心,黄奕住敏锐察觉到商机,果断关掉杂货店,专门做起糖生意:以低价向中小榨糖者收蔗糖,再转卖到世界各地。

1914年一战爆发,不少糖商怕战事影响出口,纷纷低价抛糖。黄奕住却反其道而行,倾尽全力大量收糖——身边人都笑他疯了,可他坚信“战争总会结束,糖的需求只会多不会少”。

果然,1918年一战结束,欧洲食品奇缺,糖价暴涨十几倍。黄奕住把库存的糖一售而空,资产直接从500万盾飙升到3000万盾,成了印尼华侨圈里赫赫有名的“四大糖王”之一——这是他的第二个“狠劲”:看准机会,敢把全部身家押上去。

拒绝外国国籍,带着288万美元回国:他干的事,比赚钱更提气

1919年,荷兰殖民政府给印尼华侨下了“狠招”:凡是1914年以来获利超3000盾的,要缴30%的“战时所得税”。

荷兰东印度公司旗帜

地方政府找黄奕住:“只要你加入荷兰国籍,税能减免。”日本领事也来拉拢:“入日本籍,以后在东南亚做生意更方便。”

可黄奕住当场拒绝:“我是中国人,就算在海外赚再多钱,也不能忘了根!”他看着手里的税单,突然明白:“祖国不强大,华侨在海外永远抬不起头。”

这一年4月,他做了个震惊所有人的决定:变卖印尼所有产业,带着288万美元(折合当时4000万银币),举家回国。

鼓浪屿黄家花园

回到中国后,他在鼓浪屿定居,先建了造价100万银元的“黄家花园”——光楼梯就花了20万银元,用的全是纯铜,可他没把豪宅当私产,反而常让落难侨胞来落脚;接着又干了几件“民生大事”:

- 投资200万银元建厦门自来水厂,让市民第一次喝上干净水,水质被评“东亚最佳”;

- 收购电话公司,敷设海底电缆,实现厦门、鼓浪屿首次通话;

- 在鼓浪屿建160座房产,成了当地“房产之父”。

值得一提的是,黄家花园接待过多国政要,邓小平、尼克松、李光耀等名人皆曾下榻,成为外交史上的独特地标。

创办能发钞票的银行,参与建立四行仓库:他的格局,不止于“有钱”

黄奕住最让人佩服的,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他对“金融救国”的执念。

1920年,他去上海找《申报》董事长史量才、银行家胡筠,提出要创办一家“华侨自己的银行”。1921年7月,中南银行正式开业,总行设在上海——这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侨资银行,也是全国仅有的三家能发行钞票的银行之一(另外两家是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而且是唯一的民营银行。

中南银行发行的1元钞票

他占了银行75%的股份,亲自申请钞票发行权,北洋政府念及他“华侨归国办学办实业”的贡献,给了他500万元发行额(比其他民营银行多一倍)。中南银行的钞票上,还印着他的签名,这是他对“信誉”的承诺——到1927年,银行发行额达1700万元,占全国十分之一,最高时超7000万元。

后来,为了保证钞票信誉、扩大业务,他联合盐业、金城、大陆三家银行,成立“四行储蓄会”。1932年,为了堆放客户抵押品,四家银行共同出资,在上海闸北建成了四行仓库——也就是《八佰》里“八百壮士”浴血奋战的地方。

四行仓库遗址

如今再看四行仓库,墙上的弹孔还清晰可见,而黄奕住的中南银行,也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和那段悲壮的历史紧紧绑在了一起。

从剃头匠到“中国首富”:他的人生,藏着普通人最该学的道理

黄奕住的巅峰时期,资产换算成现代货币,比马云、王健林还惊人。可他没把钱只花在自己身上:

- 在南安故乡办斗南小学、师范学校,在鼓浪屿办慈勤女子中学;

- 给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捐资,厦大10周年校庆时,他的捐款仅次于创办人陈嘉庚;

- 华北旱灾捐3万,福州水灾捐物资,“九一八”事变后捐5万买飞机支援抗战。

1945年6月,黄奕住病逝于上海,没有看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临终前还在叮嘱子孙:“要忠于祖国,别忘本。”

黄奕住老年照

如今站在鼓浪屿黄家花园前,看着纯铜楼梯依旧发亮;在上海四行仓库前,听着讲解员说起“四家银行建仓库”的历史;喝着厦门自来水厂的水——这些都不是冰冷的“资产”,而是一个穷剃头匠用一生拼出来的“答卷”。

他扔的从来不是剃头工具,是“认命”的怯懦;他弃的也不是海外万贯财,是“忘本”的可能。我们总说“改命难”,可黄奕住用一生告诉我们:

普通人的转机,从来不是等运气上门,而是敢在“没退路”时,自己给人生劈出一条路;真正的成功,也不是赚多少钱,而是把自己的光,活成照亮别人、照亮故土的火。

如果你此刻正攥着自己的“剃刀”,纠结要不要迈出那一步,不妨想想1890年印尼海边的那个年轻人——他曾和你一样窘迫,却用一次决绝的“扔”,活成了后人眼里的传奇。你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6

标签:历史   南洋   银元   仓库   印尼   银行   鼓浪屿   华侨   中南   钞票   剃刀   荷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